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是人民解放军的自豪与骄傲,是无敌的战神,是威武的雄狮。 ——摘自《四大野战军征战纪事》 ![]() 东北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主力部队之一。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在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 “东北民主联军”佩用标志 东野的前身是东北人民自治军,194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约27万人(含地方军区部队)。 ![]() '东北人民解放军'佩用标志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编为东北野战军,下辖十二个野战军纵队,一个炮兵纵队,一个铁路纵队,兵力达到70多万人,加上军区部队总兵力已发展到100万人。 ![]() 东野三巨头“林罗刘” 东北野战军成立之初,司令员由101担任,政治委员102,参谋长103,副司令员萧劲光、吕正操,政治部主任谭政。 ![]() ![]() ![]() 东野参谋长/刘亚楼(1910.4.8-1965.5.7) 福建武平人,上将军衔。 ![]() ![]() ![]() 东野政治部主任/谭政(1906.6.14—1988.11.6) 湖南湘乡人,大将军衔。 东北野战军的开国将帅 位居各野战军之首 十二个纵队司令,有六位被授予上将军衔。有四位纵队司令后来授予中将军衔,钟伟,贺晋年后来被授予少将军衔。 ![]() 第一纵队司令/李天佑(1914.1.8—1970.9.27) 广西临桂人,上将军衔。 ![]() 第二纵队司令/刘震(1915.3.3—1992.8.20) 湖北孝感人,上将军衔。 ![]() 第三纵队司令/韩先楚(1913.2.14—1986.10.3) 湖北红安人,上将军衔。 ![]() 第四纵队司令/吴克华(1913.12.7—1987.2.13) 江西弋阳人,中将军衔。 ![]() 第五纵队司令/万毅(1907.8.8—1997.10.31) 辽宁大连人,中将军衔。 ![]() 第六纵队司令/洪学智(1913.2.2—2006.11.20) 安徽金寨人,上将军衔。 ![]() 第七纵队司令/邓华(1910.4.28—1980.7.3) 湖南郴州人,上将军衔。 ![]() 第八纵队司令/段苏权(1916.7.30—1993.9.28) 湖南茶陵人,少将军衔。 ![]() 第九纵队司令/詹才芳(1907.9.12—1992.12.2) 湖北麻城人,中将军衔。 ![]() 第十纵队司令/梁兴初(1913.8.23—1985.10.5) 江西吉安人,中将军衔。 ![]() 第十一纵队司令/贺晋年(1910.10.1—2003.5.11) 陕西子长人,少将军衔。 ![]() 第十二纵队司令/钟伟(1911.10.26—1984.6.24) 湖南平江人,少将军衔。 【链接】 从“东野”到“四野”的华丽转身 ![]() ![]() 到了1949年,各大野战军整编时,东北野战军的兵力成为全国各大野战军之冠,12个军共有144个团,将近70万野战部队。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1949年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第四野战军下辖12—15四个兵团。 第12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40、第45、第46军; 第13兵团,程子华任司令员,肖华任政治委员,辖第38、第47、第49军; 第14兵团,刘亚楼任司令员,莫文骅任政治委员,辖第39、第41、第42军; 第15兵团,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辖第43、第44、第48军及两广纵队。 ![]() 从东北人民自治军到东北民主联军,再到东北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这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威武之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卓著的功勋,在中国革命的战争史上,留下了极其辉煌荣耀的一页。 ![]() |
|
来自: 虛怀若谷 > 《(东北)第四野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