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老师最核心的能力是“把课上好”

 新用户82183499 2024-10-23

一直以来,教育界都完全认同:“把课上好”是教师的立根之本。

同样的,无数的教育家都指出,“把课上好”对于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核心性,它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并明确且系统地建构了相应的教育学发展概念,它涉及教学质量、学生参与度、教学目标达成等多个方面。

就教育理论而言,“把课上好”的定义,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准备、积极投入、充分统筹、有效组织、灵活调整、激情表达、构建讲义、落实目标;全面系统与高质量地完成课前准备、课中执行、课后发展等职责,从而使自己在一节课堂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把课上好”一般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教职授课基础能力,透彻熟悉专业课程学科教材内容,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班级的学情氛围动态,懂得实时与合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力并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高质量地促进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真切建构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学科素养。

图片

教育学中,从教师教学的具体角度来说,“把课上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在课前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目标展开。

  • 教学内容丰富: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生动有趣。

  • 教学方法多样: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法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 学生参与度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提问、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 教学效果显著: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把课上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而“上好”则是对一节课教学质量的肯定和评价。两者都体现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图片

“上好”,当然是一个相对主观的评价标准,也通常用于描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或效果。具体综合教育领域的大众通俗理解而言,也包括了几个特点或特征:

  • 教学质量高:教学内容准确、完整、有条理,教学方法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学生收获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 课堂氛围好:课堂秩序井然,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之间能够积极互动、合作交流。

  • 教学效果持久: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运用所学内容,形成持久的学习效果。

图片
为什么现实中,我们很难“把课上好”
课堂往往“死气沉沉”
必须要指出的一个事实或现实就是,我们广大中小学老师的普遍状况,依然很难真切地长期地“把课上好”。
我们的中小学课堂现状令人堪忧,普遍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死气,日常形态下的学生大多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匮乏学习热情与求知欲念。教师讲授内容单调乏味,教学方法僵化形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一言堂、满堂灌、灌输式课堂,依然是主流主旋律。
课堂上活力互动稀少也麻烦,学生教学活动参与度低迷与消极,学科知识学习思维活力长期处于被抑制状态。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传统弊端生态,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阻碍了他们学科素养、科学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建构。
毋庸置疑的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界,致力于如何真正变革改革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充分且实在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导致中小学课堂“死气沉沉”的原因分析,事实上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界的热门热议焦点,这些年来基于这个主题的教研课改论文报告,估计都是数以几十万篇目计,只是这样的教研课改成果“繁荣”,似乎发展到现在依然是比较“虚假”。落实到广大中小学校课堂上,似乎依然还是未见有很大的突破、改观,老旧面貌依然故旧。

图片
这里分析认为:导致中小学课堂“死气沉沉”的根本,或许被我们一直忽视!
传统的理念中,研究“把课上好”,但凡提及到上课教学,我们老师多数时候都是谈论如何教,怎么教,建构教,教的怎么怎样。
为此,成功发展衍生出来了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课堂教学指标参数及方法模式,它们历经很多年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极其成熟完善的系统。
我们老师受到这些主流主体的教学评价评估量化指标的系统导控,日常课堂执教与目标策略——似乎也已经全走向了畸形地、极致地、形式地——在贯彻“如何教”、在追求“如何教”。
以至于我们主流的主体的这些“好课”的量化标准、量化定义,在“如何教”方面所建构得实在是太繁多、太庞大、太系统了,以至于它们越来越演变演化成为了一种日常教学的限制形式或课堂累赘。

图片
事实上,它们恰恰是根本导致学生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核心要素”“基因要素”。
控制我们教学课堂的云云种种的教学水平、教学境界的臃肿繁难评判体系及标准发展系统,它们可能带来的是教学上的好教、乐教、执教、畅教,但基本上却在操作中越来越脱离开了学生主体、课堂根本。
随着时间历史的推移推进,更遗憾的也最痛苦的是,它们完全不约而同走向了外部的、行政的、师本的、考本的、本本的、自上而下、权威绑架的主体架构。
使得我们日常现实教学实践中不乏看得到,在越来越多的一线课堂、区域公开课、教学示范课上,也就是在那些熟稔并推行种种好课定义标准、系统好课量化指标活权威评审专家们主导主控之下,甚至连那些“好课”“优课”都完全直接脱离开了学生主体、学情现实,完全变为了种种荒诞而失败的表演课、形式课、公开show。
这些形式的师本的教学传统,深度影响着我们的课堂,也是导致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的根本内核、根本内涵。必须清晰认识这一点,或许我们才能破局“死气沉沉的课堂”,这极可能也是我们基础教育很多很多专家学者、教学名师都完全意识不到的“内核、内涵”。

图片
现实中,几十年来,课堂之上,不仅仅我们学生死气沉沉,我们老师也同样是死气沉沉。
譬如我们老师越来越习惯于教学,所进行的备课及上课,基本是在教教参、讲教辅、写教案、练讲义、做PPT、一言堂、满堂灌等。其中绝大部分工作内容,不过是把教师用书、教参教辅上的“知识点”“精要摘录”“重点难点考点”,进行复制搬运到课堂PPT与教案讲义上,再相应结合种种教学形式、课堂标准、好课考量指标的定义要求,然后在课堂45分钟精准灌注或执行教授给学生群体。
又因为教材教辅、教师用书不会出现内容上常态化的经常性的版本更新,所以其实很多很多老师日常备课PPT教案、日常上课所讲的教的,基本都是“千年不变”“雷打不动”的标准化模式、系统化程式,几个学期教职发展下来——所谓上课,也不过是流于形式、困于程序、和尚敲钟、了无生机。如果不是有公开课、示范课的考核,我们老师估计绝大多数都会“死”于这样的机械的重复的课程课堂教学经验之中。

图片
“教”都如此死气沉沉,“学”岂能不死气沉沉?
中小学课堂“死气沉沉”,始终无法得到真实事实改变改观。或许,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几十年统治我们教学课堂的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教学形式、传统备课上课方法论与价值观,它们是最大的弊端问题或根源。
而目前基础教育界、广大中小学的课改教改,依然还是回归到这些传统理念形式、方法论及价值观,以图去突破种种课堂“死气沉沉”的老旧传统面貌,以“弊端”解决“弊端”,以“问题”解决“问题”,结果形成了更大的弊端与问题,教改课改落入到“画地为牢”的困境泥潭。

图片
华南师范大学博导郭思乐教授在一个学术讲座中系统阐述:
“中小学生依然是渴望一节节好学、乐学的课堂;因为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课堂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这很大程度上更说明:我们中小学老师,最核心且最重要的任务或能力——还是需要衷心关注并关键提升自己'如何把课上好'。
“致力于研究如何把课上好,最需要明确是中小学一节好课的教学标准,它应该从来没有也不应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标标准准、细细碎碎,它应该是极简的、完整的、生本的、生态的,它应该有且仅有一条最重要的标准或形态:学生好学乐学,学生主动能动!”
“把课上好的核心准则,应当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而不是系统限制学生能动。好课从来不应带有太多繁重琐细复杂的外部审核标准、外在评判指标、外界考量规范,而应当是学生整体的、主观的、慧悟的、真情实感的一个集体学习活动舞台。
它应该有且仅有一条最重要的标准或形态:学生好学乐学,学生主动能动!其最终极、最直观的日常教学可见形态,一句话言之:学生爱上课,学生爱学科;也即爱你上的课堂,爱你教的学科。
图片
图片

敬请关注生本教育微信

公众号:“生本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