文/图 飞舞的尘土 晚五点半,当我走出教室返回办公室之际,一种莫名的疲乏感骤然袭来,四肢无力,腰酸背痛,仿佛刚刚历经了一场翻山越岭的艰难跋涉。在办公室瘫坐着,好一会儿才勉强缓过一点劲来。 晚六点二十分,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家,豆宝爷爷已经给她煮了水饺,正陪着她一起吃着。虚脱的我,连吃饭的力气都提不起来,只想赶紧找把椅子来个葛优躺。 好不容易熬到娃吃完晚饭,她开启了作业时间。而我依旧浑身乏力,对着正认真写作业的娃说道:“宝贝,妈妈今天特别累,能在你的小床上休息一会儿吗?你自己先写作业,等会儿叫我一下,可以吗?”话还没说完,娃便迅速转过脑袋,异常认真地回应道:“妈妈,你赶紧休息吧,我会乖乖写作业的。遇到不会的问题,我会先空着,等你休息好了再来辅导我。”还不忘加上一句:“妈妈,你想休息多久都没关系。”
听着小宝贝这暖心的话语,我的内心瞬间涌起一股暖流。如此贴心的娃,我想,上辈子我一定是拯救了银河系,才有幸在今生成为你的妈妈。在娃的小床上闭眼睡了十五分钟后醒来,睁开眼,只见娃正无比认真地写着作业,而我却如同散沙一般霸占着宝贝的小床。
这一刻,心内莫名的暖暖的。虽说疲惫仍在,爱意却随风而起。 #小贴士 一、孩子贴心的行为为家长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情感满足 家长忙碌一天后,孩子贴心的话语和举动,如让疲惫的妈妈在自己小床上休息,或是主动帮忙做家务、给予一个拥抱等,都能让家长内心充满温暖与幸福。 这种幸福感是深层次的情感满足,使家长对生活的满意度得以提升,深刻体会到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在现代生活中,家长面临工作与生活的多重压力,而孩子的贴心行为恰似一剂良药。 当家长为工作难题焦虑时,孩子端来一杯水并安慰“妈妈/爸爸别着急”,这一瞬间能让家长忘却烦恼,心情放松。孩子的理解和关心也为家长面对生活压力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让他们明白自己并非独自战斗,从而更有勇气和信心应对各种挑战。 (二)亲子关系促进 孩子的贴心表现会增进亲子信任。当孩子主动照顾生病的家长,或在家长忙碌时自觉完成作业,家长能看到孩子的懂事与责任感,进而对孩子更加放心。 这种信任在亲子间建立起良性循环,孩子感受到家长的信任后,会更努力地展现贴心行为,进一步加深亲子关系。同时,孩子的贴心行为往往引发家长积极回应,促进亲子沟通。比如孩子为家长准备小礼物,家长表达感激并交流礼物背后的心意,使亲子沟通更加顺畅深入,双方能更好地了解彼此想法和感受。 良好的沟通为亲子关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家长和孩子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携手成长。 (三)教育方式影响 孩子的贴心行为鼓励家长坚持积极教育。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在孩子身上结出善良、体贴的果实,会更有动力采用积极的教育方式,如鼓励、表扬、引导等,减少批评和惩罚。 这种积极教育方式能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在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此外,孩子的贴心也促使家长反思自身行为。家长可能会思考自己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了好榜样,是否足够关心和理解孩子。 这种反思促使家长不断调整教育方式和行为,为孩子创造更良好的成长环境,例如更加注意言行举止,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更多耐心和关爱。 二、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贴心行为: (一)言传身教 1. 树立良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贴心的行为,如关心家人、帮助他人、尊重长辈等。孩子会通过观察和模仿家长的行为,逐渐学会关心他人。 例如,家长可以经常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给老人打电话问候、陪伴老人聊天等。孩子看到后,也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对长辈表现出关心和尊重。
2. 表达情感 家长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当家长感到开心、难过、疲惫等情绪时,可以适当地与孩子分享,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的情绪。
比如,妈妈下班回家后,可以对孩子说:“妈妈今天工作有点累,你能给妈妈倒杯水吗?”这样既让孩子了解了妈妈的感受,又给了孩子一个关心他人的机会。 (二)培养同理心 1. 引导孩子理解他人感受 家长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例如,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体会他人的情感。或者玩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感受,从而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2. 鼓励孩子关心他人 当孩子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时,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例如,孩子看到小朋友摔倒了,主动去扶起来,家长可以说:“你真棒,你很关心小朋友,妈妈为你感到骄傲。”这样的鼓励会让孩子更加积极地关心他人。
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关心身边的人,如家人、老师、同学等。可以让孩子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忙做家务、给长辈捶背等。 (三)提供机会 1. 参与家务劳动 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关心家人。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分配一些适当的家务任务,如扫地、擦桌子、洗碗等。
孩子在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会体会到家长的辛苦,从而更加关心家人。同时,家务劳动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参与公益活动 带孩子参加公益活动,让孩子学会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可以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赠物品等。
公益活动可以让孩子了解到社会上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四)情感沟通 1. 倾听孩子的心声 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理解。当孩子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时,家长要认真倾听,给予积极的回应。
例如,孩子说:“今天在学校有个小朋友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办。”家长可以说:“你很关心小朋友呢,那你有没有去问问他为什么哭呀?”这样的回应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支持。
2. 与孩子分享感受 家长也可以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让孩子了解家长的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的感受。
比如,家长可以说:“今天妈妈工作遇到了一些困难,有点不开心。你能给妈妈一个拥抱吗?”孩子的拥抱会让家长感到温暖,同时也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