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水肿),又称肾小球肾炎,属中医水肿范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一般来说,急性肾炎,多属中医阳水,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慢性肾炎,多属中医阴水,多见于中老年人。急性易治,慢性难疗。 病因 病关三脏(肺、脾、肾),其本在肾。多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急性肾炎,多由外邪犯肺,肺失宣降所起,日久不愈,三脏必虚,"穹必归肾"而致慢性肾炎。或先由三脏病变,功能失调而致水湿内停,复感风邪所致。 症状 起病较急,浮肿始自眼睑,次及头面及全身,多伴寒、热、咳喘,或腰痛,尿检有红白血球及蛋白,或血压增高,或咽喉肿痛,多属急性肾炎。或全身浮肿,腹水膨满,肢冷畏寒,重在脾虚,水肿重在下部,腰疫腿软,动则气喘,重在肾虚;或周身肿胀,腹水明显,胸腹胀满,重在三焦壅滞等,多为慢性肾炎。 根据家传经验∶"凡水肿,重在上部,重在肺;重在下部,重在肾,周身浮肿,重在脾。凡肌肤肿胀处,以手指按之,迅即复起,多为阳水;迟缓而复者,多为阴水。阳水责之肺脾;阴水责之肾脾。总之三脏相干,惟各有侧重而已。" 论治 本病可随证选用下列高效良方以疗之。 【组成】①麻黄6克(先煎),苏叶(后下)、防风、防己、陈皮、炙桑皮、大腹皮、猪苓各 9克,木通 5克,丹皮、云茯苓、车前子(包煎)各 12 克。②麻黄6 克(先煎),光杏仁、苏叶(后下)、防风、陈皮、茯苓 、猪苓、丹皮各 9克,法半夏6克,车前子(包煎)12 克。③炙黄芪 15~20 克,熟地 12 克,茯苓、山药、山萸肉各 9克,丹皮 6克,附片5克(先煎) 【用法】均为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次。 【功用】 ①祛风利水;②祛风利水兼宁嗽;③扶脾益肾。 【主治】 ①主治急性肾炎,遍身水肿,头痛小便短赤等;②主治急性肾炎水肿,兼有咳逆上气等呼吸道感染证状;③适用于急性肾炎诸证悉缓,水肿消减而尿液,血化检验仍未完全恢复正常者。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来源】(《名医治验良方》)。余瀛鳌验方。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余氏临证多从肺、脾、肾入手,急性肾炎,重在肺肾之治,慢性肾炎,重在脾肾之治。上三方,主治急性肾炎,余老治疗急性肾炎,一般分2个阶段论治。先用一方或二方,待其症状基本缓解,继进第三方以收全功。 【组成】黄芪、白术、冬葵子、茯苓、苦参、当归、丹参、益母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 3 次。 【功用】清利湿热,益气化瘀。 【主治】慢性肾炎。证见尿的异常改变(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以及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尤其水肿难消,蛋白尿难除。 【疗效】治疗40余例,对消水肿,控制蛋白尿均收较好的疗效。 【来源】(《名医治验良方》)。李寿山验方。 【附记】当代医家治疗慢性肾炎有两难。一是水肿难消,时起时伏,时轻时重而经年累月难以平伏;二是尿蛋白难消。为此,李老提出临床上始终着眼于"湿"与"瘀"的病理症状,治以"清利"与"化瘀"并重的法则,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文由 行之医话 公众号整理编辑 使用本方,应随证加减:如湿热偏重,尿少浮肿者,加白茅根、车前草;瘀血明显,舌有瘀斑,水肿难消者,加红花、水蛭;气虚甚者,短气,加人参(或党参量宜大);阴血亏虚,头脑烦热,口干者,加生熟地,炮附子;蛋白尿久不消者,加芡实、金樱子、鱼鳔胶;食少难化者,加鸡内金、谷麦芽等。本方剂量可随证酌定。服药要持之以恒,短则3月,长则半年多能获效。 【组成】黄芪 30~50 克,党参 20~30 克,麦冬、地骨皮、茯苓、车前子各 15克,白花蛇舌草 30 克,柴胡6克,甘草 3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 2次。 【功用】益气养阴,清利湿热。 【主治】肾炎蛋白尿。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来源】(《名医治验良方》)。张琪验方。 【附记】脾气虚弱,清阳不升,精微下注而溢,是导致蛋白丢失的主要病机。蛋白丢失日久,势必耗损阴液,形成气阴两虚之候;且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而酿成湿浊,湿浊蕴蓄化热,而出现气阴两虚,湿热内停之虚实挟杂证。本方益气养阴,清利湿热,具有补气而不壅滞,益阴而不滋腻,利湿热而不伤正气的特点。方中党参 、黄芪健脾益气;麦冬 、地骨皮益阴而退虚热。又可制参芪之,温燥;茯苓、车前子、白花蛇舌草清利湿热;柴胡升阳而调畅气机,使补而不滞,甘草调和诸药,常伍芡实、莲子以固涩缩泉。本方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最常用方法之一,尤其对于临床症状不明显的隐匿性肾炎,疗效更佳。本文由 行之医话 公众号整理编辑 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病变特点,证候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及药量。 【组成】猪苓、云苓、白术、泽泻、桂枝、桑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 10~15克,白茅根 20~30 克。小儿酌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 2 次。 【功用】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理气消肿。 【主治】急慢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 【疗效】治疗急慢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 30 余例,年龄最大 60岁,最小10岁,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来源】刘进才,(《陕西中医》(1)1988年)。 【附记】此方乃陕西中医学院创订的。用之临床,效果甚佳。临证运用,并随证加减。 【组成】桑螵蛸12 克,金樱子、复盆子、山萸肉、茯苓、山药、潞党参各 15克,泽泻、赤小豆、萆薢各 12 克,黄芪 3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因肾涩精,分清利湿。 【主治】慢性肾炎蛋白尿。 【疗效】治疗 30 余例,均收佳效。 【来源】何建业,(《四川中医》(9)1985 年)。 【附记】本病缠绵难愈,治疗颇难。临床所见,本病多虚中实,即肾虚而膀胱实,治以固肾涩精与疏导分利两法并投,收效颇佳。 随证加减∶血尿者,加赤芍 15 克,白茅根 30 克,旱莲草 30 克,琥珀 9 克(研末吞服);尿中有白细胞、脓细胞及各类管型者,加败酱草 30 克,露蜂房 12 克,茜草 、紫草各 10 克,白花蛇舌草 30 克;若因感冒尿中蛋白增加者,加蝉蜕 10 克,连翘 30 克,益母草 15 克,荷叶 10克。 【组成】黄芪、巴戟天各 30 克,白茅根、焦白术 、怀山药各 20克,鹿角胶(或鹿角霜 30 克代),山萸肉、川萆薢各 15 克,木通、肉桂各 10 克,砂仁9克 【用法】水煎服,每周服5 剂,停药 2天再服。3 个月为 1疗程。 【功用】温肾健脾,分清降浊。 【主治】慢性肾炎。 【疗效】治疗 38 例,一般服药 15 剂左右见效,一般 2疗程即可基本痊愈。结果临床治愈 25 例,显效 8例,好转 5 例。 【来源】张金声,(《新中医》(5)1984年)。 【附记】随证加减∶肾阳虚型,水肿期黄芪用至 40~60 克,加太子参 30 克,制附子 20 克,猪苓 20 克,至水肿消失,蛋白尿好转,视病情而减;脾肾阳虚型,以本方为主,配服金匮肾气丸,饭前日服 3 丸。需健运脾湿,升阳化浊时则重用苍术,土茯苓各 30 克,干姜 15 克;如尿中出现红细胞、脓球者,加当归10 克,赤小豆 30 克,去白茅根、木通;肾阴阳俱虚型,加枸杞子 30 克,并配服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各1 丸,日服3次,饭前服。若延绵难愈,可加核桃仁5枚,血余炭15克,仙鹤草 20克。 组成】 蒲公英、鱼腥草各 15 克,生黄芪 20 克,焦白术 、桑白皮、陈皮、大腹皮各 10克,莱菔子15克,沉香2克,玉米须 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 2 次。 【功用】解表利尿,行气消水。 【主治】急性肾炎。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来源】引(《千家妙方·上》)。张世溶验方。 【组成】黄芪、茅根各 50 克,丹参 30 克,甘草 15克,坤草 20克,茯苓、焦白术各 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1剂,日服3次。 【功用】补肾健脾,化湿利尿。 【主治】肾小球肾炎(水肿)。 【疗效】治疗 24 例,治愈 19 例,显效 4 例,无效1例。 【来源】赵明-一,(《辽宁中医杂志》(11)1983年)。 【附记】临证加减∶身热咽喉肿痛,去黄芪加金银花、山豆根、大青叶;上部肿重或喘,加麻黄;下部肿甚,加防己 、丝瓜络;尿赤涩,加瞿麦 、滑石、篇蓄;肾阳虚,加制附子;肾阴虚,加熟地、山茱萸肉;脾阳虚,加干姜;气虚,加人参。本文由 行之医话 公众号整理编辑 【组成】炙天雄 5克,牡桂、麻黄、知母各 10 克,炙甘草 5 克,生姜 10 克,大枣 7 枚(天雄可用附子代,牡桂可用肉桂代) 【用法】先用清水 3 杯,先煎麻黄吹去沫,次入诸药煎 8 分钟,目夜作 3服,每日1剂。 【功用】健脾益肾,利浊降浊。 【主治】水肿(肾炎尿毒症)。 【疗效】屡用效佳。 【来源】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白依山验方。 【组成】生地、白术各 15 克,白茅根 50克,茯苓 20 克,丹皮 10克,麦冬 15 克,茜草 20 克,大小蓟各 20克,滑石、泽泻各 20 克,甘草 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3次。 【功用】益肾除湿,凉血止血。 【主治】急慢性肾炎,肾病等。 【疗效】屡用效佳。 【来源】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王俊奇验方。 【附记】加减∶气虚,加黄芪、党参;肾阴不足,加女贞子;肾阳虚,加菟丝子,补骨脂。 【组成】生黄芪 30 克,党参 15~30 克,半边莲、蒲公英、石苇各 30 克,虎杖 15~30 克(或用等量大黄后下),生牡蛎 30 克(先煎),丹参 15~30 克,肉桂末 0.3 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 3 次。若水毒内攻(气质血证),可用本方去参、芪、桂、水煎取汁 200~300 毫升,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可连用1周。 【功用】益气活血,泄毒利湿。 【主治】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而致湿毒内蕴之水肿,证见反复浮肿,五色眺白,头晕气短,神疲乏力,腰疼肢重,小便短少,或形寒畏冷,舌质淡暗,苔薄腻,脉沉细。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疗效】屡用效佳。 【来源】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皮持衡验方。 【附记】随证加减法;若肾亏者,加菟丝子 30 克,杜仲 10 克;脾虚者,加怀山药、白术各 10~15 克;昏蒙者,加石菖蒲、佩兰叶各 10克;呕逆者加吴茱萸6克或半夏10克;蛋白尿,加槟榔 15 克,鸟换药 30 克,地肤子 10 克;高胆固醇血症,加徐长卿、山楂各 10 克;衄血者,去肉桂,加三七粉 3克(冲服)。 【组成】川朴、枳壳、枳实各 15 克,青皮 12 克,陈皮、广木香、大腹皮、泽泻、云苓各 15 克,猪苓 18克,车前子 30 克,莱菔子、生姜皮各12 克,茯苓皮 18 克,木通、竹叶、沉香各6克,灯芯3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煎 50分钟,分早、中、晚服。 【功用】宣降肺气,开郁破滞,温阳利水。 【主治】肾炎(肺失宣降、三焦气闭、水湿停留、命门火衰、肾阳虚而水泛)。 【疗效】以本方加减,治疗水肿疾患,多收到良好的效果。 【来源】引(《千家妙方·上》)。杨立箴验方。 【附记】待肿消之后,应减去理气之品,以免用之太过易耗液伤阴,加养阴之药当归、杞果,温脾肾之阳的附子、肉桂、干姜等以善其后。 【组成】黄芪 15 克,龟板 30 克(先煎),怀山药、苡米、扁豆、谷芽各 15 克,玉米须 30 克,杜仲 12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1剂,日服 2次。 【功用】健脾固肾,利湿化浊。 【主治】慢性肾炎(肾病型)持续蛋白尿(脾肾两虚型)。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卓著。 【来源】引(《千家妙方·下》)。邓铁涛验方。 【附记】用本方加减主要治疗持续蛋白尿为主要表现者之慢性肾炎,包括隐匿型慢性肾炎,以及其他类型慢性肾炎,经过治疗症状有所改善,唯有尿蛋白长期不消退者,证属脾肾两虚者,用之颇验。 【组成】桔梗、杏仁、木通各 5克,苡仁、茯苓、猪苓、泽泻、大腹皮 、五加皮各 10克,陈皮5克,葱白1小摄(以上为儿童剂量,成人用酌加)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 3 次。服药期间忌盐,每周配合食用鲫鱼煮大蒜一次。 【功用】宣肺疏表,理脾利水。 【主治】慢性肾炎(肺气不宣,脾不健运,水停为患)。 【疗效】治疗数十例,其中以儿童为多,服用此方后均获痊愈。 【来源】引(《千家妙方·下》)。杨扶国验方。 文章节选自《名医百家集验高效良方》,原作者:(程爵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