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某某,女,70岁。首诊:2024年08月9日 主诉:唇炎1年余,再发约1周。 现病史:患者诉1年余前发现唇部起水泡,灼热痛,溃烂,病后反复多次到药店拿“消炎药”及找“民间偏方”等来口服及外用治疗(具体不详),症状好转,但反反复复发作,于约1周来又出现上症,特来诊。 有高血压病史,一直口服降压药(硝苯地平缓释片)。 查:下唇黏膜溃烂、结痂,呈红白相间疮面,舌质淡暗红,舌中苔黄厚腻,舌下系静脉曲张瘀黑Ш°,脉沉弦弱。 刻诊:口周灼热辣痛,呈持续性,以下唇为主,伴口干口苦,以晨起及夜间为主,便秘、便干,呈羊屎样,1-3天/次,夜尿1-3次,纳寐差。 六经辨证:唇炎-少阳太阴合病 方药: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合温胆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片10g,党参12g,姜半夏9g,生姜10g,甘草片10g,竹茹10g,麸炒枳壳10g,白术20g,陈皮6g,茯苓30g,牡丹皮9g,当归10g,赤芍15g,川芎10g,泽泻15g 6剂,每天一剂,水煎成约500ml,分3次服。 二诊:2024年08月17日 经治疗后,患者来诊诉口周灼热辣痛、口干口苦减轻,无新起疱疹,解烂便,夜尿仍1-3次,纳寐较前好。 刻诊:查下唇黏膜溃烂逐渐愈合,结痂的,已脱痂,舌质淡红,苔黄厚腻逐渐变白腻,舌下系脉仍瘀黑,脉沉弦弱。 六经辨证:厥阴太阴合病兼血虚、血瘀、水饮 方药:当归芍药散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当归10g,赤芍15g,川芎10g,茯苓30g,白术20g,泽泻15g,北柴胡24g,桂枝15g,干姜10g,黄芩片12g,瓜蒌20g,煅牡蛎30g先煎,炙甘草10g。 予6付,每天一剂,水煎成约500ml,分3次服。 2024年9月13日,电话回访,上证已逐渐消失。 辩证思路: 一诊时:患者口周灼热辣痛,呈持续性,以下唇为主,伴口干口苦,下唇黏膜溃烂、结痂,呈红白相间疮面,考虑为少阳证(半表半里),以小柴胡汤加减治之; 患者病程长(1年余),出现便干,呈羊屎样,舌下系静脉可见曲张瘀黑Ш°,说明血虚失养,津液不足,肠道干燥,导致大便秘结、大便干,久病成瘀,符合当归芍药散方证的运用; 患者舌中苔黄厚腻,脉沉弦弱,考虑中焦有热,痰湿阻滞,故用竹茹10g,麸炒枳壳10g,清热理气化痰,类似温胆汤方证。 二诊时:结合临床证候反应及舌象、脉象,可以说明患者无已明显热像,考虑半表半里的阴证,故六经辩证:厥阴太阴合病选方柴胡桂枝干姜汤,血虚血瘀 合并水饮选方当归芍药散。 个人用方体会:小柴胡汤治疗半表半里阳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则治疗半表半里阴证。 1、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总治疗原则清上温下,其由小柴胡汤发展而来,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郁热,桂枝温通阳气,干姜、甘草温太阴脾寒,瓜蒌根清热生津,牡蛎化痰散结。临床上适用于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的患者。 2、当归芍药散出处:《金匮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妇人怀娠,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原方组成】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芎䓖半斤,一作三两 方中白术、茯苓、泽泻益气健脾、淡渗利水,当归、芍药、川芎养血活血兼有祛瘀,六经辨证属于太阴病的气血两虚夹瘀、津虚水停。当归芍药散的适应证:血虚、血瘀、水饮。
蒙丽燕 ,副主任医师。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擅长运用中医、针与药结合方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使用经方治疗失眠、头痛、眩晕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神志性疾病;各种疼痛慢性病;以及鼻炎、咳嗽、湿疹、脾胃肝胆等内科疾病。 撰稿丨蒙丽燕 编辑丨徐小兰 校对丨温睿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