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麦苗期常见病害这样防治,效果嘎嘎好

 农业科学化 2024-09-30

一、小麦苗期常见病害

(一)纹枯病

纹枯病从幼苗期到拔节期均能发病,主要侵染茎基部和叶鞘。叶鞘感病先形成黄褐色近圆形病斑,逐渐扩大后形成云纹状,病斑如绕茎一周会引起整株枯死和枯白穗。病斑部位常长出灰白色菌丝体,以后纠结成团形成米粒状菌核。冬麦播种过早、过密,麦苗过旺,土壤湿度大、秋冬气温高的麦田发病较重。

(二)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是土传病害,主要危害地下根茎部位。发病初期,根茎部出现黄褐色病斑,随着病情发展,根部、茎基部、叶鞘上都会产生褐色病斑,根系稀少,部分根系腐烂;地上部分由于营养不良,造成植株瘦弱,叶片黄绿。根腐病的发生与土壤或田间病残体带菌、天气原因、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以及秸秆还田未杀菌处理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轮作倒茬、选择抗病品种、秸秆还田时喷施杀菌剂并深耕、播种前拌种等方式提前预防。

(三)茎基腐病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茎基部。苗期受到侵染后,茎基部叶鞘变褐,严重时麦苗发黄死亡。拔节期,叶鞘及 1~4 个茎节变褐,严重时植株枯死,不能抽穗。潮湿条件下,发病茎节处可见到粉红色或白色霉层,后期枯死的植株茎基部叶鞘上可产生小黑点。抽穗后发病严重的植株可产生枯白穗症状,籽粒瘪瘦甚至无籽。播种过密、土地低洼排水不畅、田间管理粗放、通风透光不良、氮肥过多的田块发病严重。

(四)全蚀病

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主要为害小麦地下部分根部和茎基部 1 - 2 节处。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根和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地上表现病苗基部叶片发黄,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拔节后茎基部 1-2 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 “黑脚”。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 “白穗”。

(五)锈病

冬小麦锈病发生较早,冬季温度高时发生较多,氮肥施用过多也会发生较多。前几年小麦锈病发生严重,三唑类杀菌剂是小麦锈病常用药剂,苯甲嘧菌酯、氟环唑、戊唑醇等都有效,如果抗性严重,可以适当轮换用药。锈病可与其他病害一起防治。

二、小麦苗期病害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麦种是防治苗期病害的基础。不同的麦种对各种病害的抗性有所不同,选择经过抗性鉴定的品种,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适期播种可以使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避开病害高发期,避免过早播种导致麦苗在不适宜的环境下生长,发病较重地块适期晚播能减少病害侵染的机会。适当稀播有助于麦苗生长健壮,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避免播种密度过大造成麦苗拥挤、通风不良,从而增加病害发生的几率。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麦苗的抗逆性,避免过多使用氮肥造成麦苗旺长,降低抗病能力。收获后深耕晒垡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和虫卵,减少病害的初侵染源。

(二)药剂防治

  • 播种前使用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等悬浮种衣剂拌种,能够在种子周围形成一层保护屏障,有效预防苗期病害的发生。例如,每 100 公斤小麦种子,使用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药剂用量为 16 - 18 克,可有效防治苗期根腐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 返青拔节期及发病初期,使用戊唑醇、丙环唑等杀菌剂全田喷打防治纹枯病。当田间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 5 - 10% 时,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己唑醇、烯唑醇、三唑酮等杀菌剂进行防治。对群体规模大、纹枯病发生严重的田块,在第一次防治后 10 天左右进行第二次防治。

  • 返青拔节期、扬花初期、抽穗灌浆期分别打药防治根腐病,可使用恶霉灵、丙环唑等药物或复配性药物。如使用恶霉灵、咯菌腈、丙环唑、烯唑醇、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等药物或者苯甲・咯菌腈、甲霜・恶霉灵、甲基硫菌灵等复配性药物进行喷打防治。

  • 加强幼苗期和返青拔节期对全蚀病的防治,发病后可使用三唑类杀菌剂等进行防治。在小麦播种出苗后 20 - 30 天和次年春季 4 - 5 月份是全蚀病发病的高峰期,可使用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进行防治。

  • 锈病发病时,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如苯甲嘧菌酯、氟环唑、戊唑醇等,抗性严重时可轮换用药。防治小麦锈病可以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如常见的有三唑酮,氟环唑,戊唑醇,丙环唑等多种三唑类药剂,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使用,防治效果会更加突出,常见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有嘧菌酯悬浮剂,醚菌酯悬浮剂,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悬浮剂,啶氧菌酯悬浮剂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