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功经》是一部炼内丹功和练武功之经典,成书于宋代,相传是由抗金名将岳飞、南宗白玉蟾等人所撰;它是内功家和武功家实践经验之总结,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它是中国传统养生学和传统武功学的理论渊源。也是一部炼内功之文化瑰宝和炼内功之嚆矢。《内功经》包涵相当丰富的炼功内容,它对传统养生学和武功技击学,是一部有指导作用之作。书中种种法象喻言,迷之即一切皆妄,悟之则一切皆真。诀曰:“得路欲归休向远,看看信步莫烦心;云收将放金乌见,一点灵光眼内明。”盖言真则性命在其中,言悟则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并作解读以飨读者。 1、内功经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了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既明脉络,次观格式;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平而张。既明格式,下言气窍: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坐或立,吸气于喉,发意送下,渐至底收。升的升路,肋骨齐举;降的降所,气吞俞口。既明气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济,坚以横用。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炼神炼气,返本还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以神帅气,以气帅形,形随气腾。劲诀既详,下言调气: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脊背,透至前心,沉于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注:练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勉强用之,有损无益,慎之!注:任脉起于承浆,由下嘴唇承浆血下直直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注:【井者】足少阳胆经,肩上陷中之肩井穴也。【池者】手阳明大肠经,屈时横纹头陷中之曲池穴也。此乃全身发劲之所也。注:本者,自然之气也,用功之久,方悟其妙,决不能以言传也。注:尻尾,系尾骨之处也。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也。脐下一寸二分为丹田穴,用功时存元气于此也。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注: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则形光于外也。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注: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注:正头起项虚领颈,壮面神顺颌微收,松肩垂肘肩自活,小腹放松胸须函。背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注:足既动步,膝须曲而伸,伸而曲。膝用力内扣,前阴缩,故步能坚而稳,而裆亦开矣。肋开张,两侧肋骨由胆脏气脉带动之,而肋亦开矣。注: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盖息从心起,心静息调。又云:肺金不清,必先调息。呼则形松似落雁,吸则意紧随气行,此即内三合之形松意紧,进而心血调融,神态安静,固精健肾,祛病延年。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注:呼吸出入,气交错也。调息匀细,真气也。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归纳于丹田也。升者,气随意上升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之。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注:收谷道者,谷道轻提,防气之泄也。提者,耳后高骨玉楼穴也。正头起项,使气往来无阻碍也。不拘坐立,气至喉者,以肺摄心透前胸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为妙也。底者,涌泉穴也。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注: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开展,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明真路。曰透,骨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也。伸劲拨力以和缓,柔软之意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连络也。伸劲拨力以刚坚,凝结之意也。曰悍,劲之萃专也。松涣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也。悍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悍如冰之清,气血结聚之谓也。注:按肩者,按肩井穴之劲沉至涌泉穴。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圆裆者,由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提前胸也腰即下塌也。注:提骸者,后脑骨虚灵上顶,骸自提也。贴背者,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至抖骨而回也。松肩者,出劲之时,将肩井穴之劲,软意松开,自无阻碍矣。注:天柱,此穴系项后高骨上,下气之时,极力贴住;合谷者,虎克穴也,遇敌时紧卷,以目视之。注:竖者,肩至足底;横者,两臂及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腋至两肩穴也。横者,自六腑转于手骨背也。以腿而言之,自脑至足底为竖,自膝至臀为横。注: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顶,复自俞口降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胳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升一降,一上一下,一出一入,融洽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好处参悟甚多。注: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经鼻孔,而气稍定,遂吸气一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穴升至会阴,分向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由前胸升于脑后,渐升入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自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长强近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纯乎天地循环之理也。(此既非小周天,也非大周天,望学者注意) 传统武术内功的修炼,与人体经络密不可分。撮要而言之,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相互对立的一阴一阳两条经脉循环流注而产生,并循经过穴由近及远层层传导的。例如小周天功,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任督二脉循环流注而产生,然后经曲池过肩井双关凝于手部而表现出巨大的能量的。内气循经络运行,并可以在各个不同的部位凝聚。内气凝聚的部位不同,作用效果也就不同。体态的变化可以影响内气的变化,内气的变化可以影响心态的变化。所以脊椎上拔则内气上升,腹膈下沉则内气下降,内气凝聚于头脑则应变莫测,内气凝聚于丹田则心平气和。内功运动的原理和法则,不外乎阴阳转换相辅相成的运动。不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动还是可以感知而不可捉摸的意动,概莫能外这个原则。传统武术及传统养生功的真气周天运行如此,轨迹拳学的轨迹运动同样也如此–周天运行是意动,轨迹运行上形动,一隐一显,一明一暗,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一旦明白了内功的原理和原则,你就不能不感慨传统内功的功法是人体科学的奇迹。内功的修炼最好由站桩开始。桩架千变万化,形或不类,但是桩架的大形却的一定的规范。头要端正,背要竖直,肩要平顺,领要挺拔,胸要涵虚,肋要开张,腰宜平直,腹宜微收,臀胯要开张,裆部要收敛,腿膝要有弹性,足底要稳健。这些都是站桩必须遵循的原则。内功修炼时的呼吸,要心平气和,从容不迫,要轻柔得自己都听不到自己的呼吸的声音。下要提肛,上要拔颈,呼吸要采用腹式呼吸的形式,深长匀细地缓缓进行。站桩是要讲究劲意的,间架要轴向对争,节节拔伸;劲力要通贯,大形要饱满,气势要庄严。呼吸经过调整训练达到特殊的要求,桩态由松桩到紧桩再到动桩,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修炼,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中就能大功告成。武术内功的原理既不神秘也不复杂,内功的具体修正,要说难也不是太难,但是若不痛下一翻功夫也真是不容易达到目的。所以有意无意的神化内功是错误的,但是否认内功实修之作用的观念也是不对的,内功的存在和通过实修证得的是怎样的情形,只有通过身心的实证来认知和获得,除此之外,别无二途。答:很好。对五脏六腑、筋骨病如颈椎腰椎效果好。一些人癌症也有治愈。答:主要是不得法。这类练法初期可能有效果,慢慢就会减少。3.增演易筋洗髓经在很多的方面要求是全身放松。在练易筋经的时候,要求是什么状态呢?答: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要求在松柔的基础上做到动作最大伸展,而又不觉用力。答:身体要求放正竖起脊柱,胳膊与肩井穴放松,往前勾尾闾,后背平直,呼吸到丹田,自然放松,并要求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目光收敛,看一尺内,不能有杂念。答:脚趾要下扣,贴住地面,脚跟抬起距离3寸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阴跷搭起,以便通关。答:身体要正直、不偏不倚,动作舒展大方。明白易筋经是行气的过程,每个姿势都有其道理,博大精深。答最好每天两次或者以上,早上天亮、晚上天黑前。专门修习的可以多练,晚上可以打坐之类的静功,主乎阳动阴静之理。12. 正身图说中三才通气第一式中两手交叠是双手十指交叉还是双掌上下放让手指尽量重叠?答:初学自然呼吸,慢慢过度到腹式呼吸。书中有呼吸次数,过度动作中呼吸一口。答:双目反视丹田,等气足了导气逆行吸气时候沿任脉向上,呼吸沿督脉向下。导气从脚尖,翻泥丸,到尾闾。答:丹田在肚脐下三寸的地方,黄庭在心口窝部位。都在身体里面。19.正身图三峰峙立,三腕天骨开张是什么意思?哪三腕?哪开张了?22.正身图中最后一式为环拱正立式,和第一式的环拱正立式有什么不同?答:动作相同,含义是一个是起功做准备,后者为了收功。答:可以。但功效慢些,不知道对错,出现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25.第一式环拱正立式,右手固握,放于左手,是否拳心向上?答:拳心向下,拳眼向里.固握就是拇指抵无名指根,其余四指虚握拇指,模仿婴儿的握拳。“握固守一”握固之法,就好像关上房门一样可以静心安魂;同时握固可以固护精气,明目延年;整天进行握固,还可以辟邪防毒。可见握固对于“精气神”的固守具有一定的作用。30..八段锦 韦陀十二式 与十二图有什么联系吗?32.行功过程的脚跟离地,是不是一定要两脚分开成外八字吗?34.三才通气4势,两掌相外平平尽力朝两边一排,两掌相外平指的是掌心相外,指尖相前吗?此势到位后两手是什么状态?是掌心相外,指尖相前?答:吸气的时候意念和呼吸同时到达丹田,呼气的时候意念从督脉上泥丸。答:平时要少杂念不消耗,练功时意志宁神,动作呼吸意念到位自然就聚气了。39. 在周版易筋经练习到一到两周的时候,在起功或者行功过程中会有不停倒气的现象发生,何为倒气?40.第一式:环拱正立式,是不是采用吐纳法,后面几式为呼吸法?正身图最后一式环拱正立式也为呼吸法?答:吐纳和呼吸是有分别的,吐纳是吐出纳入鼻吸口呼,吸满呼进。呼吸是鼻吸鼻呼。42正身图二十七式用时多少?为何我仅用5-6分钟,而看勿语师兄要将近20分钟?答正身式呼吸要求细慢匀长,以耳朵听不到呼吸为标准。等呼吸长了绵绵了就可以了。你只有5-6分钟说明你呼吸没有到位。43:易筋经里有许多撑的动作,请问一撑的时候的呼吸状态?是闭气,还是吸气?答:这个是理解错误了,一撑并不是说,动作到位后,再一撑,而是动作在过度到下一式的时候直接做到最大的拉伸,是在呼气时候做的。注意的是在撑的过程中不要用拙力,要在松的前提下,做到最大的拉伸!答:风相:耳朵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似呼呼风声,为风相。守息守此风相,则气不能凝,使气散无功。 喘相:虽然呼吸无声,但鼻中似乎阻塞不畅,或是刻意为不出声而强制压低呼吸,使其无声,这样呼吸同样憋闷不畅,或是呼吸始终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这都属于喘相。守住喘相则使气於结不畅,容易造成憋闷气喘。 气相:虽然呼吸不喘不滞,往来也很顺畅,耳中也听不到声音。但呼吸一来一往,非常“清楚明显”,这就是气相,守此气相,使人不能真正放松,徒劳无功。 息相:呼吸无声往来顺畅,呼吸如游丝一般,绵绵柔柔,似乎消失了,而又似乎存在,非常微弱,心神与气息亦是绵绵细长,神息绵绵相抱,这就是息相。 刚开始入手调息,一般人都是表现出的风、喘、气相中的其中一种。这都不是调息要调到的状态。这时也不要急,也不能刻意去控制成“息相”。这样就违背了自然协调的原则。大家可以学学因是子静坐法,或者天台宗的六妙法门作为入手法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