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公开课脱颖而出的4个上课策略

 浅浅一笑醉红尘 2024-10-29
我是一棵朱顶红,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喜爱阅读、写作、跑步,也爱养花,特别是各种朱顶红。
图片
99文章

最近,大家是不是在为公开课忙碌不已?

或在参加智囊团讨论、听课,以及扮演观众和反思者的过程中,让你感到既期待又紧张。

公开课不仅是评优和评职称的重要依据,更是汲取教学经验的良机。

然而,在准备课程时,参与者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力求取得优异的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在赛课中脱颖而出呢?

以下是我总结的四个上课策略,希望能帮助你们的公开课每次都能出彩!

01  理解大赛主题,突出学生主导地位

在准备公开课时,教师必须重视大赛的主题,并深入理解其中的关键词。

例如,“聚焦以学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一主题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应尽量少讲,多引导和激励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以一节小学语文课为例,教师可以选择《灰雀》这篇课文作为教学内容。

设计一个较大的思维框架,引导学生体会主人翁的心情变化,从而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涵,而非单纯传授知识。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图片

02  评价语言要自然,与课堂内容融为一体

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做到自然、无痕,与课堂内容融为一体,并与学生的表现紧密结合。

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表现的反馈,也是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评价语言示例:

· “多么富有创造性地思考,你真行!”

· “大家都喜欢你的回答,你的见解真独特。”

· “这种方法很有新意,说明你动了番脑筋。”

· “这位同学的发言很完整,声音也响亮,我们一起向他学习。”

· “他的表现真不错,大家给他一些鼓励!”

· “从多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怎么样?”

· “你的回答很完美,只要在某些地方改一改,那就更完美了。”

· “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到了圆明园真的是万园之园!”

通过这些自然流畅的评价语言,教师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例如,当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有创意的观点时,教师可以立即给予积极的反馈:“你的脑筋动得可真快,要是在表达上再清楚具体一些,那该有多好呀!”

这样的评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还能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03  过渡性语言要丝滑,突出问题要点

教师的过渡性语言不仅要自然,还要丝滑,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过渡语言应突出问题要点,并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中水到渠成,而非教师强加的。

例如,当学生讨论一个复杂的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说:“我们刚才提到的角色内心的复杂,有没有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展现这一点的?”

这种提问既引导学生思考,又为下一个环节铺平了道路。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过渡语言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讨论完一篇文章后,教师可以问:“那么,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我们之前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

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还能帮助他们在知识的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参与感和学习动力。

图片

04  学生每一个都要动起来,真实参与

最后,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要动起来,参与到学习中来。

他们不能只是听众和观众,而是要成为思考者、行动者和表达者。

课堂气氛应是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真实地参与到学习中,主动思考和积极表达。

在一节关于科学实验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

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实验,最后进行汇报。

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实践中学习,还能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真正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教师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发言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真实参与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近,我在不断观看赛课,收获了许多思考和启迪。

通过观察他人的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升级,越来越高效。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具备主动性、思考力、行动力和自律性,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希望以上的四个策略能为大家的公开课准备提供一些帮助,让你们在赛课中次次出彩!

如果你有其他的想法和经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共同进步!

我的愿望:用文字记录和分享教育生活,隔着屏幕,传递温暖和治愈,与你君同行,共同成长和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