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太庙,位于北京中轴线天安门东侧劳动人民文化宫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故宫同期建造,是紫禁城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由享殿、寝殿、祧庙(tiāo miào)构成,均坐北朝南,这些建筑群共同组成了太庙的核心。 


 享殿,也称为大殿,规格与故宫太和殿相同,是最高等级的殿宇,老北京习惯称其为“天下第一殿”。享殿,气势雄伟,规模宏大,用时髦说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其长68.2米、高32米、进深30.2米,双重檐庑殿顶,覆盖黄琉璃瓦,檐角有仙人骑鸡、蹲脊兽(常见的九个脊兽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suān ní、獬豸xiè zhì、斗牛,每个脊兽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如:龙、凤代表帝、后,象征皇权和皇后;狮子为兽中之王,突出皇权的尊贵;海马和天马象征皇帝的威德通天入海;狻猊是能食虎豹的猛兽,象征皇帝君临天下等),檐下悬挂贴金“太庙”匾额,满汉文“太庙”二字为清顺治皇帝御笔题书,匾额上装饰有9个龙头。



 整座大殿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每层台基望柱上均为汉白玉雕刻一层层精美绝伦的龙、凤柱头,台基下环绕着一排排张着大嘴巴且憨态可掬的螭(chī)首(排水龙头),每当大雨之时,就会出现“千龙吐水”壮观景象。



 大殿内有68根金丝楠木大柱,每根直径达1.2米,高度为13.32米,殿内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墁铺金砖,这些结构和装饰,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体现了明清皇家建筑的奢华与辉煌,其规模和高度都显示出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明清时期,这里为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行礼的场所,每年举行大典时,香烟缭绕、仪仗簇拥、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佾(yì)舞翩迁,这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体现。




 寝殿,位于享殿北面,主要由寝殿、对屋(东西两侧的楼阁)、渡殿(有屋顶和房间分割的链接各个建筑的走廊)、透渡殿(连接建筑的有顶的桥梁)、廊(两翼的走廊)、钓殿(钓鱼的楼阁)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寝殿建筑的整体,其中寝殿是主体建筑,其他部分如对屋、渡殿、透渡殿和廊等则围绕或连接于寝殿,形成了一个功能丰富、结构复杂的建筑群体。寝殿的设计和装饰也体现了对皇帝的敬仰,如使用金箔贴成的枋檩游龙和藻井团凤等细节,展现了皇家的尊贵和庄严。明清时期,这里是平日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牌位的地方,也就是祖先“安寝”的地方。




 祧庙,也称为远祖庙,位于寝殿之后,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为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地方。祧庙的概念,在古代文献中《汉书·王莽传中》、唐韩愈的《禘祫(dì xiá)议》以及清昭梿的《啸亭杂录·太庙后殿》等中都有所描述,强调了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春秋孔子及其门徒共同编纂的《礼记·祭法》中,提到了王室设立七庙的规定,包括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等,这表明祧庙不仅是祭祀的场所,也是家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祧庙的存在,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和对家族历史的传承。太庙中的祧庙,有隔墙将其与寝殿分隔开,寓意让皇家远祖先贤们得到更好的休息。

 太庙,不仅是中国现存完整的皇家祭祖建筑群,而且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建筑,它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通过参观太庙,人们可以深刻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祖先崇拜的重视,以及这种文化传统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