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活动的起源或其传导发生异常,或顺序发生改变,引起心率过速、过缓或心律不规则。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冲动起源失常的窦性心律不齐和异位性心律,以及激动传导异常的心脏传导阻滞和预激症候群。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心悸、胸闷、气急、头晕、乏力,偶有恶心、呕吐、心前区疼痛或晕厥。心律失常可见于心脏的多种器质性病变,属于中医“惊悸”“怔忡”范畴。认为主要由于心血不足,或心阳不振,或瘀血阻络所致。 治疗心律失常常用一针特效穴有心常穴、内关、三叉三穴、心门、间使、少海、通里、攒竹。 心常穴(董氏奇穴) 【位置】在中指掌面第1 节之中线外开2 分处。 【针法】直刺,针深1~2 分。 【解析与经验】本穴顾名思义有治疗心律不齐之功,治心率过速、心脏扩大、心率过缓有疗效。本穴在心包经上,位置近心包经之荥穴,为火中火,治心脏病有效。曾于上课时治一学员,每日中午至下午心率过速,必须午睡,至4 点方能来上课,至6 点,经针其心常穴后,即能无须午休而能上课至6 点课程结束。 内 关 【位置】前臂掌侧,在腕横纹正中直上2 寸,两筋之间,约与外关相对。 【针法】仰掌,大陵(腕横纹)上2 寸两筋间取穴。用毫针直刺1 寸,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中刺激,在心律失常发作期针刺可采用较强刺激。留针30 分钟,每5~10 分钟行针1 次。 【解析与经验】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脉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有宁心、安神、镇痛作用,能宽胸理气,疏通经络,治疗胸闷、心胸痛(《标幽赋》《医宗金鉴》)效果卓著。针刺该穴对改善心脏功能有一定效果,调节心律失常有显效;针刺内关穴既对心动过速有减慢心跳作用,又对心动过缓有加速心跳作用。 三叉三穴(董氏奇穴) 【位置】在手背第4、5 指指缝纹尖上方5 分处。 【针法】握拳取穴,避开可见浅静脉,用毫针沿掌间隙贴于皮下刺入1 寸左右,如能深针1.5 寸则可透达心经少府穴。一般先刺左侧即效,双侧皆针疗效更好。留针30 分钟,每10 分钟运针1 次,局部可有酸、胀、麻电感,向指和臂肘放射。 【解析与经验】三叉三穴属经验取穴。本穴在第4、5 指间,但尤贴近第4 指,从骨下筋旁避开可见浅静脉进针,即贴筋贴骨贴脉进针,因此能肝、肾、心并治。又透达中白(中渚)、下白等俞原穴之位置,健脾益气。本穴在三焦经上,通过肾与三焦通,也能补肾。其心、脾、肝、肾皆治,又能增加免疫功能,治疗心动过速疗效甚佳。如能深针透达心经少府穴,疗效更佳。 心 门 【位置】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去肘1 寸5 分陷中。 【针法】贴骨直刺进针1 寸左右,留针45 分钟,每15 分钟行针1 次。 【解析与经验】心门穴约在小肠经上,邻近小肠合穴小海;心与小肠相表里,治心脏病甚效。本穴从全息而论,全息对应倒象则与心之位置对应。邻近小肠合穴小海,小海为火经水穴,调济水火作用甚好,治疗心悸及心律不齐有效。 间 使 【位置】掌后3 寸,当两筋(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间陷中。 【针法】用毫针直刺,平补平泻,留针30 分钟。 【解析与经验】间使穴为心包经经金穴,理气作用甚强,能够宁心安神,通经活络,祛胸膈痰瘀,疏解厥阴与少阳邪气,治疗心律不齐,作用基本与内关相同。间使与内关两穴可交替使用。 少 海 【位置】肘内廉节后,大骨外,去肘端5 分,屈肘得之。屈肘成直角,在肘关节内侧横纹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按之甚酸是穴。 【针法】用毫针直刺5 分~1 寸,捻转快慢均匀,留针30 分钟。每日针1 次。 【解析与经验】少海穴属于少阴心经之合穴,合穴主逆气,为火经水穴,能补水济火,有调脏腑、益经气的作用,化痰涎,疏心气,对心动过速有缓和之效。 通 里 【位置】靠尺侧屈腕肌桡侧缘,距腕横纹上1 寸,即神门穴上1 寸处。 【针法】用毫针直刺近5 分,小幅度提插捻转,使局部有酸胀感,可沿经脉向上、下放射。留针30 分钟,隔日针1 次。 【解析与经验】通里穴属于少阴心经络穴。本穴为治暴喑之要穴,亦为治心惊悸之要穴(《玉龙歌》《玉龙赋》《医宗金鉴》),马丹阳将本穴列为天星十二穴之一,足见其地位极为重要。 攒 竹 【位置】两眉头陷中。在眉毛内端有陷凹处,即睛明穴直上,眉头之下端骨边小凹处,轻按即痛酸是穴。 【针法】患者正坐或仰卧取穴。医者挤起眉端肌皮,从眉端沿皮向内侧之镇静穴(董氏奇穴,位于印堂上2 分)方向横刺,刺3~5 分深,得气后采用中等强度刺激,留针15 分钟,每隔5 分钟捻转行针1 次。 【解析与经验】针刺攒竹穴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简便而有效。本穴有宣泄太阳热气、活络明目作用,亦为治一切目疾之要穴。《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脉者,皆属于目。”《灵枢·大惑论》也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说明了眼与经络的密切关系和重要性。攒竹穴旁边为印堂穴(董氏奇穴镇静穴仅挨其上),从太极全息对应来看,印堂穴约当肺心之对应区,能镇定,心主神,故能治震颤失眠、胸满烦惊、睡卧不安。两个攒竹穴同刺包围印堂穴,即取刺眼区的攒竹穴,向印堂穴横刺,可调理血脉,活络疏风,镇定安神,能治疗心悸、怔忡,对心动过速甚效。 心常、内关、间使、少海皆位于心经或心包经,三叉三穴位于三焦经上,与心包经相表里,深针则透达心经少府穴,疗效更佳。心门穴邻近小肠合穴小海,小肠与心相表里,全息对应倒象则与心之位置对应。攒竹穴旁边为奇穴印堂穴,两个攒竹穴同刺包围印堂穴,治疗心动过速甚效。 更多常见病的一针治疗,详见《杨维杰 常见病特效一针疗法》 本书推荐 本书是杨维杰医师单穴针刺治疗临床常见病之经验总结。全书分两篇,理论篇介绍一针疗法的理论基础,临床篇以病为纲,介绍了内科、妇科、男科、五官科、皮肤、外科临床常见病症的取穴经验。本书理法皆备,选穴简单,临床效验,适合广大从事针灸临床的医师、医学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 杨维杰,曾随经方大师曹颖甫的得意门生姜佐景学习,为当代伤寒泰斗刘渡舟的博士生,董氏奇穴创始人董景昌之嫡传弟子,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史学访问学者。对于文、史、哲、医学皆有研究,其中以医学及易学造诣尤深,经常受邀赴世界各地讲学。从事中医临床四五十年,擅治疑难杂症,尤善针药并用。学术著作四十余本,其中多部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 ![]() 这本书分为理论篇及临床篇两大部分,理论篇介绍一针疗法的应用基础——总体观,包括一针疗法的空间对应、一针疗法的时间观、一针疗法的象数观。一针疗法并不是取一个穴、一个点那么简单,用穴要有整体观念,整体观就是要有时空观念及象数观念,也就是空间对应、时间对应及象数对应。一针疗法之取穴要注重这些配合,胸中有天人合一的整体宏观思想,运用一针疗法便能得心应手。 临床篇介绍常见内科、妇科、男科、五官科、皮肤、外科病的一针疗法,每种疾病先做简单介绍,然后每种病皆举述多个特效一针以方便取用。 每一针皆详细介绍了位置、针法及应用原理与经验。书后附录《本书用穴图》,方便寻找穴位,附图之次序依次为十四穴及一般奇穴、董氏奇穴。另附一篇余之《谈怎样学好及活用特效一针》一文,供学习一针者参考,俾能更加活用一针疗法。 精彩目录 (点击查看大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