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人口密度分布 01 广东省,简称“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为广州市。 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东临福建省,南邻南海,西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接江西省、湖南省。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区域总面积17.98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4114千米,拥有海岛1963个。 截至2022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为12656.80万人。 截至2021年末,广东省辖21个地级市,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全省共有1609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12个镇、4个乡、7个民族乡、486个街道。 2022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GDP)129118.58亿元,同比增长1.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1:40.9:55.0。 广东是国内唯一一个GDP超12万亿元的省份,连续34年居全国第一。 广东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秦统一岭南,设置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岭南地区始有行政建制,是广东归入全国统一政区之始。 1988年,海南行政区从广东分出,单独设省,今日广东的辖境范围形成。 广东省在人文历史、自然条件、地理区位等方面拥有很多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华侨文化、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项目和广东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2013年,以广东侨批为主构成的“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广东首项世界记忆遗产。 广东侨批达16万件,主要分布在潮汕、江门五邑、梅州等地区。此外,广东省拥有粤剧、广东剪纸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65项。 海上丝绸之路: 早在新石器晚期,岭南的百越民族与东南亚及太平洋岛国就有海上贸易往来。到了秦汉时期,广州已经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始港口。此后2000多年中,无论是国内战乱,还是朝廷实行“海禁”,广州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始终没有中断过。在7、8世纪,广州成为世界贸易圈,范围遍及东亚、南亚、西亚、阿拉伯地区和非洲地区,甚至包括欧洲各国。直到现在,广州仍然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与以长安(今西安)为起始点的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运输有运费低廉,方便快捷,不受地区变乱、封锁影响以及涉及面广的优势。随着中国造船工业的发达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从广州起始的丝绸之路不断向西方延伸。秦汉时期就可达印度半岛南端,南北朝时期能通往西亚,隋唐时期已经能够直达东非沿岸。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发明,以及哲学思想等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加快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同时,国外的水稻、玉米、番茄、菠萝、水仙、甘蔗、烟草等物种,印度、阿拉伯、欧洲各国的宗教、自然科学、艺术等也源源不断地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输入到中国。 潮州功夫茶: 潮州功夫茶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有其独特之处。潮州功夫茶对茶具、水质、茶叶、冲法、饮用礼节都十分讲究。茶具要小巧,茶壶直径只有7~10厘米,而且要用绯绛色陶土特制。茶杯小而晶莹,洁白透明。烧水的炉子须是小泥炉;烧水的锅得是陶制的“薄锅仔”;烧水的炭以乌榄核为上乘;水质是潮州西湖的“处女泉”为上品,湘子桥西第三墩附近的韩水为中品,义井为下品;茶叶以“蓬莱茗”为第一,其余依次是福建、武夷小种、栋焙、功夫等名茶。功夫茶的冲法更为讲究,分为十道工序: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茶壶)、高冲、低筛、盖沫、淋顶等。潮汕人认为饮茶最好是三个人,有“茶三酒四游玩二”的说法。茶汤要浓,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巡茶要请老人或贵客先喝,依次轮流。客人喝茶时,不能用盅脚刮茶池,而且要趁热一饮而尽,然后轻轻把盅放下并品咂茶味,赞赏一番,否则就算失礼。 广州花市: 广东各地均有花市、花店,其中广州除夕前三天的花市最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约在明代时,广州花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现在广州花市更加兴盛繁荣,花市主要位于广州市教育路、西湖路、浆栏路、东川路一带,除夕前三天启市,除夕之夜达到高潮。开市时街道上彩楼高搭,花架成排,华灯如昼,四面八方的花农都聚集在这里,出售桃、菊、吊钟、金桔、剑兰、芍药、牡丹、玫瑰、水仙等各种鲜花,香飘十里。广州市民如潮水般拥塞在街道上,竞相选花购花,花市上笑语喧声,非常热闹,直至初一。 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原名孙文,字逸仙,因为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所以大家常称之为孙中山。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2岁时到檀香山留学,17岁回国。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遭到拒绝。于是再次回到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纲领,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1895~1911年,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虽然屡遭挫折,但他已经被公认为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最伟大的旗手。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十七省代表联合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孙中山以国家、民族和广大劳苦大众为重,将大总统职位让于袁世凯后,他一度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1914年他在日本组织成立了中华革命党。1917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就任非常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实行国共两党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史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 ▲ 舞狮 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舞狮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南方舞狮又称“醒狮”,大约兴盛于明末清初,主要流行于广东。每逢节日或喜庆事,广东各地都有舞狮游行以示庆贺。南狮造型极度夸张,威武雄壮,形神兼备。狮头用彩纸扎成,狮身则由五彩布条制作。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笑,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温驯而和善,武狮表现勇猛而刚烈,少狮即幼狮,憨态可掬,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纽扣的唐装灯笼袖或背心,舞动时能够看到舞狮者全身,这与舞北狮者的穿戴大相径庭。舞南狮时,每头狮子由两个人合作表演,舞狮时一个举狮头在前,另一人操狮尾在后,前有大头佛逗引,随着象征狮吼和风雷之声的大鼓、厚锣、响钹等乐器的乐声起舞。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还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南狮舞注重写意,抽象传神,有酣睡、出洞、起势、过三山、上楼台、发狮威、迎宾舞、跳龙门、叠彩、瑞狮采青等形式。舞狮步法则有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操步、插步、麒麟步、内外转身摆脚等。 ▲ 省会——广州 02 地貌 广东省地势北高南低,省境500米以上的山地占33.7%,丘陵占24.9%,平原占21.7%,台地占14.2%,河流和湖泊等水域占5.5%山脉多为东北—西南走向,横亘省境北部的南岭是珠江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华中与华南气候的分界线。与湖南接壤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广东省最高峰。粤东有九连山、罗浮山、莲花山及其东延的阴那山等,粤西有云开大山、云雾山,岭谷相间,排列成行。这些山地之间分布有粤北的南雄、韶关,粤东的河源、龙川、兴宁、梅县、五华,粤西的罗定等许多大小不等的红岩盆地。丘陵分布于山前地带,台地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陆丰及惠来西部一带,海拔在百米以下,大多由近代熔岩、浅海堆积和侵蚀而成,地表起伏较和缓。平原主要分布于南部江河下游和入海处,面积一般较小。珠江三角洲为全省最大的平原。 水系 广东省河流众多,湖泊较少,共有大小河流1343条,总长2.5万多千米。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鉴江、漠阳江等。 广东省的河流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少、汛期长、终年不冻、水力资源丰富的特点。珠江是中国第三大河,广东最大水系,径流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整个水系在省内的集水面积达10.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0%。主要水道有34条,入海口有8个。韩江为本省第二大河,干流全长410千米。全省地表径流总量为1953亿立方米,每平方千米年均产水量108.6万立方米,仅次于台湾而居全国第二位,水资源总量在全国各省中也居第二位。 广东濒临的南海是位于热带季风区封闭性较大的海盆,表层水温高,蒸发量大,含盐度较大。海边潮汐现象极为复杂,雷州半岛两岸潮差较大,达4~6米。 气候 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深受季风和海洋暖湿气流影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是中国光、热、水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省境年太阳总辐量达422~563千焦耳/平方厘米,日照时数长达1700~2200小时,但南北相差几近一倍。年均温除粤西北的连山外,均在19℃以上。温度的纬向分布较明显,大致北低南高。广东是中国降水丰沛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但分布不均,逐年差异也很大。南岭南侧、云浮山,莲花山东南坡等迎风面的山坡地带,年降水量都超过2200毫米。在背风面的谷地和内陆盆地,年降水量仅1400毫米。 广东是中国受台风侵袭最频繁的省份,影响省境的台风年均约10次,以7~9月居多。 自然资源 广东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85种,其中以有色金属居多。金红石、磷钇矿、钽铌矿、锆英石、钛铁矿的矿藏量居全国之首。铅、锌、铜、钨、锡、铋、钼等有色金属和铁、锰、硫等矿藏在中国也占有重要地位。南海的石油和天然资源也很丰富。植物种群丰富,超过5000种,北部南岭地区植物种类总数超过中国中部和北部植物种类的总和,有“绿色宝库”之称。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有1000余种,其中古老植物有30余种,如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苏铁、树蕨等。树木种类繁多,主要有松、杉、樟、桉等。水果品种有270多种。珠江口沿海的滩涂还生长有成片的红树林。 广东是中国动物最繁盛的省份之一。野生陆生动物有700种,其中哺乳类百余种,鸟类500多种,两栖类80多种。珍稀动物则有苏门羚、华南虎等。南海约有鱼类860多种。其中有属于中国四大鱼类的黄鱼、带鱼、鲷鱼和墨鱼,并有大量金枪鱼、马鲛鱼、红鱼、石斑鱼、斑节对鱼、梅花参、海龟、玳瑁、海贝和海藻等。全省淡水面积27.3万多公顷,主要淡水鱼类有鲩、鳙、鲢、鲮、鲤等。 经济 广东省是商品性农业发展较早、轻工业基础较好、商业繁荣的省份。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79年以来,深圳、珠海、汕头设立了经济特区,广州、湛江和珠江三角洲被列为开放城市或地区,使广东的经济发展更加迅速。广东的工业主要有食品、家用电器、塑料制品、服装、卷烟、陶瓷、纺织、丝绸、机械、电子、电力、煤炭、石油、造船、汽车、化工、医药、建材、冶金等,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电子工业的门类及产值居全国前列。农业向外向型发展,是全国的水稻、蔬菜和水果生产基地。茂名是最大的水果产地,湛江是最大的剑麻基地。珠江三角洲是粮食、水果和甘蔗生产基地,雷州半岛是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广东交通发达,已构成以广州为中心的陆海空交通运输网。有港口100多个,民航机场8个,有京九、京广、广梅汕、三茂等铁路干线,还有广深准高速客车直通九龙。公路四通八达,等级较高。 ▲ 广东省地形图 03 行 政 区 划 省会——广州: 广州市位于省境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简称穗,又称羊城,是广东省省会。濒临南海,北回归线从市境通过。东连惠州市,西邻佛山市,北靠韶关市、清远市,南临东莞市、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相望。面积7435平方千米,据2009年末统计,全市人口1035万人。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现在是中国南方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门户,以中国“南大门”著称。广州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珠江穿城而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荔枝、香蕉、菠萝、柑橘等400多个品种。工业以轻纺工业为中心,门类齐全,设备技术先进,是华南地区工业中心。有汽车制造、医药、日用化工、家用电器、服装等行业。农业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养殖淡水鱼和家禽。广州有华南地区最大的国际贸易港,还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铁路网连接全国各地。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深圳: 深圳市位于省境东南部,珠江口东侧,北与东莞市、惠州市接壤,南接香港新界,东临大亚湾,西临珠江口、伶仃洋。海岸线曲折蜿蜒,总长230千米,面积205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00多万(户籍人口为228万)。深圳为新兴的移民城市,是广东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侨胞约12万人。深圳原是一个边陲小镇,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现已形成了蛇口、福田、沙河、八卦岭、文锦渡等工业区。广九铁路纵贯市境,直抵九龙。市境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单向倾斜入海。河流短小浅窄,以深圳河为最大。海岸由泥质和沙质组成,利于垦殖。农产原以水稻、花生、甘蔗为主,现开始向商品生产和现代化农业转化,建立了蔬菜、水果、牛奶、家禽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所产牡蛎、荔枝、金龟橘子、油鸭、龙岗鸡等畅销港澳。捕鱼以浅渔作业为主。海运和公路运输也较方便。市东南沙头角镇以商业为主,是直通香港新界的口岸。此外,还辟有文锦渡和皇岗两个通香港的口岸。风景秀丽的深圳水库、大小梅沙、西丽湖、笔架山、银湖等地是旅游和疗养的好地方。目前,深圳已建设成为一个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旅游和农林牧渔并举的外向型综合性港口城市。 佛山: 佛山市位于省境中部,又名禅城,珠江三角洲腹地,邻近省会广州,毗邻港澳。面积3886平方千米,人口361万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明代就是四大名镇之一。市境以冲积平原为主,中间有小山丘,地势低洼,大致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市西南石湾区为红岩台地,盛产陶土,为陶瓷业发展提供了原料。佛山以轻纺工业为主。除了历史上久负盛名的纺织铸铁、炼铜、陶瓷等工业外,还有电子、机械、五金、电器、化工和塑料等新兴工业。佛山的传统手工业和民间工艺业非常发达,产品蜚声各地。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有很多来料加工和装配生产企业。佛山古建筑众多,其中妈祖庙最为有名。此外,还有中山公园、博物馆、民间艺术社等。石湾区是综合性陶瓷业基地,有“南国陶都”之称。 珠海: 珠海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角,珠江口西侧,东临伶仃洋,南端毗邻澳门,是珠海经济特区所在地,也是中国著名的现代海滨旅游城市。珠海市面积765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65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6000平方千米,大小岛屿146个。现珠海户籍人口96万,另有外来流动人口约50万。人口中以汉族最多,另有壮、瑶、土家、回、满等28个少数民族。市府驻香洲区人民路。市境三面临海,港湾众多,大小岛屿散布在珠江口外广大海域中,有三灶岛、横琴岛、高栏岛及万山群岛、担杆列岛等。境内陆形分散复杂,兼有低丘、孤山、平原、滩涂和红树林海岸。平原上河网渠道密布,灌溉方便,海岛多为海拔400~500米的山丘。珠海市多台风、雷雨。珠海是一个以渔业为主的小镇发展起来的以工业为主,农、牧、渔、旅游、商业、外贸综合发展的对外开放城市。工业主要有电子、电力、机械、纺织、轻工、化学、塑料、玻陶、医药及医疗器械、建筑材料等门类。农产品有稻谷、甘蔗、蔬菜、鲜花等,还有荔枝、菠萝、香蕉、大蕉、柑橘等水果。水产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有著名的万山渔场。境内有珠海机场、珠海深水港,并有广珠公路、广珠铁路等。 肇庆: 位于广东省中部,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表明,约14万年前,肇庆已有人类活动。境内出土的青铜器表明,到春秋晚期,肇庆的岭南土著文化已开始与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融合。汉时设县,隋置端州,宋始称肇庆,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唐代文学家李邕、日本入唐留学僧荣睿、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名人都曾在肇庆留下足迹。肇庆文物古迹众多,包括宋城墙、披云楼、梅庵、阅江楼、崇禧塔、丽谯楼、叶挺独立团旧址、七星岩摩崖石刻等,还有佛教禅宗六祖的遗迹,东、西清真寺等。星湖、鼎湖是肇庆著名的风光景点。星湖被誉为“岭南第一奇观”。鼎湖山居广东四大名山之首,有“活的自然博物馆”之称。 ▲ 广东省地区分布 旅 游 景 点 广东省以地貌形态复杂、亚热带风光、温泉瀑布以及众多的历史文化胜景为其旅游特点。丹霞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肇庆七星岩为喀斯特地貌,西樵山为熔岩地貌,汕头还有海蚀地貌,形态多样的地貌鬼斧神工,各具奇形。北回归线贯穿省境,亚热带迷人风光使人流连忘返。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更是回归线上世界唯一的亚热带植物宝库。广东还有众多的温泉、瀑布和川峡险滩。拥有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潮州、肇庆、梅州。古迹有南华寺、别传寺、元山寺和岭南四大名园等。广东还是近代革命摇篮,历次革命斗争中的名人故居、重要遗址等不胜枚举。 从化温泉: 从化温泉位于广东从化市温泉镇,又名“流溪河温泉”。面积14.5平方千米。从化温泉发现较早,自古有“从化温汤好,岭南第一泉”的盛名。从化温泉的泉水附存于燕山期花岗岩裂隙中,沿流溪河河岸及谷底呈带状分布,集中出露于温泉镇的温泉疗养院、良口镇的料塘和街口镇的向阳等处,多呈上升出露。从化温泉现有泉眼十余处,水温最高为71℃,最低为30℃,泉水含钙、镁、钠、氡等多种元素,具有无色、无味的特点,对各种关节炎和皮肤、消化器官、神经系统等疾病有辅助疗效,还可以饮用。从化温泉及周边气候宜人,环境幽静,景观有“温泉锦绿”、“兰苑清幽”、“百丈飞瀑”等。 肇庆星湖: 肇庆星湖坐落在广东省肇庆市北部。风景区包括七星岩、鼎湖山两大景区,两景区虽距不远,但景色异,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七星岩景区由散落在广阔湖区的七座陡峭的石灰岩组成,布列似北斗七星故名。由七岩、八洞、五湖、六岗组成,以山奇水秀、湖山相映、洞穴幽奇著称。它分南北两列,由东而西为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仙掌岩、蟾蜍岩、阿坡岩。五湖为东湖、青莲、中心、红莲、波海等湖,总称星湖。石室岩早在几百年前就以风景幽奇而闻名全国,为七星岩景区名胜古迹较集中的地方。岩顶名嵩台,相传是天帝宴请百神的地方。岩下有一个特大的石室洞,洞口高仅2余米,洞内穹隆宽广,顶高达30米左右,石乳、石柱、石幔遍布其间。洞中有地下河,可泛舟游览。洞内摩崖石刻林立,共有270余处,上自唐宋,下至明清,多出自名家之手,有“千年诗廊”之称。湖区北部的阿坡岩东麓下有双源洞,长270多米,内有两源合一的地下河,曲折幽深,奇岩怪石,瑰丽奇特。鼎湖山景区包括鼎湖、三宝凤来、优虎等十多座山峰,主峰鸡笼山海拔1004米,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因山顶有湖,故名顶湖山,相传黄帝在此铸鼎,又名鼎湖山。鼎湖山林壑幽深,泉溪淙淙,以天然森林、溪流飞瀑、深山古寺见长。山中有鸟类100多种,兽类30多种,爬行类20多种。海拔700米以下遍布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性常绿阔叶林,具有一定原始风貌,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其中不少是珍稀植物。西南坡西溪龙泉坑有水帘洞天、白鹅潭、葫芦潭等8处瀑布。山南麓有庆云寺,西南有白云寺,受大气环流下沉气流的影响,世界上其余回归线附近几乎全是沙漠或干旱草原,而纬度相当的鼎湖山景区,由于有东亚季风的作用,却分布有一片生机盎然的亚热带、热带雨林,是世界少有的特殊森林类型,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区网。 虎门炮台: 虎门炮台位于广东珠江出海水道咽喉,又称虎门要塞。因珠江口有大小虎山,形似两只下山猛虎雄踞江面而得名。南通大海,北抵广州黄埔港,是广州的出海门户,为历代兵家固守之地。清代林则徐、关天培在此共布局修筑炮台11座,设置大炮300多门。第一重门户为大角、沙角等炮台。第二重门户为威远、镇远、靖远等炮台。威远炮台筑在南山炮台前的岩石中,与镇远、靖远两炮台呈品字形。第三重门户为大虎炮台。炮台间系有铁链、木桩、排链没于水中,组成坚固阵地,阻拦外来船只的入侵,被誉为“金锁铜关”。敌船来到这里,进则为排链所阻,退则为风向水流所碍,而诸炮台火力交织,控制洋面,使敌船成为瓮中之鳖。鸦片战争期间虎门炮台屡挫英军进犯。当年,驻守虎门要塞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就在此处率部抗击侵略者并壮烈殉国。位于虎门东南面的沙角炮台遗存有3000千克大炮一门,是道光十五年(1835)佛山铸造的。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位于广州市先烈路。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在广州举行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武装起义,遭到镇压,起义失败,骨干会员100多人壮烈牺牲。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收殓72具烈士遗骸,将其葬于黄花岗。1918年,为了纪念黄花岗起义的死难烈士,海外华侨和爱国人士捐资兴建了烈士陵园。陵园墓门是一座高大牌坊,横排3个拱门,孙中山先生所题“浩气长存”几个大字刻在墓门正中央。墓道宽阔,碑石林立。方形碑亭上树“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后面是“纪功坊”,72块石砌叠成金字塔形坊顶,一个高举火炬的自由神像矗立于顶上。章太炎为此坊额题了“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古篆。坊后的石碑详记了起义经过。陵园中一年四季黄花不断,用以象征永垂不朽的烈士精神。 罗浮山: 罗浮山位于广州东约100千米的博罗县境内。又名东樵山,与西樵山齐名,并称为“南粤名山数二樵”。山势险峻,由罗山、浮山相连而成,方圆120多千米,自东到西12奇峰依次排列,有“连峰去天不盈尺”之誉。罗浮山飞云顶是罗山主峰,海拔1282米。上界三峰是浮山主峰,与飞云顶遥遥相对。锦屏12峰下有古羌王城遗址和古刹“飞鸣禅院”。汶江石林则是由砾状石灰岩形成的千姿百态、风动欲坠的石林奇观。七贤柏为一柏七株,是全国第二大古柏。罗浮山既是广东四大名山之首,也是一座道教名山,被道教称为“第七洞天”。曾修有华首、明月、龙华、延祥、宝积5个佛寺。飞来峰是罗浮绝顶,因其山上多梅花而闻名,苏东坡曾有诗赞道“罗浮山下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指的就是这个。 白云山: 白云山与广州市北郊相距约15千米,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称。白云山由30多座山峰组成,占地28平方千米。摩星岭海拔380多米,是白云山的主峰。山上有麓湖风景区、山顶公园、山北公园、双溪和山庄旅舍等景点。九龙泉位于摩星岭下。白云山多泉水,其中九龙泉最为出名。附近原有九龙庵、龙王神祠等,今已不存。九龙泉口装设有六角形花岗石栏,上有一块上刻行书“九龙泉”三字的石碑。黄婆洞是一条三面环山的深谷,近年来石锛、石斧等石器时代遗物先后在这里被发掘出来,现在这里修建了黄婆洞水库,周围林深树密,花草遍地,山烟云影,雾霭氤氲,是白云山风景最美的一个地方。 锦绣中华: 锦绣中华坐落在风光绮丽的深圳湾畔,是一座反映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古代建筑和民族风情最丰富、最生动、最全面的实景微缩景区。锦绣中华占地45万平方米,部分景点比例接近实物,有些为1∶4,甚至还有1∶1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微缩景区。锦绣中华中近百处景点大致按照中国区域版图分布建成。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赵州桥、故宫、圆明园、敦煌莫高窟、云南石林、安徽黄山、黄果树瀑布、乐山大佛、应县木塔、曲阜孔庙、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天山牧场、布达拉宫、成吉思汗陵、中山陵、明十三陵等全国各大景点无不应有尽有。 宝晶宫: 宝晶宫位于广东清远城北燕子岩的东坡,是一个经历了2亿多年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大溶洞,有“岭南第一洞天”之称。宝晶洞冬暖夏凉,常年气温保持在18~21℃。溶洞共四层,底层为冲积层,有地下河连通北江。上洞为构造性溶洞,长约30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石柱、石笋、石幔、边石坝等随处可见。尤其在凌霄殿中有一大灰华坡,长60米,宽30多米,倾角20°,为国内罕见。因洞口在下方,洞体在上方,夏天暖空气由洞外进入,浮于洞内,到冬季天冷,气暖轻浮,不能从下口流出,所以冬天洞内仍保持夏天气温。中洞是过渡性的溶洞,位于上、下两洞之间,东、西端各有落水洞(竖井)与上、下洞相通。下洞是宝晶宫最为壮观的地方,总长1200米,面积达9000平方米,由三个大厅和一条长廊组成。洞内石笋、石柱林立,石花、石幔千姿百态,石钟乳绚丽多姿,有的像花鸟虫鱼,有的像飞禽走兽,有的像佛祖,有的像天池飞瀑。有“蓬莱仙境”、“玉皇宝殿”、“富士山”、“宝宫琼蕾”等1000多个多姿多彩的石景,宛如一座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其中有30米高的大型石幔和石柱溶成的“龙骨塔”,是十分罕见的景观。 ▲ 梧桐山 梧桐山: 梧桐山风景名胜区坐落于中国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中南部,总面积为42.04平方千米。梧桐山山势西高东低,拥有小梧桐、豆腐头、大梧桐为三大主峰,最高峰是大梧桐峰,海拔943.7米,是“深圳河”的发源地。 梧桐山共建设有八大景区,分别是梧桐烟云景区、凤谷鸣琴景区、碧梧栖凤景区、仙桐风景区、东湖风景区、仙湖植物园风景区、西坑景区。景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8.6%,因其动植物资源丰富被称为“深圳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在类型多样的植被中,梧桐山的特色植物是毛棉杜鹃群落景观,花开的旺季会呈现出“杜鹃谷''万花屏'等花海景观。梧桐山上的奇石古树史称“新安八景”之一。 1989年,梧桐山被林业部准批后建成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 1993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梧桐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称号,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授予梧桐山国家级城市风景类名胜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