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阳虚的症状,中医治疗脾阳虚方剂附子理中丸、 小建中汤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

 鹤年养生 2024-11-05

一,脾阳虚主要有以下症状:

 

在消化系统方面,会出现腹胀,这种腹胀在进食生冷食物后会明显加重。还有腹痛,疼痛性质多为隐隐作痛,喜欢温暖的东西按压或者热敷,遇冷则疼痛加剧。大便溏稀,甚至可能出现完谷不化的情况,也就是大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同时,患者食欲也会减退。

 

在身体状态上,患者常感觉怕冷,手脚冰凉。精神状态比较萎靡,容易疲劳,身体沉重,不愿意活动。面色通常是苍白或者萎黄、没有光泽。

 

从水液代谢来看,可能会出现肢体浮肿,尤其是下肢,按之凹陷不起。还可能有口淡不渴,或者喜欢喝热饮的情况。因为脾阳虚导致津液不能正常输布,水液就容易在体内积聚。另外,女性可能出现白带清稀量多的症状。


二,中医治疗脾阳虚主要有以下方法:

 

1中药内服

 

- 附子理中丸:主要成分有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附子能温阳祛寒,党参健脾益气,白术燥湿健脾,干姜温中散寒,甘草调和诸药。它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一般是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 - 3次;小蜜丸一次9克,一日2 - 3次;水蜜丸一次6克,一日2 - 3次。

- 小建中汤:由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阳散寒,芍药和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炙甘草益气和中。用于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如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等。通常是将前五味药煎取汁,兑入饴糖,分两次温服。

 附子理中丸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1. 剂量(常见成药剂量)

- 大蜜丸:每丸重9g。小蜜丸:每100丸重20g。水蜜丸:每10丸重0.9g。不同药厂生产的药品剂量规格可能会有所差异。在传统方剂中(供参考),附子(制)、干姜各9g,党参、白术(炒)各12g,甘草9g。

2. 功效

- 温中健脾。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症状。可以改善脾阳虚导致的腹部冷痛,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缓解呕吐、腹泻等消化功能紊乱的情况,并且提升阳气,改善手足冰冷的状态。

3. 方解

- 附子(制):味辛、甘,性大热,为君药。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在本方中主要发挥温阳祛寒的作用,改善全身阳虚的状态。

- 干姜:味辛,性热,为臣药。干姜可温中散寒,助附子增强温里回阳之力,同时它主要作用于脾胃,能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等症状。

- 党参:味甘,性平,也是臣药。党参能健脾益气,可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改善脾胃虚弱的状况,并且与温热药配伍,防止温燥太过而伤正气。

- 白术(炒):苦、甘,温,为佐药。白术可以健脾燥湿,帮助脾胃运化水湿,针对脾胃虚寒引起的泄泻等症状有治疗作用,同时辅助党参增强健脾的功效。

- 甘草:味甘,平,为使药。甘草能调和诸药,并且有补脾和胃的作用,增强方剂对脾胃的调理功效。

4. 用法

- 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 - 3次;小蜜丸一次9克,一日2 - 3次;水蜜丸一次6克,一日2 - 3次。具体的用法用量还应以药品说明书和医生的建议为准。

小建中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1. 剂量(参考)

- 饴糖30g、桂枝9g、芍药18g、生姜9g、大枣6枚、炙甘草6g。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剂量。

2. 功效

-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要用于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可以有效缓解腹部拘急疼痛(即腹部肌肉紧张、疼痛),这种疼痛通常是喜温喜按的。还能改善神疲乏力、虚怯少气等症状,也可用于治疗心悸、面色无华等因中焦虚寒引起的气血不足的情况。

3. 方解

- 饴糖:味甘,性温,为君药。饴糖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在方剂中起到主要的补益中焦脾胃、缓解腹痛的作用,是治疗虚寒腹痛的关键药物。

- 桂枝:味辛、甘,性温,为臣药。桂枝能温阳气、祛寒邪,帮助饴糖增强温中的功效,同时它还可以温通经脉,对于改善中焦虚寒引起的气血不畅也有一定作用。

- 芍药:味酸、苦,性微寒,也是臣药。芍药和桂枝配伍,能调和营卫(调节人体的内外环境平衡),并且芍药可以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饴糖共同缓解腹部的拘急疼痛,同时对于改善气血不足也有帮助。

- 生姜、大枣、炙甘草:生姜味辛,性温,能温胃散寒;大枣味甘,性温,能补脾益气;炙甘草味甘,性平,能益气和中。这三味药为佐使药,它们可以调和脾胃,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同时与其他药物配合,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共同达到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功效。

4. 用法

- 先将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药,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然后加入饴糖,再微火上溶解。分两次温服。现代也有小建中颗粒等中成药,可按照说明书服用。

2食疗

 

- 干姜粥:干姜有温中散寒的作用,粳米能健脾和胃。将干姜、粳米一起煮粥,每天食用1 - 2次,可以起到温养脾胃的作用,改善脾阳虚引起的怕冷、腹痛等症状。

- 羊肉汤:羊肉性温热,能补肾壮阳、温中暖胃。可以加入适量的当归、生姜一起炖汤,对于脾阳虚患者的虚寒体质以及脘腹冷痛等症状有很好的滋补和改善作用。

 

3艾灸

 

-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艾灸此穴可以温暖脾胃,增强脾胃功能,每次艾灸15 - 20分钟,以皮肤温热为度,一周可进行2 - 3次。

-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艾灸足三里能够调节脾胃功能,提升阳气,对脾阳虚症状的缓解有帮助,艾灸时间和频率与中脘穴类似。

 

4推拿按摩

 

- 摩腹:以手掌心紧贴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 - 15分钟,每天2 - 3次。这样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同时也能让腹部得到温暖。

- 按揉脾俞穴:脾俞穴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用手指指腹按揉该穴位,力度适中,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3 - 5分钟,一天可进行多次,有助于改善脾阳虚的状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