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纳塔新材料公司万吨级碳纤维(一期)项目EPC总承包开始招标,招标文件8月9日至14日可购,并于9月3日开标。根据相关内容显示:该项目一期建设年产3000吨PAN基碳纤维,总投资4.45亿,自筹资金2亿。该项目一期EPC工程拟建设1条年产3000吨PAN基碳纤维生产线的生产车间、公辅车间、办公楼等配套设施,包含土建、装修、安装工程等。总估算报价为4.457亿元。8月15日,常泰长江大桥主航道桥碳纤维水平拉索架设顺利完成。为发挥温度自适应塔梁纵向约束体系的作用,建设团队研发了抗拉强度达到2600兆帕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相关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次大桥水平拉索单根由127丝直径7毫米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组成,为目前世界上碳纤维拉索长度最长、规模化用量最大的工程项目,单根水平拉索长559米,全桥28根水平拉索总重量达到130吨。8月25日,山东永成新材料有限公司高性能碳纤维一期项目在山东荣成竣工投产。项目于2023年3月26日正式开工,是荣成市着眼培育高新材料产业链引进的重要战略项目,旨在解决高性能碳纤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我国碳纤维产业自主可控能力。据悉,永成新材年产1.2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是山东省重点项目,2023年1月启动建设。项目一期建设年产4000吨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二期建设年产8000吨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高性能碳纤维1.2万吨的能力。8月26日,光威复材披露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56亿元,同比下降5.53%;净利润3.68亿元,同比下降10.87%。 
图源:光威复材 光威复材依托在碳纤维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已成为复合材料系统方案提供商,报告期内,前三大板块如下:(1)碳纤维板块(包括拓展纤维和内蒙古光威在内):实现销售收入6.8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16%。其中,装备用碳纤维业务整体保持稳定,传统定型产品为期两年半的供货合同截止报告期末履行完毕,累计合同执行率97.00%,工业用高性能碳纤维业务受行业供需失衡、产品市场价格下降影响,实现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2)能源新材料板块:风电碳梁业务随着新开发客户的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和上游原材料市场格局变化,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均呈现恢复性增长,实现销售收入2.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24%。(3)通用新材料板块:预浸料业务受部分应用项目延迟以及渔具和体育休闲领域市场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实现销售收入1.1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9.16%。8月27日,中复神鹰披露2024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32亿元,同比下降30.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97.34万元,同比下降88.7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844.85万元,同比下降109.33%。 图源:中复神鹰在产能方面,中复神鹰总产能已达到2.85万吨,其中包括神鹰大浦的3500吨/年产能、2023年5月全面建成并投产的神鹰西宁2.5万吨碳纤维项目。产能规模跃居世界前三,其中T700级以上碳纤维产量位居国内第一。神鹰西宁2.5万吨碳纤维项目目前已经具备成熟掌握万吨碳纤维制造技术能力,成本效益逐步显现,单位生产成本同比下降约22%。浙江发布《关于2024年浙江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的公示》8月28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2024年浙江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的公示》,其中包括先进化工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合金、其他关键战略材料以及前沿新材料共329项。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性能要求:拉伸强度≥4500 MPa,拉伸模量≥235 GPa,线密度600 g/km ± 40 g,伸长率>1.6%。应用领域:航空航天、轨道交通、 海洋工程、风电装备、压力容器 性能要求:预浸料树脂含量35%,0°拉伸强度≥2500 MPa,0°拉伸模量≥130 GPa,0°弯曲强度≥1400 MPa。应用领域:航空航天、新能源、海洋工程、生物医疗 性能要求:拉伸强度≥1800 MPa(GB/T 1040.5),拉伸模量≥99 GPa(GB/T 1040.5),碳纤维含量60-65%(GB/T 9345.1),密度:1.56 ± 0.02 g/cm3(GB/T1033)应用领域: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医疗器械、水陆交通、国防工业 性能要求:密度<1.6 g/cm3,刚度>45 GPa,强度>600 MPa,断裂延伸率>1.5%,生产节拍<5分钟。应用领域:动力电池箱、汽车车身、航空机身、高铁车身 性能要求:拉伸模量≥150 GPa,拉-拉疲劳M值≥25,90°拉伸强度≥36 MPa,压缩模量≥138 GPa。8月28日,安徽佳力奇先进复合材料科技股份公司成功登录深交所创业板。公司拟募资11.22亿元,用于建设先进复合材料数智化生产基地、研发技术中心等项目。公司主营产品包括飞机和导弹所用的复合材料零部件,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约为4.28亿元、5.92亿元和4.63亿元,其中飞机复材业务占总营收的78.62%(2023年),其中来自航空工业下属单位的收入占比超97.95%(2023年),连续五年被航空工业下属核心飞机主机厂客户评为“优秀供应商”“金牌供应商”的唯一复材零部件领域企业。9月4日,浙江星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碳纤维硬毡连续处理炉”,公开号CN202410622630.6,申请日期为2024年5月。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硬毡连续处理炉,包括主炉体、主推进仓、出口推进仓和碳化区,所述主炉体包括沿物料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缓热区、石墨化区、纯化区和冷却区;所述主推进仓设置于所述缓热区的入口端,与所述缓热区连通;所述出口推进仓设置于所述冷却区的出口端,与所述冷却区连通;所述碳化区设置于所述主推进仓的入口端,与所述主推进仓连通;所述主推进仓内设置直线驱动装置,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驱动端的运动方向沿所述主炉体的物料传输方向设置。本发明的碳纤维硬毡连续处理炉,能够实现连续自动作业。9月10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批碳纤维重载铁路货车,在黑龙江齐齐哈尔正式下线。这次下线的铁路货车共有6辆,首次使用以碳纤维为主的新材料构成。货车自重仅18吨,载重达到82吨,容积94.3立方米,为国内同轴重铁路货车最高水平,车辆整体技术世界领先。据了解,首批碳纤维重载铁路货车将投入煤炭重载运输上。据工作人员介绍,钢铁材质的铁路货车在使用寿命周期内是需要定期维护的,而碳纤维铁路货车,在25年的使用寿命期内,可以实现免维护。9月10日,美国赫氏宣布推出其新的HexForce® 1K机织增强织物。这种轻质织物利用了赫氏专有的HexTow® AS4C 1K碳纤维,可以生产高强度、低重量的复合材料,成为复合材料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HexForce® 1K机织增强织物的核心技术在于其使用的1K碳纤维。这种纤维包含每束1000根单丝,与传统的3K、6K或更大规格的碳纤维相比,1K碳纤维的优势在于其重量极轻,同时具有极高的强度。赫氏表示,这款新材料的推出,使其能够在产品组合中实现面重低至60 GSM(每平方米克重),同时保持机械性能。 来源:赫氏 第八届国际碳材料大会暨产业展览会(Carbontech 2024)将于12月5-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1、W2馆盛大举行,本届展会预计展出面积40,000m2,汇集超800家全球碳材料产业链上下游厂家。同期举办主题论坛9场,闭门研讨会1场,吸引来自金刚石、超精密加工、石墨烯、碳纳米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新能源碳材料等领域超50,000国内外采购商莅临现场,为全球买家打造一个专业、创新、交流的全产业链合作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