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构图的造型法则 摄影构图,就是把线条、形状、质感和色彩等各种视觉要素根据一定的造型法则加以组织,结合成一个和谐的可以理解的整体,通过美的形式来表达艺术家的意图,给观众以美感和启迪,从而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 一、对比 在造型艺术中,对比是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平铺直叙的照片显得平淡无奇、缺乏感染力,要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你可以尽可能多地借助和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强调对比。明暗、虚实、大小、简繁、强弱、方向、形状、质感、色彩、内容等种种差异,都可以用来对比。通过对比,可以把画面所描绘的事物和形象的性质及个性特点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使画面产生更加生动的艺术效果。《乌干达干旱的恶果》就是通过对比产生作用,从而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通过对比,可以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重要部分,并使这些部分成为压倒其他部分的趣味中心。(图6-4-1、图6-4-2)  图6-4-1 三峡两岸岩石粗糙的质感与嫩绿的叶子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以此为主体构成画面产生了视觉趣味。 二、节奏 摄影中的节奏是指某些造型形式在画面中有规律地交替,并以一定的间隔重复出现,而形成一定的视觉节奏感。节奏源于生活,它存在于和谐优美的花瓣,冲向岸边的层层浪花之中;在成熟的麦穗中,子粒一个挨着一个地交替排列着;在沙漠里,风把沙子吹成别具一格的皱褶;在犁过的田地里,垄沟一条挨着一条地向地平线伸展而去……善于观察的拍摄者能从生活中发现富有节奏感的构图。 形状、线条、影调和质感的重复出现及由此产生的间隔都能构成节奏。篱笆、成排的柱子、长廊、建筑物的窗户都是利用重复形成节奏的典型(图6-4-3)。只要画面上主体的形状、大小基本统一,主体之间的间隔大致相等,画面就会产生节奏。此外,透视的远近、色彩的进退、比例的大小、线条的曲直、渐变也可以构成视觉上的节奏。 节奏的产生有赖于我们视觉的连续效应。我们在观察事物时,总喜欢把颜色、形状、大小相似,并伴随着一定间隔重复出现的物体进行归类,同时在心里思维上将这些物体串联产生连续的效果,从而给人以单纯的印象和强烈的秩序感,产生审美的愉悦(图6-4-4)。“通过节奏,观众的注意力从画面上一个物体被引向另外一个物体,像音乐和舞蹈一样,它的运动节奏有时断断续续,有时流畅无阻,有时快,有时慢,有时连绵不断,有时嘎然而止。(图6-4-5)”但节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它缺少变化,过多的应用画面会显得呆板,因此,对形成节奏的线条、形状等应该从量的方面加以控制,使之适可而止。其次,节奏产生的整齐一律大都没有中心,主次不分,从结构角度看,它缺乏向心力,因此,可以通过将个体单元设计得富有新意,使它的大小、方向、形状、色彩等产生变异,利用上述的对比,成为画面的结构中心。 三、对称和均衡 对称和均衡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要求,原始人类在制作陶瓷器具过程中就发现,把重心安排在中轴线上的物体才能放置平稳,因而这种形式就给人以稳定、和谐、完整和安全的感觉(图6-4-6)。摄影作品能否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画面平衡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称和均衡是使画面取得平衡的具体方法。 对称的构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严谨、庄重和稳定。拍摄宗教建筑、政府机关时,常采用对称的结构布局。如北京的故宫,不管是整体布局还是局部建筑,都是非常对称的,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象征皇权的尊严。在表现某种庄严、神圣的主题或强调某种形式感的时候,对称是最好的表现形式(图6-4-7)。对称又使人们联想到安详、宁静、和谐,在表现抒情、平稳的内容时经常采用对称的形式。对称构图还有一定的装饰性,在静物摄影中也被广泛运用。  图6-4-5 河边的人物、树木在顺光照明下倒映在水里,线、形、色的交织产生了富有律动感的画面。  图6-4-6 黄嘉胜《北极圈冰川》 在后期制作照片过程中,通过对原底片扩印相同照片进行裁剪拼接的方法,也能获得对称的影像。 均衡并不一定要求画面两侧存在质和量的对等,它们通过一条假想的中轴线存在对等关系,让原先均衡作用的构图成分的选择不单纯指形、影、色等形式上的均衡(图6-4-8、图6-4-9),还涉及画面内人物之间的关系及运动方向等内在因素,如在画面人物视线或建筑物朝向的前方,留有足够的空白,这样给观众的思绪提供回旋的余地,引导观众的视线,有利于画面的均衡。同样,在运动体前方留有足够的空白,在观众的视觉心理上产生畅通无阻的感觉,能增强动体的动感,也获得视觉上的均衡(图6-4-10)。  图6-4-8 雨天的水泥地面呈深色调,画面显得均衡、稳定。  图6-4-9 等待游船进入画面适当位置时再按下快门,使空旷的水面有了错落有致的游船的点缀,整体画面显得均衡、稳定。  图6-4-10 赵辉《盐田惠女》 作品中前景的两个人物及其在水里的倒影与后面的人物构成了完美的呼应和均衡,水平线条的重复更使画面充满节奏和律动之美。 四、多样统一 一幅摄影作品的画面由许多视觉元素构成,每个视觉元素都相互独立表现,则整个画面必然杂乱,应该使它们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 多样统一所产生的整体效果就是和谐。多样统一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的整体。“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 多样统一法则包含了变化以及对称、均衡、对比、调和、节奏、比例等因素。所以一般都把“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图6-4-11)  图6-4-11 怀特《美国梦》 通过排着长队等待救济的人与背景上大幅广告画上所宣扬的美国富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作品对现实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摄影创作中要达到多样统一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拍摄对象在主题中统一。 这是获得统一感的最简易的方法,只拍摄和中心思想有关的人和物,尽可能地排除和主题没有直接关系的人或物,整个画面的各个形式因素中有一个中心,各种形式因素都围绕这个中心组织安排,形成一种秩序。 2.通过组合获得画面的统一感。 这种关系就像树根和树干、树枝、树叶的关系,很多东西都是由一个形象生发出来的。前面所讨论的节奏中,把相似的形状放在一起,成为具有一定间隔的组合,这种组合的重复可以产生出一种节奏,表现出动感,又把整个画面中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图6-4-12) 多样统一形成了整体的和谐,一切局部都从属于整体,局部的魅力在整体中显示出来,同时在整体中又保持了局部的相对独立性。 摄影构图的造型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观念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发展。特别在形式美的运用上需要结合具体内容灵活地掌握,形式美运用应当有助于美的创造,而不是束缚美和艺术家的创造。石涛曾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这是说高明的艺术家不是把形式法则看作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善于根据创作的具体要求灵活运用形式法则。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曾经说过:“好的构图只是一种观察被摄体的有效途径。它是无法教给人的,像创造性一样,它是一种个人逐渐形成的素质。”  图6-4-12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作品 通过线条的分割、连接,人物之间的呼应、对应,营造出画面空间内严谨的秩序,使画面具有均衡、统一的美感。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艺术家应追求自己的个性化表现形式。而构图原理的应用,可以把各种视觉要素加以组织,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得艺术家对现实的见解和看法作为一种思想向观众表达清楚。运用构图原理,能把具有不同大小和不同吸引力的形状、不同的色调和质感以及形形色色的拍摄对象联系起来,使中心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把你的注意力引向某个形象,使摄影师的感受得到充分的表达。 思考题: 1. 什么是摄影构图? 2. 画面上主要线条的延伸方向对视觉心理会产生什么影响? 3. 如何通过光影造型来表现粗糙表面结构的物体和光滑表面结构的物体? 4. 简述暖色调构成画面的情感倾向与冷色调构成画面的情感倾向。 5. 结合一幅摄影作品分析其主体、陪体和环境的处理。 6. 如何突出拍摄主体? 7. 如何简化背景? 8. 景别一般可以分为哪几种?各种不同景别的表现力有什么不同? 9. 拍摄高度的变化对画面空间感的表现产生什么影响? 10. 摄影构图中常用的造型法则有哪些?  |
|
来自: 张逸i5fwigtd0s >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