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秋采风记一一一盐山千童镇

 赵殿超 2024-10-25 发布于河北

       这里是中国历史第一侨乡,秦朝徐福“千童东渡”在这里启航。

       这里是沧州州治原点,沧海之州的历史文脉,由此开启新的纪元。

       这里是红色冀鲁边革命的摇篮,鬲津河畔的抗日烽火在这里点燃。

       来吧!跟随我们到千童镇去体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领略千童镇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积淀。

      千童镇位于盐山县城西南,省道沧(州)乐(陵)线和千(童)武(邑)线在此交汇。为冀鲁两省交界的商贸重镇和大集口。

        
战国时期的千童镇,是鬲津河畔的水陆商埠,为齐国饶安邑。素以“其地丰饶,可以安人”而著称。

       说千童镇,首先要说秦朝徐福千童东渡的故事。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多次东游出巡,寻找长生不老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来到饶安附近,见这里丰饶富庶,又是水陆商埠。就命方士徐福在此征募童男童女和百工巧匠前往蓬莱仙岛求仙药。徐福奉皇权之命,在饶安城周边征募选拔出千名童男童女和舵手、武士、工匠数千人,并在此集结寓居和训练,筹措衣食舟楫。

       经过几个月的集训,将船队的出海之日定在了农历的三月二十八。

       这一天,暖风和煦,春意盎然。几十艘楼船整齐排列在无棣沟碧波荡漾的水面上。岸上挤满了送别的人群,父母送儿女,媳妇送丈夫。在登船的那一刻,人们哭喊一片,悲声不绝。因为是皇权之命,难免有强征之嫌,百姓们皇命难违,但分别在即,压抑在心中的怨气只能用哭喊声来代替。那撕心裂肺的哀号和悲泣,令浮云低垂,草木滴泪,河水呜咽,天地同悲。怆然的哭声和心酸的呼喊交织一起,人们无奈地挥手别离,期盼亲人们早日平安回归。

       徐福率船队沿无棣沟东行出古黄河口(今黄骅港),进入渤海。

     据传,徐福千童船队在海上漂泊数月,最后在日本九州岛登陆,止王不归。   

      徐福千童出海寻仙药,一去不返,杳无音信。秦始皇也在数月后东巡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大平台村南)驾崩,他没有等到徐福的长生不老药,就先行上了西天,假如秦始皇当时不死,知道徐福一去不归,那还不得气炸心肺。

       话说这饶安城百姓自从在无棣沟畔送走了亲人,是日夜翘首以盼。守望期朌了快一年,亲人也没回还。到了亲人们出海日的周年这天,人们相约驾船摇橹,来到了古黄河口外的一个小岛上,搭起瞭望平台,登高向东方眺望,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焚香祈祷,高声呼唤着子女的名字:归来吧!回家来吧!

      因是饶安城百姓望子回归的地方,当地人就称这座小岛为“望子岛”。

      一年又一年,看到亲人们回来的机率越来越渺茫。人们只好强忍悲痛接受了这一现实。并由召唤盼归形式变为了招魂回归和祭祀亡灵的行为。每年往返于百里之外的小岛上去祭祀,卓实有些不便。百姓们就选择在徐福千童东渡的启航地祭祀。   

       每年的三月二十八这天,百姓们就聚集在饶安城东门外的无棣沟畔,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人们支起架子,搭起平台,手推肩抗,平台上的童男童女,焚香摇幡,做着各种祭祀祈福的动作,这就是古代人的“上信子”。  

      信子之意,初为坚信子女归来,后延伸为对子女的虔诚怀念,后来这一祭祀活动被认定为“信子节”。古人迷信,认为一个甲子六十年,也是人生一个轮回,有“人死魂归”之说。为了超度东去不归的亡灵,古人立下规定,每一个甲子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举办一次祭典活动。日后,无论多么贫穷艰难或遇天灾人祸,后人都将接力举办信子节。

      古代的信子节这天,充满了神圣、庄重、肃穆的气氛。城内要净水泼街,黄土铺路。参加祭祀活动人员聚集于开化寺,先祭拜千童碑,再到千童殿内举行开祭仪式。寺内僧人击鼓鸣钟背诵经文。众人焚香祭拜后,由寺内列队出发,在信子的前面有人用钢叉和三节鞭开道,鼓乐班敲打吹奏。来到千童城东门外的无棣沟畔,众人驻足跪拜,面向东方遥祭,焚香烧纸,摇幡招魂,呼唤客死他乡亲人的名字。祭祀达到高潮后,信子在绕城一周,最后到开元寺千童殿前举行收祭礼,这一届祭典结束。

       古代千童人的这一祭祀活动,延续了二千多年,从未间断,至今仍在传承接力。只是祭祀形式发生了变化,增加了一些文艺表演,如落子、舞狮、高跷、秧歌等以娱乐为主的民间民俗活动。

       一九五一年的信子节,北京、天津、济南等地的人们前来观看,盛况空前。有十多万人拥入旧县(千童)的大街小巷,踩塌了几十间房屋,喝干了街上的井水,吃光了饭馆的食物。

       三十年前,当地政府规定,每五年举办一次信子节,还增加了一些招商引资的成份,邀请中外相关人员出席,只是观看的人没有那么多了。现在的信子分别由“饶安征募”、“东渡激浪”、“扶桑授艺”、“望海盼归”四部分组成,每一台信子都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寓意。

      信子由人工“抬阁”,改进成了车轮滑动。信子的底座用红绸布围挡,就像古代的一顶轿子,缓缓行进在大街上。底座上竖有十几米高的桅杆,桅杆顶端挂有旗幡,像是船上的云帆,旗幡下有微缩平台,酷似古船桅杆上的芭斗。几名身着戏装的童男童女扮演着不同角色,表演着各种高难度的杂技动作,非常惊险刺激。四台信子演绎着送别亲人、博击海浪、授艺扶桑、祈盼回归的壮观场景。

      为纪念千童东渡这一重大史实,盐山县在千童镇匠心打造了千童东渡遗址公园和千童文化园。用建筑和艺术形式还原历史,绘就了一幅千童历史文化的华美画卷,展现了千童镇古韵悠远的人文景观。

       在千童东渡遗址公园门口两侧,竖立着几根旗杆,上面有铜塑的童男童女和工匠人物雕像,其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这是信子节表演形式的一个缩影。他(她)们或眺望远方,或博击海浪,或展臂翱翔,或盼归悲怆。其场面令人心生感慨,充满了遐想。

      在千童东渡馆,一幅幅图片,一座座塑像,一件件文物,似乎在默默诉说着当年千童东渡的传奇壮举,烙印着众多家庭妻离子散的痛苦和哀怨。就在这寂静的展厅内,我仿佛听到了饶安城的百姓那声嘶力竭的呼唤:归来吧!回家来吧……

      千童信子节,场面壮观,气势恢宏,荡气回肠。它是二千多年前徐福千童东渡的活化石,也是当地民间民俗文化的宝贵遗产。信子节诠释着一个理念,那就是盼归、思念、招魂、超度,人们用这种上信子的方式寄托哀思,释放心里怨愤,慰籍心灵创伤。历代朝廷对此项活动也采取了默认,对平民之怨予以安抚。

      汉高帝五年(前202年),为纪念千童东渡这一伟大壮举,饶安邑置千童县。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四月,河间献王子刘摇封千童侯于此,并设立千童侯国,历五年。元狩二年(前121年),千童侯国废,仍为千童县。至东汉建宁元年(168年),千童县更名饶安县,千童县建治长达370年,饶安县又被称之为千童县故城。

       北魏孝明帝时,在千童城建开化寺。寺内竖有千童碑,并置千童殿,以祭祀超度东去不归的亡灵。此后,开化寺也成了纪念千童东渡的圣地,更是历代千童信子节的祭拜之所。

       1939年,日军侵占旧县镇,修建炮楼时,在开化寺遗址发现了千童碑,因碑文记录了二千多年前千童东渡扶桑止王不归的史实。日军见后肃然起敬,祭祀叩拜,随后在千童镇的残暴行径有所收敛。后来,日军又将开化寺内的千童碑偷偷运回到了日本。

      贞观十二年(638年),饶安县治迁至浮水(今孟村县新县镇),此后,两地有新饶安县和旧饶安县之称。简称“新县”和“旧县”。旧县自此降为镇。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古黄河决口,新饶安县被淹,县治迁移至张为村(今盐山西璋壁村),两年后,撤消饶安县,并入清池县。始于千童镇的饶安县,在历史上存续了470年后,消失在了浩瀚的烟波之中。

       1993年,旧县镇更名为千童镇,以纪念千童东渡的旷世之举。

       在千童东渡遗址公园内的广场南侧,立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沧州州治原点”几个大字。原来这千童镇竟是沧州州治首次办公之场所。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析瀛、冀二州置沧州,意为沧海之州。州治饶安城,千童镇是沧州州治原点,也是历史上的首座沧州古城。

       隋大业二年(606年),沧州州治移至阳信(今山东惠民二郎堂村北),此为沧州州治之初迁。隋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州为郡,沧州改为渤海郡。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渤海郡治迁往清池(今沧县旧州),此为沧州州治再迁。唐武德元年(618年),渤海郡改为沧州,州治又迁回饶安,此为沧州州治之三迁。

      唐武德六年(623年),州治又迁到胡苏(今山东宁津保店),此为沧州州治之四迁。贞观元年(627年),州治自胡苏又迁至清池,此为州治之五迁。唐天宝元年(724年),沧州改为景城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沧州。元朝延祐元年(1314年),沧州州治迁至长芦(今沧州市区运河东),此为州治之六迁。此次州治迁移是为靠近大运河水道,得交通便捷之利。元末至正十八年(1358年)二月,元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毛贵攻陷沧州,占据长芦。沧州州治无奈又搬回清池。此为州治之七迁。明洪武二年(1369年),沧州州治再次迁往长芦,为沧州州治之八迁,此后至今未变。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沧州建州1500年,初始于饶安,止步于长芦。历经八次州治迁徙,沧州旧治也成为了历史上的浮尘烟云,沉寂于史书和舆图之上。

      千童镇在历史上州治县治长达840年,历史文脉,深厚绵长。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秦千童城、沧州古城、开化寺、无棣沟、秦台、百匠台、斩蛟场、训童港、老君炉、链船湾等一处处古老的遗址。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散落在千童镇及其周边村落。虽历经岁月风雨和沧桑巨变,但其多处遗迹至今仍能依稀可辨。

      千童大地,物华丰饶;人杰地灵,英雄辈出。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

      旧县镇及周边共产党人马振华、傅炳翰、邢仁甫(后叛变)、王俊峰、刘建华、邸玉栋、张耀曾、李子英、傅云生等人秘密集会,联络开明人士和知识分子周砚波、崔吉章(后叛变)、杨铮侯(后叛变)、王立朝、崔兰仙(女)等人共商抗日大计。鲁北各县共产党人杜步舟、范普泉、张岫石、李广文、王建新、张策平、郑之英、张白水、石景芳、杜子孚、丁润生、关星甫等人奔走相告,积极活动,筹划组建抗日团体。

       1937年7月15日,旧县镇北广场上人山人海。“华北民公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这里宣告成立。

       鬲津河两岸的共产党人和抗日志士集会于此,开启了艰苦卓绝抗击日寇的英勇斗争。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是冀鲁边共产党人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冀鲁边第一个敌后抗日民主政府冀南第六督查专员公署在这里成立。千童儿女高举抗日义旗,点燃了冀鲁边区抗日救亡运动的烽火。

      千童东渡疑结升华形成的千童文化,孕育了千童人自强不息和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

      在革命战争年代,千童镇有数十名烈士,为了民族解放和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

     马振华烈士血洒冀鲁边,丹心照日月。被誉为“边区的革命舵手”、“边区的抗日元勋”和“边区慈母”。崔兰仙烈士被誉为“巾帼英雄”,其抗日誓言“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曾激励无数热血青年,投身革命,加入抗日队伍。

      千童东渡延伸的千童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一种历史符号和文化元素,千童一词也成为了盐山县一张靓丽的名片。

漫步在千童镇古老的街巷,触摸秦砖汉瓦的古韵悠长,感受古代中国祈福长寿的文化源头,见证人类历史上最早成功登陆的一次异域远航。古老的千童镇,会让你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心生景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