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见恨晚的大阪

 感慨往事如烟 2024-09-26

我曾经在东京学习生活过一年,当时几乎利用了一切闲暇时间行走日本。我曾经去过北海道,也在冲绳小住;去过伊豆大岛,也在新泻的雪国居住过。但奇怪的是,作为关西大本营之一的大阪,竟然被我遗漏了。

错过,就是十几年。这一次,我在回访过东京后,第站便直奔大阪。

图片
图片

从东京站出发搭乘新干线前往新大阪站。买票的时候特意选择最贵的指定席的E座,这样就可以在一个多小时以后,在疾驰的列车上欣赏富士山了。富士山的魅力,语言似乎无论如何都不能完全描摹。任何时候,只要富士山出现在视线中,其他的事物都马上黯然失色。我曾在前往东京的航班上端详富士山,也曾在台场、小笠原眺望富士山,甚至在浮绘和照片中观看富士山,每一次都被它折服。这次在新干线上的观赏,是少有的从容。富士山在我的右侧车窗外绵延铺展,我久久凝望它,不发一言,不用感慨,就是我与富士山、富士山与我的静静相对。

是难忘的经历啊。

抵达大阪第一个印象竟然这里怎么不太像日本?

首先是人们的松弛下车就觉得周遭的环境比东京嘈杂多了,如同背景音量被调高了不少这可能是因为大阪人说话的声音普遍比东京大些。街边有垃圾,有人胡乱停放自行车,这可都太不“日本”了。但奇怪的是,不知多少次被东京人用冷冰冰的眼光“教做人”后,我竟然非常欣喜于大阪的粗糙与随意。东京美则美矣,但却像是严厉的家长,让人敬重却少了温情;大阪就不同,它像是乡下的外婆家一样温暖自在。日本的文化里,似乎总缺少一些大喇喇的随性,而大阪,补上了这个缺失。

其次是街道和建筑的洋气市中心的心斋桥和道顿有很多建筑精巧雅致,带着百余年前西风东渐的标记有好几次我都要误以为自己身处欧洲的某个大都市了。在这些西洋建筑前,能够体会到大阪在最近这一两个世纪里对不同文明的学习与包容,像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好学生,在每一份试卷上都写满了上佳的答案。不同于中国和其他某些庞大文明的是,大阪人的这种学习与包容,没有夹杂沉重与痛苦,似乎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这种不对抗、不压抑的“西洋化”、“现代化,甚至在全日本也独树一帜。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然,大阪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土气”。有人告诉我,大阪之于日本就像是东北之于中国,人们的行为方式、说话方式、性格气质、审美状态,都带着那么一点点“土”、一点点“垮”和一点点“混不吝”。仔细观察,大阪街头行人的衣着确实不如东京时尚,就连神社里稻荷狐狸的围兜,也是大花图案的

图片

一定不能忘记补充的是,大阪的饭菜,是真好吃。日本人对大阪的评价是“天下厨房”,还说“吃在大阪”,来了大阪就知道这两句话是盛赞,也可能就是事实。在大阪的几天里,我尝试了关西风味的套餐、天妇罗、煮、生鱼片、章鱼小丸子、蛋糕……从未踩雷,都堪称高水平。尤其是在法善寺横丁附近,只要遇到门口排队的餐厅,可以不用犹豫,直接加入队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住的酒店在难波,下楼转个弯就是大名鼎鼎的八神社。神社因社内的“狮子殿”而蜚声海外,成为大阪小众神社的翘楚。相信每一个因为“神社”二字走进来的人,都会被“狮子殿”萌得目瞪口呆:神社,原来可以是这个样子?日本人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这么魔幻现实主义吗?

图片
图片

走进鸟居,映入眼帘的就是12米高的张着金牙大口的巨大狮子头,让人恍惚间有种主题乐园的既视感。但其实这个巨大的狮子头神社的舞台,每年元旦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神乐、居合道,春分时节会撒豆,夏天时71314宵宫祭、本宫祭大典之际,还有各种盛大的演出……据说波八神社的历史有千年之久,是因为当地流行传··病,而开始祭祀祇园牛头天王后来神明狮子驱赶·保护了百姓,人们将它供奉起来明治维新之后推行神佛分离神社废弃了一段时间。直到19745月再建,可爱的狮子造型立即一跃成为八神社的标志。这座大阪版的 狮子大张口”舞台,看起来魔幻又神奇据说狮子的“大张口”还能将参··者身上的·运、不·幸都吸走,在后·情时代似乎不单魔幻,还有挺强的现实意义。

还有一件关于大阪的小事要记一记。我因为避雨而进入一间小庙不经意间看到廊下挂着的牌匾,上面的汉字我全都能够读出来:“谨白大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各宜醒觉,慎勿放逸。”字字恳切,字字警醒,在大阪的冬雨中,这样关于无常的教导与提点,直击人心。

图片

真是让我相见恨晚的大阪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