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2日,四川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 发布了一条博文,内容是:自行车曾经是奢侈品,列入高端的“三转一响” (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当年,买自行车要凭票,这个票呀,相比粮票、布票、肉票、油票、豆腐票、火柴票、盐巴票、粉条票等就要珍贵多了,往往一个百把人的单位,一年只有一辆自行车供应票。 网友@正牌瞎溜达 说,在计划年代最高峰时,粮票还分面票、米票、粗粮票,布票之外还有棉花票、棉线票,肉票还分牛羊票、大肉票、杂骨票,油票还分香油票、生油票、棉仔油票,豆腐票还分豆腐票、豆干票,粉条票还分粉丝票、粉条票……自行车票的等级就更复杂了,最高级的是永久13锰钢票,其后依次为永久票、凤凰票、飞鸽票、首都票等等,而白山牌自行车不要票。 恰巧一位网友说,他听家里长辈说,以前有一段时期是计划经济,各种物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他感觉不是很真实,问有没有确切的历史证据。他认为,很多票证就非常粗略地写了肉、粮食或煤炭,没有任何具体描述。在他的想象中,比如肉分里脊、排骨和五花肉,还要分肥瘦比例,是不是有机的,冷冻还是鲜的,价格相差很大。有人回复说,那是一个吃不饱、任何物品都缺乏的时代,你还考虑什么里脊、排骨和五花肉的种类、价格等,给你什么就是什么,没得选,如果你不要有人要。你想要好肉就得走后门、托关系。 还有网友问,大家都用票,钱是怎么花掉的?网友@蘸盐 回答说:举个例子,票证时代,你买自行车,光给钱不行,还要有工业品券才能卖给你。工业品券随工资发放,城市干部及工人一般每20元工资每月配发1张券。买一辆自行车,根据不同品牌和供需情况,大约要30~50张工业品券。你每月工资30元,一年能领18张(干部工资60元,能领36张),要攒3年左右。如果结婚急着买自行车怎么办?可以跟同事互相借让,因为工业品券不记名。但是你攒够了50张券就能买到自行车吗?不一定,得商场有货才行,尤其永久、凤凰、飞鸽之类的名牌自行车,一般被商场经理或者售货员走后门留给关系户。这就跟菜市场卖肉一样,你一个陌生人去问有没有肉,回答大多数是没有。你说,三年攒50张券也很容易啊,但你日常买毛巾、饭盒、暖壶、搪瓷杯、雨衣、灯泡、刀剪等轻工业消费品也需要工业品券(钢笔文具类不需要)。缝纫机要100张券左右(农村户口是发放农村购货券,在农村合作社购买商品,但商品更稀缺)。肉票、布票、粮票也是类似的使用方式。 在计划经济时代,买大部分东西,除了掏钱还要掏票证,有了钱、票证也不一定能买到东西,一方面所有物品都短缺,得商店里有货才行,另一方面稍微好一点的东西会被商店经理或售货员留给了他们的关系户。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日用工业品包括毛巾、手帕、肥皂、牙膏、牙刷、铁锅、铝盆、保温瓶、搪瓷缸、缝衣针、缝衣线、雨衣、雨伞、皮鞋、刀剪、灯泡、人造棉制品、收音机、缝纫机、手表、自行车等。工业品券(有的也叫工业券)背面写着“本券系无价证券;不记名、不挂失、不准买卖;市区流通“等字样,”面值“通常是一、二分之一、十分之一等。另外,自行车和手表经历了凭票供应、敞开供应再到凭票供应的历史过程,期间出现了@正牌瞎溜达 所说的标明品牌的票券,这些票券十分紧张、珍贵,正如@樊建川 所说,往往一个百把人的单位,一年只有一辆自行车供应票。 2023年3月27日,李三台编著的《票证里的中国》,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系统介绍了粮票、布票、肉票,以及其他多种票证,本书称通过这些票证来观察一个真实的中国。总的来说,那是一个物资供应奇缺的时代,绝大多数物品都必须有了票证才能买到。据说作者编纂这本书的过程中,收集了大约2万件票证实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