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史精讲(21):皖南事变,国民党因我党壮大而恐惧的丧心病狂

 金色年华554 2024-10-25

1941年由国民党发动的突然袭击,不仅给我党新四军造成了巨大损失,更使国共两党关系陷入空前紧张。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国共两党在共同抗日的共同目标下,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然而随着战争的长期发展,双方在战略方针和政治方针等问题上的分歧也逐渐显现出来。国民党更是出于一己之私,不断制造摩擦,破坏了团结抗日的大好局面。1940年底国民党产生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新四军奉命北上,以求在华中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新四军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了国民党军的伏击。随着此次的战役打响,国共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大好局面也就此破灭。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成为全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在杨虎城和张学良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了第二次合作,达成了共同抗日救国的战略方针。但是合作并不代表着矛盾的消失。随着战争的深入,国共双方在战略方针、兵力部署、根据地建设等问题上的分歧逐渐显露。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它的前身是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1937年底改编而成。新四军成立之初,主要活动在华中地区,与日军展开游击战,取得了一系列战果。

1940年,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共中央提出了“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的核心,是在华北、华中敌后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耗日军,为正面战场减轻压力。新四军作为华中地区的主要力量,自然承担起这一重要使命。然而新四军的北上的战略方针却阻力重重。国民党出于一己之私,不断制造摩擦,阻挠新四军北上。他们担心新四军在华北、华中的发展,会威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政治地位的稳固性。然而也正是在这样充满猜忌和防范的情况下,新四军的北上也注定充满了艰辛和重重阻力。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

南部队九千余人,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启程北上。这支部队由叶挺将军率领,他们的目标是前往长江以北,与那里的八路军会合,共同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1月6日,当部队行进至泾县茂林地区时,国民党军七个师约八万余人,已经预先埋伏,准备对新四军发起突然袭击。这场袭击是在蒋介石的直接命令下进行的,其目的是消灭这支日益壮大的共产党武装力量。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新四军在叶挺将军的指挥下,在茂林的密林和山岭间,新四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由于兵力悬殊、弹药不足,新四军最终未能突破重围。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新四军损失惨重,除二千余人成功突围外,其余人员或被俘、失散,或壮烈牺牲。叶挺将军在战斗中被俘,副军长项英在突围后不幸遇害。1月17日,蒋介石公然宣布新四军“叛变”,并取消其番号,声称要将叶挺交军法审判。皖南事变的发生,不仅是对新四军的沉重打击,更是使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降至冰点,也给全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损失惨重。九千余人的部队,最终只有二千余人成功突围,其余人员或被俘、失散,或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遇害,新四军的指挥系统遭到破坏。这对于一支在华中地区坚持抗日的武装力量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蒋介石在事变后宣布新四军“叛变”,并取消其番号,这一举动在国内外引起了大范围的震惊和谴责。国民党不仅颠倒黑白,更暴露了其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挑起内战的野心。然而面对皖南事变的发生我党并没有措手不及,党中央命令新四军余部继续坚持抗日斗争,同时加强与八路军等兄弟部队的联系和配合。并通过各种渠道揭露国民党的阴谋,以争取国内外的支持并积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

此次变故中项英作为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在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组建新四军的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隐性的问题。其中包括对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认识不足,对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的方针理解不够,行动稍显迟缓。在队伍转移过程中的迟疑犹豫,以及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阴谋严重性估计不足,不同程度上都对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遭受的重大损失产生了影响。

皖南事变的发生,使国共两党关系陷入空前紧张。党内外一部分同志开始担忧形势将重演1927年四一二政变的一幕,认为国共合作即将破裂,内战可能扩大。然而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变的。与1927年相比,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侵略者大敌当前,全国上下一致反对内战、要求团结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无疑是逆流而上,必然遭到国内大量的谴责和抵制。何况当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也不同于1927年。经过几年的艰苦斗争发展,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更是不断壮大,在华北、华中敌后开辟了大片抗日根据地,成为抗击日军的重要力量。国民党虽然当时依旧占据主动,但面对日益壮大的我党也不得不有所顾忌。

更重要的是当时我党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党。面对皖南事变后的严峻形势,党中央没有措手不及,而是根据时局发展采取了正确稳健的应对方针。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四军余部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仅坚持抗日斗争,而且还不断发展壮大。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此次编制的重建代表了新四军在逆境中顽强的生存了下去并重新崛起。此后,新四军在华中地区开展了更加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也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皖南事变虽然使国共关系陷入紧张的气氛,但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大局观之下,国共合作的局面得以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

皖南事变直观的体现了我党的领导核心在关键时刻的英明决策和坚定意志。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局,党中央稳扎稳打,以客观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最终完美应对了变局以保全了抗日统一战线的稳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