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观色识人心(读智囊全集-明智-知微-智过、絺疵、诸葛亮62) 人之喜怒哀乐,人之成败得失,人之心思谋虑,总有情不自禁的流露,总有形态上的容颜上的神情上的表现。这也启发了人们观颜察色的好奇心理,锻炼了人们领会总结的“猜人”本事。“观人察色”就成了人们在接人待物时的必备“武器”了。 春秋时期的晋国智伯,是当时晋国四大家族“智、赵、韩、魏”之首,仗着权大势大,不可一世。 一日,智伯的家臣智果进宫时路遇赵家赵襄子的家臣张谈,一晃而过,两人招呼都没有打一个。智果进宫后就对智伯说:“韩魏两家,恐有变化?” 因当时晋国的智伯正联合晋国的韩魏两家在攻打赵国,围攻赵国的首都多时了,久攻不下,正是双方僵持难分阶段。 智伯听智果忽来这一说,很是诧异,回问道:“此话怎讲?” 智果回答说:“刚才路过宫门,遇到了张谈,我看到他面目得意,神情夸张,步态高昂,有点得意忘形的样子。在智伯的宫前,本应谦卑恭维。忽出此态,其主子必有另类之谋,他才有恃无恐地有此表露。” 智伯一听,便觉不对。回答说:“我和韩、魏二主是很慎重的定了约的,攻下赵国就三分赵地,彼此间绝不欺骗。” 智果一听智伯之言,当时也无言可对,因自己也只是察颜观色之一说,并无可信的一手证据。只得退了下来。 退下来的智果对此事总惴惴不安心有惦记。 于是他又分别地拜见韩、魏二主,名为请教,实为要看看韩、魏二主的表现和神情。 完事后,智果又赶忙进宫参见智伯。说:“微臣见过韩、魏二主。我仔细地观察了他们的神色,如我所想,他们的神情不象过去那样坦然自在,而表现出少有的拘谨和神秘。我感觉他们的心意是改变了,这样的变化一定不利于您,不如现在想法杀了他们。” 智伯听后不以为然,说:“你说的我不信。我与赵魏联盟围攻赵国已三年了,最近就要对赵国的首都晋阳发动总攻了。胜利即将实现,现在怎能变卦而内斗。你不要再言此类猜测了。” 见智伯死硬地抵回了自己的意见,智果只得改言说:“您实在下不了手,不杀也可以,但希望您能亲近他们。” 这个话题智伯有点兴趣,说:“此话怎讲,我怎么亲近他们?” 智果答:“我知道韩、魏二主身前都有一名能左右其主子计划的谋臣,他们是赵葭和段规。你可和韩、魏二主约定,占领赵国后,给赵葭和段规各封一个万家的县邑。这样,二君主就不会改变心愿了。” 智伯一听此语,不觉忿然不平,说来说去,到最后要动自己的奶酪,自己的回答就两个字:不行。 拐来拐去的情节,只是围绕着切身的“利益”二字而展开。 功成之后,三分赵国,本来是一个合符“公平”原则的事情。但只想到自身,还想在过程中另有想法,那不出事情也要出事情了。 智果是知道这个原因和内幕的,所以,一点风吹草动(面容神色),他就会想到利益纷争这个原则问题上去的。他想平息这种争斗,而这样的争斗也是难以让步的,所以,他只能在一旁空操心而作罢。 可见,察言观色也是要有心的。 这样的秘密的事情不知什么原因就传出来了。 故事另一端的张谈也知道了此事,他也来个一思二想:此事蹊跷,此事不对。 他赶忙入见赵襄子说:“智果入宫时与我相遇,我见他目光闪烁,游离不定,当时我就觉得他对我起了疑心。智果见过智伯后,出来就把自己的姓氏改了,改为辅氏,一定是与智伯闹崩了。乘此混乱之时,我们应及时出兵,不然就晚了。” 都不是简单的主。张谈也是一位察言观色的角色。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赵襄子同意了张谈的主张,并策反了韩和魏二主,约定一晚杀向智伯驻守的堤防,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最后,杀了智伯,灭了智氏。 另外,当时为此事(韩、魏二主反叛之事)劝过智伯的还有絺疵。 絺疵为智伯的谋士。 一天, 智伯走水道。见水之浩浩,浪之滔滔,不觉心胸开阔,来了句:我现在才知道 水可以使人亡国。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在一旁的韩康子和魏桓子,听罢智伯此言,不觉心中一振。因魏的都城安邑有一条汾河,韩的都城平阳有一条绛河。用水灭国,此语凶也。 对此,韩、魏二主心照不宣,心情凝重并相互用手脚暗示。 此情此景被絺疵看见了。 于是絺疵告诉智伯:“我看,韩、魏二主一定反叛。” 这个断句语言直接,意思确定,有说一不二的感觉。 智伯不解,忙问:“你怎么知道?” 絺疵答道:“晋国四家,分而治之。现三家联合攻赵,意在灭赵。赵灭后,灾难一定会落到韩、魏身上,所以现在三家联合是不实在的,考虑了现在,还要考虑将来。就现在而言,攻赵的结果显而易见功在必成,而桓子、康子不喜反忧,他们是在考虑后事了。” 智伯听后,显然是不同意此说法的。 第二天,智伯还将絺疵给说的话告诉给了桓子和康子。智伯的城府还是不深的。 桓子和康子当然严重地不同意絺疵的说辞,极力否认有此思想,信誓旦旦地表白自己跟智伯是一伙,一口断言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智伯一听,高兴了,满足了,得意了。 稍后,二子出去后,絺疵进来了。 絺疵问智伯:“主上为什么把微臣的话告诉二子呢?” 智伯奇了怪了,问絺疵:“你是怎么知道的?” 絺疵回答:“他们出来时见到微臣,视线端正,不敢正面看我一眼,且步履急速,生怕多停留一下,可见他们是知道我给您说的话了。” 察言观色,人人都会,而随之而来的情理醒悟是却深深浅浅的。察言观色也算是一门学问,可能涉及到方面很多,社会的,人事的,心理的,因果的,如此种种。 这方面的故事和典故很多。下面顺便来一个有关察言观色的诸葛亮的故事。 一天,刘备与一位客人在自己的家中席地而坐,愉悦而谈,两人甚是融洽和谐。 突然,诸葛亮进来了,没事前打招呼,可能是常来刘备家中走,习惯了。 一见诸葛亮进来,那位客人也立刻站了起来,急声说要上个厕所,走了,跑了。 这时的刘备,还迫不及待地向诸葛亮介绍和夸奖那位客人,说他多么多么的博学,说他多么多么地善言,而诸葛亮却立即给刘备来了个急刹。 诸葛亮说:“此人不善,见我而色变,面对我而心恐,眼不正视于我,目光左顾右盼,说明此人奸诈无比,邪恶无比,一定是曹操派来的刺客。” 刘备闻此言不假,立刻派人出外查看,但还是迟了一步,那位客人已经翻墙逃走了。 象诸葛亮这样的谋略大师,察言观色的本事不言而喻,多少人的行为是逃不过他的眼晴的。 有趣的是,为什么被察言观色者在智伯和刘备这样的人物面前可端身而坐,可侃侃而谈,可一颜正色,可一本正经,而在智果和诸葛亮面前,则惶惶不安,则手足无措,则失颜失色。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被察言观色者心中有事,才能坦然的欺骗当局者,被察言观色者心中有鬼,才处处提防被旁观者识破。 所以,现在的人们为人处事时,还是无坏想的安然自在为好,还是学一点会一点察言观色知微见著为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