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字谜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流行于民间的“字谜”,就是中华浩瀚的文化丛中的一朵艳丽的小花。虽然它没有象唐诗宋词那样千古流芳于大雅之堂,但由于它的乐趣和深厚的内涵,包含着民间百姓深远的智慧和豁达的胸怀。相传原始的字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仕大夫们为博得君主们采纳自己的主张,用暗示、映射、比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当时将这些原始的谜语称为“廋辞”或“隐语”。 进入汉朝后一些文士,开始用诗词名段和典故来制谜,并逐渐出现了专门用文字“音”、“形”、“义”为素材制作的“文字谜”。 到南北朝时期,有些仕大夫则以制谜、猜谜来斗智,制谜技巧逐步趋向成熟。经隋唐谜语则由上层仕大夫阶层逐步传入民间,从而转型为大众化的文化娱乐项目。到了宋元明清时,谜语,特别是字谜发展到鼎盛时期,融入到了普通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当中。那时,每当元宵佳节时,人们会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游人们观灯猜谜取乐。形成了元宵观灯谜独有的文化传统,一直沿续至今。 猜谜语,特别是猜字谜,有着它别具一格的独特乐趣,一条好的字谜,有着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着制谜作者的文化功底和知识的渊博程度,也能让猜谜者开拓眼界,扩充知识。当猜谜者长时间绞尽脑汁,不得其解,而忽然开塞,偶得其解时,会有一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兴奋感! 记得念小学的时候,同学间互相玩猜字谜,有一题字谜,现在还记忆犹新: “左边不出头, 右边不出头, 不是不出头, 而是不出头。 (打一字)” 让我犯难了好几天!下课后,睡觉前,心里老是滴咕着这谜底,左边右边都不出头?这到底是啥字呀?后来有一天,忽然脑袋瓜开了巧,原来不是不让“不出头”,而而是左右两边都让“不”字出头!“不”字出头是个“木”字,两个“木”不就是“林”字吗?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回到学校,同学们还在为猜不出这个字谜而犯愁,我却高兴地宣布,自己已猜出来了,并把谜底为什么扣这个“林”的理由告诉了大家,同学间一下子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其实,猜字谜有时有点像脑子急转弯,不能只直观地解,有时需要多角度思考,甚至反向思考。 最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有关解谜制谜的技巧和章法: 制谜,主要根据汉字笔划的结构、相对独立的偏旁,字形组合可变的特点,运用离合、增损、象形、会意等多种巧妙的手法制作设置的。互联网兴起后,给谜语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猜谜制谜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涣发了新的青春活力。最近,我也在网上从一个对字谜爱好的猜谜参与者,到尝试着自己学着制谜,上传互联网,与网友们共同娱乐互动分享的 。前段时间,制作了一些以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思想和以《三国》、《红楼》等古典名著故事内容为主题的字谜,坚持每天编制两到四题,吸引了不少网友参与竞猜。当然,作为制谜初学者的我,目前阶段制作的只能是低级低水平的字谜。但看到仍然吸引众多网友的参与,感到十分欣慰!也从内心对提供我们活动的《今日头条》等平台和参与竞猜的网友们万分感谢! ![]()
下面送大家一条字谜吧:欢迎一起参与竞猜: 三面围着两叉叉,() 有月要走又来啦,() 斜口顶天还立地,() 力大无穷扛云花。() 网友们猜一下:这是哪四个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