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说草字头的演变吧 ![]() 屮,读作chè(读音:撤)含义为草木刚长出来。古代“屮”也读cǎo(读音:草)含义同“草”。 ![]() 《说文解字》中说“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为艸字。读若徹。凡屮之属皆从屮。尹彤说”。意思是说:屮,像草木初生的样子。一竖丨代表草木长出地面,有直茎。古文有时把“屮”当作“艸”。读音像读“徹”。所有与“屮”相关的字都采用“屮”作边旁。这是尹彤的说法。 ![]() 艸,读作cǎo(读音:草) 甲骨文像枝茎柔弱的植物之形。“艸”即草木之“草”的本字。 《说文解字》中说“艸,百卉也。从二屮。凡艸之属皆从艸。”意思是说:艸,泛指百草。字形采用两个“屮”会意。所有与艸相关的字,都采用“艸”作边旁。 ![]() 裘錫圭、陈剑等学者认为:“屮”是由“艸”的象形初文省去一半的写法演变而来,是“艸”的异体。“屮”是“艸”和“草”的本字。“屮”的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植物嫩茎上对称叉生两片叶子,表示初生的小草。当“屮”变成单纯汉字部件后,篆文再加“屮”另造“艸”代替,强调丛生的小草。 ![]() “草” 字原本指一种叫作 “麻栎” 的乔木的子实。可以用来染黑色,黑古称皂色。古代“皂”与 “早” 字形相同。 “皂” 加 “艸” 成 “草” 。 “艸”字后来只作部首,并逐渐演变为“艹”(草字头)和“䒑” (前字头)。 ![]()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如果把“艸”字左边的一撇写作竖画时,便是“竹”字的异体字。 ![]() 芔,读作huì(读音:会),含义同花卉的“卉”。 《说文解字》中说“芔,艸之总名也。从艸、屮。”意思是:芔,是草类的总称,字形从艸、屮。 ![]() “芔”是“卉”的初文,古人造字以三为多,用三个 “屮” 表示很多草当是泛指草木,引申花卉。 另外,芔,也读做hū(读音:乎)表示迅疾。 ![]() 茻,读作mǎng(读音:莽) 《说文解字》中说“茻,众艸也。从四屮。凡茻之属皆从茻”。意思是:茻,表示大面积的草丛。字形采用四个“屮”字会义。所有与“茻”相关的字都采用“茻”作边旁。 “茻” 是“莽”的初文,表示众多的草、广大而深密的草丛,也表示丛生的蕨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