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义理学思想理论体系之下的《新道德经》(第21章)

 本源正义论 2024-10-19

采撷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兼容现代科学研究成果,

重铸中华道义修身经典。

人类的精神文明之所以举步维艰裹足不前,正是因为它赖以铿锵前行的双脚被束缚住了。

一只脚陷入到了具体的领域性的自然科学之中,一只脚羁绊于过去的僵化静止的传统文化之中,从而迷失了价值的根本和前进的方向,找不到人性精神的科学引领。

只有生动活泼地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只有使它们沟通起来和联动起来,才能阔步走向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第21章

(对应老子道德经第22章)

先附《道德经》第22章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帛书版作:“枉则正“。“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彰”。“弗矜持故能长”。

新道德经

行事常以曲求全,为人常须枉中直,怀德恰似洼而盈,修身状若少则得,明道方知多则惑,物物相生敝则新。是以圣人执一而为天下牧,其道有归宿也。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为而不伐,故有功;能而不矜,故福长。夫唯不(己)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不欺也,全理而归之。

理学解读

道德经原作“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等句,固然非常简洁,但是也未免在表达上太不清晰太不明确了,所以导致了理解混乱和歧义不断的局面。新道德经基于“正道当大用,真理必可明”的原则,基于广义天理学思想理论体系之下的深刻理解,在表达上加强了点拨性和阐发性。

行事常以曲求全”。很多时候人做事要想成功,要想达成最终的目的,要善于讲究策略和方式方法,善于有所迂回和灵活变通,善于积小成为大成。如果太简单直接,如果单单从自我愿望出发,而不重视客观情况的需要,不尊重客观规律,不讲究战略战术和策略艺术,无论在何种领域行事,都是很容易招致失败的。无论是行军打仗,为政治国,还是待人求偶,治学育人,这种道理都是普遍适用的。

为人常须枉中直”。人生在世,人行于世,所遇到的人,所经历的事,并不是时时处处都能那么合情合理,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之处常八九。这就需要做人要有一份容人之量、容事之度,不能太过较真。否则,就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直则无友,事至真则不行”。正如河流总是弯曲向前,树枝总是曲折伸展,做人也要有弹性有雅量,能担待住一些委屈和不如意,才能厚德载物,不断地正道前行。这是“道”之所行过程中其本身就具有的一大特征。

物物相生敝则新”。敝则新之说,只有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之中才容易理解。生命的生长离不开新陈代谢,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在推陈出新。细推之,在事物的这种发展变化中,既有“新和变”的一面,又有“秉承和不变”的一面;所变的往往是形态和形式,所不变的往往是宗旨和本质。人既要善于认识和适应事物的新形态新形式,也要善于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根本宗旨和内在本质。只有这样,才更容易接近道德的真谛。

人在“修身正己和求取大道真知”的道路上,是要善于取舍和选择的。很多时候如果抓不住要点,找不准着力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容易迷失自我,丢失掉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所以有“少则得,多则惑”。正如这样一种道理,如果我们用望远镜,则可以看清整个棵大树和整个森林;如果我们用显微镜,则即便是一片树叶则也可以无限放大,乃至于一砂一叶亦是一个宇宙。那么,究竟是一片树叶的细枝末节和内部纹理更接近天地大道呢?还一片森林和是一颗大树的生长过程,更接近天地自然大道呢?显然是后者。人类要想把握住普遍真理,而不被诸多枝节性的真理所羁绊,就必须善于删繁就简,把握住其要者。所以说,“修身状若少则得,明道方知多则惑”。

道德经中的“一”,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应该是一种能够统领起一切具体真理的“普遍真理”。它是一种统一,一种达道,一种主体。就像生命辩证法理论体系中的“整个自然生命进程”一样,它是生命万物的本源和归宿。一旦形成了这样一种“真理的体系、真理的系统”,实现对天道自然和生命万物认知的系统统一的科学认识之后,便可以进退有据,收放自如,这便是得到了“一”,便可以游刃有余地、万变不离其宗地运用“道”。是以“圣人执一而为天下牧,其道有归宿也”。

只有在认识到这种天地大道的普遍真理,能够把握住普遍真理和具体真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之后,只有在趋近于圣人境界之后,才能做到“不固持己见,而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能够做到“明”;不自以为是,而是善于遵循和按照客观规律把事情做成功,所以伟人圣人的英明伟大,自然而然地可以“彰”显出来,即,不自是,故能彰。

正如当初在艰苦卓绝之中打天下的共产党和毛泽东那样,他们不仅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争,而是在以付出巨大的自我牺牲为代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出路,正因其不(已)争,所以再强大的敌人也不能与之抗衡;再巨大的压迫,也压不倒她。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她能够取得最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大力支持,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是普遍真理和光明正义之大道的伟大力量。

难道旨在探讨发掘这样的普遍道理的学问,不是一种更广义的理学和科学吗?

难道这样解读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吗?

人类的精神文明之所以举步维艰裹足不前,正是因为它赖以行进的双脚被束缚住了。一只脚陷入到具体的领域性的自然科学之中,一只脚羁绊于过去的僵化静止的传统文化之中,从而使人类的精神追求迷失了正义的方向。

只有生动活泼地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只有使它们沟通起来和联动起来,才能阔步走向和全面实现东方文明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百家真言

《庄子·秋水》:“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韩非子·五蠹》: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广义理学思想理论体系之下的《新道德经》(第21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