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巘《评书帖》之四

 道法自然zsk 2024-10-27

原文24:

临晋人小楷,结体方紧。临《黄庭》忌流肥弱。

学书尚风韵,多宗智永、虞世南、褚遂良诸家。尚沉著,多宗欧阳询、李邕、徐浩、颜真卿、柳公权、张从申、苏灵芝诸家。

勿早学米书,恐结体离奇,附入恶道。

今译24:

临摹晋人的小楷,结构应该方紧。临摹《黄庭经》应该避免流肥弱。

学习书法崇尚风韵,大多学习智永、虞世南、褚遂良诸家。崇尚沉着,大多学习欧阳询、李邕、徐浩、颜真卿、柳公权、张从申、苏灵芝诸家。

不要过早学习米芾的书法,恐怕结构离奇,陷入恶道。

原文25:

学董不及学赵,有墙壁,盖赵谨于结构,而董多率意也。

学书非谓得执笔法,书即造极。特已入门,由是精进甚易耳,登堂入室,煞有功夫在。

初学古人,趋稳适蕴藉,则无气魄骨力;求气魄骨力,则不稳适蕴藉,火候难强也。

今译25:

学习董其昌不如学习赵孟頫,因为赵孟頫在结构上比较严谨,而董其昌则比较随意,学习的人容易被限制在其风格之内,难以突破。

学习书法不是说得到执笔的方法,书法就能达到极高的境界。只是已经入门,由此精进就很容易了,进入书法的殿堂,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刚开始学习古人,追求稳适蕴藉,就会缺乏气魄骨力;追求气魄骨力,就会不稳适蕴藉,火候难以把握。

原文26:

学书勿惑俗议,俗人不爱,而后书学进。古人作书,笔力间架俱备,今人有间架而无笔力。

风姿宕往,每乏苍劲,笔力苍劲,辄少风姿。书趋沉着,忌似苏灵芝辈肥软。

刚劲忌野,清劲忌薄。

楷书结构极难,而行草亦不易。

今译26:

学习书法不要被世俗的议论所迷惑,俗人不喜欢的,那么书法学习就会进步。古人作书,笔力和间架结构都具备,现在的人有间架结构而没有笔力。

风姿宕往,常常缺乏苍劲,笔力苍劲,常常缺少风姿。书法趋于沉着,忌讳像苏灵芝那样肥厚柔软。

刚劲忌讳狂野,清劲忌讳单薄。

楷书结构极为困难,而行草也不容易。

原文27:

孙过庭云,始于平正,中则险绝,终归平正。须知始之平正,结构死法,终之平正,融会变通而出者也。

欧、褚真书参八分。智永、虞世南、颜鲁公书折作转笔,又间参篆籀。怀素草参篆籀。右军草书转多折笔,又间参八分。于此见体格多变,宗尚难拘。

今译27:

孙过庭说,书法学习开始于平正,中间阶段则是险绝,最终阶段又归于平正。要知道开始阶段的平正,是结构上的死法,最终阶段的平正,是融会贯通而出的。

欧阳询、褚遂良的楷书参八分。智永、虞世南、颜真卿的书法折作转笔,又间或参篆籀。怀素的草书参篆籀。王羲之的草书转多折笔,又间或参八分。由此可见书法体格多变,宗法难以拘泥。

原文28:

作草,执笔高,转折始圆,然须防其飘逸。欲摹晋人书,先须临唐人碑,以立其骨。

晋书神韵潇洒,而流弊则轻散。唐贤矫之以法,整齐严谨,而流弊则拘苦。宋人思脱唐习,造意运笔,纵横有余,而韵不及晋,法不逮唐。元、明厌宋之放轶,尚摹晋轨,然世代既降,风骨少弱。

晋人后,智永圆劲秀拔,蕴藉浑穆,其去右军,如颜之于孔。虞永兴骨力遒劲,而温润圆浑,有曾、闵气象。欧阳询险劲遒刻,锋骨凛凛,特辟门径,独步一时,然无永师之韵,永兴之和,又其次矣。

今译28:

作草书,执笔要高,转折才能圆,然而必须防止其飘逸。想要临摹晋人的书法,首先必须临摹唐人的碑帖,以树立骨气。

晋书神韵潇洒,但是流弊则是轻散。唐贤矫正它以法,整齐严谨,但是流弊则是拘苦。宋人想要摆脱唐人的习惯,在运笔和结构上有新意,但是神韵却比不上晋人,法度比不上唐人。元、明人厌恶宋人的放纵,崇尚摹仿晋人的法则,然而时代已经不比以前,风骨就少薄弱。

晋人之后,智永圆劲秀拔,蕴藉浑穆,他与王羲之的差别,就像是颜真卿与孔子的差别。虞世南的书法骨力遒劲,而温润圆浑,有曾、闵气象。欧阳询的书法险劲遒刻,锋芒凛凛,独辟蹊径,独步一时,然而没有智永的神韵,虞世南的温和,又差了一等。

原文29:

智永、虞世南、赵孟頫皆尚圆韵含蓄,是为一派。虞、欧、颜、柳、褚、李、徐、薛八家,唐人第一等书。

唐人八分、楷、行兼善者,欧阳询、徐浩而已。虞、褚、李、颜、柳诸家,行楷妙,八分未精。

学欧病颜肥,学颜病欧瘦,学米病赵俗,学董病米纵,复学欧、颜诸家病董弱。初时好以浅泥薄古人,及精深贯通,始知古人各据神妙,不可攀跻。

今译29:

智永、虞世南、赵孟頫都崇尚圆韵含蓄,是为一派。虞、欧、颜、柳、褚、李、徐、薛八家,是唐人第一等书法。

唐人的八分、楷、行兼善的,只有欧阳询、徐浩而已。虞、褚、李、颜、柳诸家,行楷美妙,八分不精。

学习欧阳询的书法会出现颜真卿的肥厚,学习颜真卿的书法会出现欧阳询的瘦弱,学习米芾的书法会出现赵孟頫的粗俗,学习董其昌的书法会出现米芾的放纵,学习欧阳询、颜真卿诸家的书法会出现董其昌的软弱。起初喜欢浅薄地模仿古人,等到精深贯通,才知道古人各自有各自的神妙,是不能企及的。

原文30:

开宝前,欧、褚诸家提空笔作书,体皆瘦硬。自明皇学魏隶,力趋沉著,笔实体肥。一时王缙、苏灵芝悉宗之,虽季海、清臣、诚悬亦不免。然清臣晚年书黜肥崇瘦。《臧公神道碑》一派是也。

临欧易实恐不韵,褚易韵恐不实。

今译30:

开宝之前,欧阳询、褚遂良等家提笔作书,字体都很瘦硬。自从唐明皇学习魏隶,笔力趋于沉着,字体也实体肥厚。一时之间王缙、苏灵芝都学习他,即使李邕、徐浩、颜真卿、柳公权、张从申也不免受到影响。然而李邕晚年的书法黜肥崇瘦。《臧公神道碑》就是这种风格。

临摹欧阳询容易平实但恐怕不韵味,临摹褚遂良容易韵味恐怕不实在。

原文31:

欧书横笔略轻,颜书横笔全轻,柳书横笔重与直同。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险;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笔险。欧书凡险笔必力破余地,而又通体严重,安顿照应,不偏不支,故其险也,劲而稳。临欧忌细长。欧楷书精,而行多生硬。

今译31:

欧阳询的书法横笔稍微轻一些,颜真卿的书法横笔全部轻,柳公权的书法横笔重量与直笔相同。别人不能到达的地方而我到达了,这是力量险峻;别人不敢放的地方而我放了,这是笔法险峻。欧阳询的书法凡是险峻的笔都用力打破余地,而且又通体严重,安顿照应,不偏不支,所以他的险峻,是劲而稳。临摹欧阳询切忌细长。欧阳询的楷书精妙,而行书多数比较生硬。

梁巘的《评书帖》第四集就到这里,请继续收听阅读下一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