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教的形上缺陷

 莘野耕夫 2024-09-30
宗教的形上缺陷

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这是人类最大的荣光,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诅咒,它是我们几乎所有自卑和狂妄的源头。而“如何安顿主体”则是人类文明史最根本的困扰。

自我的根本特征是能动性,而命运的根本特征就是客观性。于是,我们既是实然世界的参与者和被决定者——必须遵循这里的物理规律和社会规则;同时又是批判者与改造者——可以抽离出世界之外,带着挑剔的眼光旁观乃至改造这个世界。这样一来,接受命运和改造命运成为每个人的两大生活主题,前者是最低纲领,后者是最高纲领。

我们最终选择了宗教来解决前一个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选择了科学来解决后一个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可惜的是,这两条思路从根子上都是饮鸩止渴,他们内部埋伏着巨大的逻辑危机。这个危机迟早会在自我关系的问题上爆发出来。

宗教的形上缺陷

先就宗教而言。

人最难以承受的永远不是痛苦本身,而是痛苦引发的无意义感。

人所承受的痛苦通常分为三种:肉体的痛苦——比如伤病的折磨;感情的痛苦——比如生离死别;道德的痛苦——比如羞耻感、罪恶感。它们给人最大的伤害实际上是一样的,即自我追认的困难:伤病的折磨无法保证“现在的我”与“生病前的我”的连续性;生离死别总是给人一种物是人非之感,这实际上也是自我的连续性受到损伤的明证;至于羞耻感、罪恶感,更是自我价值认同断裂和塌陷的表现。除了个人遭际,社会阶层的撕裂、不公的现象也会动摇每个人的自我认同——因为每个人都深知每个他者都是另一个自我,他者正在发生的现实命运即是自我将会发生的可能性。

当自我发生过于严重的断裂、萎缩和异化时,任何人都不得不面临自我追认的困难,当这困难过大时,任何人都不自禁地怀疑自我是否能够恢复其完整性,甚至会怀疑是否有必要恢复完整性。

但生命毕竟是渴望延续的,虽然自我被现实冲击的七零八落,但人一定会寻求其他方法来赋予苦难以意义,来重建自我追认,并最终接受命运。

这个方法就是宗教。

宗教的形上缺陷

所有宗教都会反复确认三件事情:

第一、经验世界不是最根本的(当然也就不是最真实的),所以也不值得执着。

第二、在经验世界之上存在着一个超验世界,它才是唯一真实的,并且他是所有人的最终归宿(不管他信不信)。

第三、信徒可以通过信仰接入那个世界。

这样看来,宗教重建自我追认的方式就显而易见了:它将经验世界从属于一个更宏大的超验世界中,将自我寄托在一个更高的主体之下,将自我的命运寄托在一个更宏大的秩序之下。这并不能缓解痛苦,但却一下子使痛苦具有了意义——“任何痛苦都不会影响我的自我追认,相反,它们都附属于一个更伟大的安排。因为任何自我都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附属于一个更高的意志,在这个本体世界中,我是值得的,我的痛苦也应如此”。

就此看来,宗教是人类精神的伟大发明,它使人类摆脱了各种痛苦所引发的自我追认危机。但是这些与它自身深处隐藏的危机相比,我不确定是不是一笔划算的交易。

宗教的形上缺陷

宗教是怎样帮人消化痛苦的呢?通过出卖。

它劝说人类将自己的主体性寄卖在一个更高的、虚幻的本体世界中。它让人相信生命是有意义的,但是意义不在生命本身,生命所经历的痛苦也是有意义的,但同样其意义也不在本身。就这样,人为了逃避痛苦的重压,不惜将整个自我打包推给了神明,终于如愿以偿的获得了轻盈。

宗教能够为所有事物赋予神圣色彩,包括鸟兽和草木,因为它们都是最高主宰的造物,它们是后者在现实世界显圣的载体,但不得不唯独将人排除在外,因为一旦如此,宗教就失去了它最大的作用。将宗教的逻辑演绎到底,你会发现现实世界中每一件东西都成了本体世界的映射,人类却反而成了唯一不能上升到本体世界的客体。

为了摆脱自我追认的危机,干脆用宗教之刃阉割掉自我,这不是饮鸩止渴是什么?

宗教的形上缺陷

除了主体危机之外,宗教有可能对客体世界也会造成相当的伤害。

宗教所维护的是一个虚幻的超验世界,为了让这些抽象的信仰被人们感知到,它总是忍不住从超验世界俯下身来,干涉人类对经验世界的研究。我称之为“宗教霸权主义”。

当我们研究天文学时,宗教会罔顾事实地告诉我们地球是中心,因为上帝最高级的造物——人类生活于此;甚至当我们研究社会时,我们也被告知君主们的权力来自神授,不可妄动。总之,这个世界分享了神性,它越神秘、越不可理解才越能保有神性——神性不在于被理解,而在于不被理解。于是当科学带着无边的好奇心企图将一切纳入观测和考察中来时,宗教总是极力阻挠它。

实际上,将宗教的触手伸入经验世界对宗教没有任何好处。信仰由于违反观察事实而有被动摇的危险,这根本无需多言。更严重的是它的庸俗化问题:宗教是关于超验世界的知识,它指向的是人类精神层面的价值问题,不能降落到地面参与经验世界的论证,更不能用来解决实际的效能性问题——总之,它不能太有用,否则就会造成对形上思想的庸俗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黄金律并不适用于宗教,因为宗教是用来升华实践的,不是来指导实践的。

宗教的形上缺陷

为什么人们会忍不住强行将超验知识拉下凡来解决其并不擅长的现实问题呢?说到底,从宗教的心理起源我们就可以看出,它虽然是形而上的信仰,虽然它不断强调虔诚性。但其本质指向的却是一个功利性的目的:帮助信徒们轻松地承担痛苦并度过一生。

信徒们是一群在精神上被惯坏的孩子,一旦在主宰的帮助下挺过一次痛苦,尝过一次无需承担责任的甜头,他们便企图将所有的困惑都推脱给万能的神,而自己只需要带着崇高的自我感动承受痛苦即可。

可是要知道,生活当然是重担,但同样也是我们自己,逃避生活就是逃避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