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文明——神农氏、夏后氏之江汉源 第十七章 蚩尤氏族两出江汉 ——西王母军事首领、神农氏的战斗氏族、蚩尤与黄帝的战与和 蚩尤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且在中国上古历史中地位非凡的一个氏族。神农氏得到蚩尤氏族的支持,完成了对两湖地区的统一,西王母集团成为了神农集团的附庸;黄帝战胜了蚩尤氏族,就能够代神农氏族为天子,成为华夏一统的宗祖。我对蚩尤氏族的历史感悟,也经历过一个很长的过程。今天根据这么多年的研究结果,综合论述一下黄帝和蚩尤的战与和。 一、蚩尤与西王母和神农的关系:初是西王母的军事首领,后为神农氏的子氏族 (一)在研究汤家岗古城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蚩尤氏族在汤家岗的存在,也就是说在汤家岗古城找到了蚩尤的原点 根据汤家岗铭徽,我确定了王母和蚩尤在汤家岗的存在。 汤家岗八角星(3类)(原图由吴心源翻拍,标记是黄饮冰所写)此图是真正具有族徽或国徽性质的铭徽 汤家岗八角星几字纹 几字纹即母。几字纹,实际就是一个文字“几”。“几”表达的意思有“风”、“凤”“凡”,更重要的是,“几”还是“怀身大肚”的孕妇,即“母”。(注明:此结论是与苗家学者吴心源多次微信交流的结论),“几”字是“母”,在图(1类2型)中看的非常清楚。 汤家岗八角星王冠纹 王冠纹即王。王冠是王的标志,所以王冠纹实际是一个字,就是“王”字。“王”在图(1类2型)中已经明显存在。王冠纹和几字纹上下组图,表示的就是“王母”,王母逐渐演变成西王母。 汤家岗八角星上的蚩尤角纹 蚩尤角纹即蚩尤。当然,这个蚩尤角纹,是吴心源先生提示的,我思考了几个月才觉得应该认定为“蚩尤角”。我把汉砖上的蚩尤图像与汤家岗八角星图(3类)上的这个纹对比了几个月,方才确定。蚩尤角就是文字“蚩”。 远古能够留下来的信息都是标志性的信息。根据以上珍贵的信息,我认为汤家岗的帝君是王母,蚩尤是作为王母的护卫者而存在。这是最早的女帝男王的氏族国家权力结果的信息表达。女帝是亦神亦君的最高统治者;男王是军事首领,是帝君的卫士和战士。 汤家岗文化,已经建立起了“环壕+土围”的“类城池”,是一个早期国家的形态,汤家岗八角星,应该是汤家岗氏国国家的象征。所以汤家岗文化八角星图(3类),是汤家岗诸族统一的标志,是统一的徽章,既是族徽,也是国徽。 这个族群接下来转移到城头山,建立了城头山古城。这就是南方的王母集团。在距今5000年前,王母族群向北扩展到了天门石家河,并在天门石家河建立城池。在距今5000年前,属于中原庙底沟文化范畴的女娲神农伏羲氏族群中的神农族群南下到豫南和鄂东北,在随孝地区开拓疆土。在距今5000年前后,在大富水到澴水的广阔平原区域,建立了门板湾古城和叶家庙古城。这样在江汉地区就形成了王母族群与神农族群对峙的局面。由于神农在东,王母在西,传说中就成了西王母东王公的故事了。 (二)西王母与东神农的对峙的结果,是西王母被东神农兼并。以西王母成为东神农的附庸的合并形式,神农完成了对两湖地区形式的统一。蚩尤氏族由此转变成神农天子的战斗氏族 说清楚蚩尤与神农的关系,还要向前追溯到距今5300年到到5000年之间。这个时期,是神农伏羲氏向神农氏过渡的时期。因为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小冰期,处于中原的女娲神农伏羲氏统治的古夏王国被迫向北防御、向南扩张。南迁的主体是神农族群。随着神农族群的南移,在距今5300年到5000年之间,神农与女娲的婚姻关系逐渐淡化,神农氏不再承袭伏羲的称号,而以神农的称号王天下。那么在距今5300年到5000年的两湖地区,实际上就形成了西南的西王母集团(以澧阳平原为中心,都城城头山古城)与东北的神农集团(以澴川平原为中心,都城叶家庙古城)之间对峙的局面,这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东王公对峙时期。在西王母和东王公对峙期间,两湖地区逐渐从考古上的大溪文化过渡到了曲家岭文化,如果把曲家岭文化看作是神农文化的话,西王母与东王公对峙的结果,是以东王公(神农)的胜利为结局的。 神农胜利的关键,就是西王母的战斗氏族蚩尤氏族“归附于谁”。胜利者是神农氏族,说明蚩尤氏族脱离了西王母而归附于神农氏。在失去蚩尤氏族的情况下,西王母集团就只好归附于神农氏,成为了神农氏族联邦的一部分。所以在距今5000年前后,神农从形式上统一了两湖地区。 澧阳平原和澧阳平原上的城头山古城和鸡叫城,鸡叫城是城头山的监督城 澧阳平原鸡叫城的出现,也许能说明我以上的推测。鸡叫城是屈家岭文化晚期的古城。鸡叫城处于澧阳平原的东北部,我认为鸡叫城设立的目的,就是代表一种征服和监督,被征服和监督的就是城头山古城。所以鸡叫城的设立者是神农。 正因为鸡叫城的设立并没有以城头山城的废弃为代价,说明西王母集团依然成建制存在,神农与西王母的关系是一种西王母作为神农的附庸而存在的关系。据此我断定这个阶段的西王母和神农的统一,是形式上的统一。 (三)神农在形式上统一了两湖地区,着手恢复古夏王国的北部疆域。这才有神农重回北中原,蚩尤氏族作为神农天子的战斗氏族,才与炎帝、黄帝、两昊等北部集团发生关系 大家知道,我把庙底沟文化看作是古夏王国存在的象征,认为庙底沟文化的影响区域即是古夏王国疆域存在的标志。所以以庙底沟文化为标志,我认为在上古中国的中部,距今6000年开始,存在一个超地域的古夏王国。 古夏王国的发展态势很强劲。东北的红山文化,海岱的大汶口文化,都有古夏王国的影响所在。古夏王国向西深入到了甘南,向南深入到了江汉平原东部,向东南深入到了淮水流域。但是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来了一次“小冰期”打断了古夏王国的扩张势头。 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小冰期”,引发了祁连山脉和河西走廊一带生活的古姜人炎帝烈山氏族群的东迁和燕山北西辽河流域的古黄人族群的南迁。在这个小冰期中,古姜人东迁到了秦晋,古黄人迁徙到了冀中,古夏王国的西部疆域和北部疆域沦丧。 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小冰期,引发了原本来源于南方的神农族群南下,导致了古夏王国的女娲与神农伏羲氏的帝君和王君体制的分裂,导致了女娲为代表的女权主权向神农为代表的男权主权的转化。北中原各方势力发生大板荡。 到距今5300年小冰期结束,女娲氏族群一部西迁;一部在北中原演化成了有蟜氏;一部南下成为了伏羲氏。女娲氏族失去了对北中原的主导权,北中原实际上演变成了炎帝、黄帝和两昊的天下。 距今5000年时期诸族分布图 距今5000年前后,神农天子完成了对南中原的统一,着手收复北中原。在考古上的体现,就是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强劲北上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在豫西出现;在传说和古籍记载中有神农伐斧燧的战争。我考证过斧燧氏国的位置在南阳,这是神农北伐必经之路。 作为神农天子的战斗氏族,在神农北伐、收复北中原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神农北伐成功,恢复了北中原疆域,建立了以中华山(大别山)为中心新古夏王国。 (四)北中原天子体制的建立和神农再次南归 神农北伐成功,建立北中原天子体制,这个体制大约距今5000年建立,维持到距今4800年。距今4800年有一次意外事件发生,导致神农南归。 《逸周书.尝麦》“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就是对神农建立北中原天子体制的记载。 这段记录应该是这样的:“昔天之初,天(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意思就是在当初神农天子恢复北中原疆域的时候,神农天子设立炎帝和黄帝为二后,共同摄政,并设计了一套典命制度。二后以炎帝为主,黄帝为辅。炎帝又分设蚩尤、少昊为二卿之官职,辅助摄政。蚩尤的官职是天官,少昊的官职是地官,分管天地之事。 神农天子体制示意图 通过神农天子体制的建立,巩固了神农的天子地位,也把炎帝、黄帝、蚩尤、凤少昊纳入了这一体制中,建立了北中原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在距今5000年到距今4800年间,由于有神农天子的存在,炎帝处于秦晋、黄帝处于冀中冀北、两昊处于海岱,神农携蚩尤处于河南(中心在陕州),开创了北中原万国协和的局面。 这个局势在距今4800年被打破。距今4800年,一颗或数颗彗星在晋中南到冀中南的区域与地球相撞,引发天雨和气温巨降。这个事件导致神农南归,炎帝势力消弱,黄帝和两昊势力则影响不太大。所以黄帝乘机进一步南下,开始了三氏黄帝统一上古中国东部的战争。 二、黄帝与蚩尤的战与和 对于蚩尤与黄帝的关系,我到现在才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站在一个历史截面看,难以形成全面的认识。 近来《清华简》关于蚩尤是黄帝之子的信息传得很多,也看到了《清华简》关于蚩尤是黄帝之子的简文。《清华简.五纪》其文曰:“黄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为五兵。”文字一出,马上就有否定以前认识的态势。殊不知在上古,氏族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 对于《清华简》的来历不加评价。但是对于蚩尤是黄帝之子的竹简记载,与蚩尤氏族与黄帝之间的关系的演变应该是相符合的,也就是说,蚩尤与黄帝前期是对立关系,黄帝战胜蚩尤并诛杀当时的蚩尤氏族首领蚩尤后,蚩尤氏族要么逃跑,要么归宗于黄帝。根据历史记载,蚩尤遗族有向北逃跑进入大漠高原的,黄帝“北逐荤粥”,有人就认为这个“荤粥”与蚩尤氏族北逃支系有关;蚩尤遗族也有南逃的和东逃的,这些成为了三苗的一部分。大部分还是归顺于黄帝,其中一部分以黄帝为宗主,就是建立父子氏族关系,一部分不听话的被黄帝迁移到邹屠之地,汉族的邹屠二姓氏就是蚩尤的后裔。 (一)距今5000年后某一年,蚩尤与赤帝、黄帝之间进行过第一次战争 根据《逸周书.尝麦》“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的记载,我们知道,距今5000年前后神农北伐,恢复北中原秩序,建立了神农天子体制,开创了北中原万国协和的局面。神农天子体制的道统支撑是天帝神道。 同样根据《逸周书.尝麦》“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的记载可知,赤帝与蚩尤之间发生不可调解的矛盾。蚩尤是天官,凤少昊是地官,“司□□上天末成之庆”这样的活动,主持人应该是天官蚩尤,但是赤帝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地官凤少昊。于是“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结果是“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赤帝游说黄帝,赤黄二帝联手,擒获蚩尤,并把蚩尤诛杀于中冀。在距今5000年到4800年之间,黄帝的地盘在北冀和中冀;赤帝处在晋中晋南,但被蚩尤驱逐到了黄帝的地盘。 经过这次战争,赤帝和黄帝的地位逆转,黄帝成为主摄政王,赤帝降为辅。黄帝很有政治眼光,在恢复秩序重新建典立制后,“纪于大帝”(就是向神农大帝汇报结果),黄帝的主摄政地位获得神农大帝的认可。黄帝取得政治和军事双胜利。 这次赤帝黄帝联手诛杀蚩尤,应该发生在神农建立北中原天子体制之后不久,即在距今5000年之后的某年。 注意,这次战争结果的描述:“杀之于中冀”(绝辔之野)。赤帝是炎帝。 对于这次战争,还有以下记载,这些记载记载的是同一场战争。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帝王世纪》记载:“炎帝戮蚩尤于中冀.名其地日绝辔之野.” 《帝王世纪》记载:“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或日.黄帝斩蚩尤于中冀.因名其地日绝辔之野.” (二)黄帝炎帝“杀蚩尤于中冀”(绝辔之野),蚩尤氏族成为黄帝的子氏族,这是黄帝与蚩尤的“和”。蚩尤氏族成为黄帝子氏族不久,黄帝再次诛杀蚩尤,蚩尤氏族重归神农 我经常说,上古氏族国家之间的战争,既有残酷的“铁血征伐”,也有温馨的“认祖归宗”,所以氏族国家的君主及其死党被诛杀,但氏族并不会被彻底灭绝,只要以胜利者为宗主成为胜利者的子氏族就可以避免灭族。对于蚩尤氏族来讲,蚩尤及其死党被诛杀,余众归宗于黄帝成为黄帝的子氏族就可以开始新生活。新的蚩尤氏族的首领的称号依然是“蚩尤”,这样就给后人以“黄帝有子曰蚩尤”的记忆和传说。 对于新蚩尤为黄帝之子,《韩非子·十过》记载说“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管子·五行》亦有记载说“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为当时”。 问题在于,“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为五兵。”(《清华简.五纪》),新的蚩尤氏族首领蚩尤又举兵,挑起战争。新蚩尤举兵讨伐的对象,依然是赤帝(炎帝)。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这个被杀之于“青丘”的蚩尤,应该是黄帝之子的蚩尤。 距今4800年到4600年间,神农、炎帝、黄帝迁徙路线示意图 为什么黄帝杀蚩尤于青丘?原因在于新蚩尤举兵“伐空桑”。谁在空桑呢?炎帝在空桑。帝王世纪记载“[炎帝居空桑.]空桑为陈留,故归藏启筮云:'蚩尤伐空桑,帝所居也。’”“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 《帝王世纪》也记载“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 对以上历史记载的解读,要结合黄帝的迁移史来解读。 距今4800年,彗星在晋中南、冀中南与地球相撞击,神农重归南中原。因晋中南、冀中遭受灾难,炎帝、黄帝也南下。 炎帝到了空桑。空桑就是陈留。春秋时陈留为郑国地,后被陈国所得,故曰陈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陈留郡,属兖州。东汉末年,改陈留郡为陈留国,汉献帝即位前就曾经是陈留王。今河南开封陈留镇。 黄帝的经历要复杂一些。黄帝南下到山东,又西迁到鲁西豫东北,再南下到登封。在登封举兵东征两昊,在穷桑新黄帝登黄帝位,再到曲阜,于汶水和泗水之间立国。这个黄帝,就是我所说的天鼋黄帝。 蚩尤伐空桑,导致炎帝也跑到了曲阜。两帝在一个地区总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黄帝与炎帝再次征伐蚩尤,杀蚩尤于青丘。青丘在今山东菏泽市境内。 蚩尤氏族的首领蚩尤再次被黄帝诛杀,蚩尤氏族余众逃回南中原,重归神农氏。 黄帝杀子氏族蚩尤,发生在距今4800年到距今4600年之间的某一年。 这次黄帝杀蚩尤的标志是:“蚩尤伐空桑”“黄帝杀蚩尤于青丘”。 (三)距今4600年,蚩尤氏族奉命北伐,重新恢复神农氏对北中原的统治。蚩尤在北伐中壮大,逐渐脱离了神农氏的领导,注定了自己再次失败的命运 在考古上,在距今4800年到距今4600年,河南龙山文化绝迹。从距今4600年开始,河南龙山文化在豫西、豫北、豫东重新焕发生机。我对此现象的解释,就是蚩尤氏族奉命北伐,在北中原重新恢复神农的统治秩序。 这个时期,炎帝处于广袤的大夏高原,中心在晋中晋南。此时的炎帝是炎帝烈山氏;黄帝处于河北河南,中心在豫中新郑。此时的黄帝是黄帝有熊氏;凤少昊在海岱江淮以至于江东,中心在曲阜。少昊是主体氏族,太昊为附庸氏族。此时的少昊和太昊依然是凤姓。 再次组建的蚩尤氏族由南阳入河南。蚩尤可能先到豫西豫北,切断了炎帝和黄帝的联系,造成炎黄联盟的破裂。再到豫东鲁西,与两昊结盟。然后蚩尤伐豫中黄帝。黄帝招架不住,向北逃到冀北的涿鹿。在涿鹿,黄帝有熊氏让位于黄帝轩辕氏。 蚩尤实际上完成了统一北中原的“帝命”。正因为蚩尤完成了统一北中原的“帝命”,又造成了蚩尤新的“不用帝命”。因为这个时候战争就可以停止了,蚩尤应该以摄政王的身份,重新恢复神农天子体制,建立炎帝、黄帝与两昊为支撑的万国协和的新局面。 蚩尤北伐,造成了炎黄之间的裂隙,蚩尤又成功与两昊结盟,天下局势极大地有利于蚩尤重建北中原万国协和的新局面。但是这个时候的蚩尤,迷信武力,既放不下与炎帝、黄帝之间的世仇,又对居天子之位处于南中原的神农氏族及其不尊重,形成了“不用帝命”的政治上的弱势;黄帝远在涿鹿,蚩尤对处于晋南、晋中的炎帝不断用兵,战争成拉锯状态,造成了北中原万国惶恐不安,形成了诸侯“炎帝欲欺凌诸侯”“蚩尤最暴”的统一认识,形成了“不可依靠”的军事上的弱势。这就为黄帝再次创造了翻盘的机会。 《史记.五帝本纪》就是以炎黄之间的板泉之战和蚩尤与黄帝之间的涿鹿之战开篇的。这个记载大家都知道,我不再复述。 涿鹿之战的结果:“黄帝杀两昊蚩尤而为帝”(盐铁论.和结)“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五帝本纪)。黄饮冰2021年12月25日星期六。 三、黄帝与玉 蚩尤与铜 问:你为什么坚持青铜冶炼技术发源于两湖地区? 我的基本观点:铜的冶炼和红铜的使用不是一回事。使用红铜是自然界存在的单质铜,可以锻造器物,但锻造铜和冶炼铜不是一个技术等级的事情。冶炼铜,是铜矿冶炼,既要有冶炼技术,也要认识铜矿和开采铜矿。铜的冶炼技术,是陶器烧制过程中的新发现。这就要掌握高温烧制陶器技术,还要在陶器的原材料中无意识地使用到铜矿,这样才能在高温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发现冶炼铜,从而发明铜的冶炼技术。这就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掌握了高温制陶,二是制陶的取材地正好在铜矿区。综合以上,屈家岭文化区域才具备发明铜矿冶炼技术。 问:中国古籍明确记载,黄帝“以玉为兵”,蚩尤“以铜为兵”。为什么有些人要拼命说黄帝西来而不说蚩尤西来? 既然西亚青铜早(西亚不是青铜最早,而是西亚自然界存在红铜,可能最早使用红铜锻造制作铜器),西来的应该是蚩尤,因为典籍记载蚩尤最早“以铜为兵”。黄帝是玩石头的,不会“以铜为兵”,只会“以玉为兵”,属于低档次的,当然是被看不起的,怎么会有西亚这么高贵的身份,应该是东亚奴隶的代表才对,所以本不应该说“黄帝西来”。 就是嘛!东亚这块地方,陶器、稻种、古城、陶文都有,但是这些不入人家的法眼。东亚值得骄傲的是玉,黄帝玩玉,这正是东亚文明特征,所以黄帝应该是东亚本土。 但是一些人拼命把黄帝拉到西亚,让他玩青铜,居心何在? 他们说蚩尤是东亚本土。蚩尤以铜为兵,而且铜头铁额,这不是说是东亚发明了青铜吗?我一直不懂,他们又不承认东亚青铜发明权,说青铜的发明权归西亚。 从有历史记载开始,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蒙古人就接力给西亚欧、洲换血,这些西亚人欧洲人是东亚后裔才对啊!他们搞出的西亚欧洲基因又完全看不到东亚基因的存在,他们研究出来的西亚、欧洲基因的根据是什么?全世界只有东亚基因才符合历史记载嘛。 黄饮冰2021年8月26日随笔。原题目《黄帝杀蚩尤》 附录1石兵、玉兵与铜兵的记载: 《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说:晋郑王闻而求之,不得,兴师围楚之城,三年不解。仓谷粟索,库无兵革。左右群臣、贤士,莫能禁止。于是楚王闻之,引泰阿之剑,登城而麾之。三军破败,士卒迷惑,流血千里,猛兽欧瞻,江水折扬,晋郑之头毕白。楚王于是大悦,曰:“此剑威耶?寡人力耶?”风胡子对曰:“剑之威也,因大王之神。”楚王曰:“夫剑,铁耳,固能有精神若此乎?”风胡子对曰:“ 时各有使然。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臧。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臧。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岂非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圣德。 ”楚王曰:“寡人闻命矣。” 《世木·作篇》说蚩尤"以金作兵器" 《管子·地数》说:蚩尤能以金为兵,制作"剑铠矛戟"。《史记·五帝本记》正义引《龙鱼河图》说:"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铜头铁额","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 《管子·地数篇》说:"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二十"。 《三家注史记》【集解】:应劭曰:“古者以铜为兵。” 翦伯赞说:"据说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我认为,蚩尤不仅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而且也是金属兵器制造的最早发明者。" 附录2《清华简.五纪》:“黄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为五兵。” 附录3黄帝与蚩尤的战争的其他文献记载 《鱼龙河图》载蚩尤"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作大雾,弥三日",黄帝"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黄帝"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胜。一说黄帝借助风后所作之指南车方在大雾中辨明方向,获得胜利。 《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 《帝王世纪》:昔蚩尤无道,黄帝讨之于涿鹿之野。西王母遣道人以符授之。黄帝乃立请祈之坛,亲自受符,视之,乃昔者梦中所见也。即于是日擒蚩尤。 附录4关于蚩尤冢的记载: 《水经注·卷十三》涿水条记:"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又引〈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 《皇览·冢墓记》复云:"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现今山东阳谷县十五里园镇),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又传言:黄帝杀之实一蚩尤部将(山东人),在蚩尤重伤陷绝境处(柳树庄附近立马关)舍身换穿蚩尤衣,为主撞山崖自杀。追兵至,辨衣着为蚩尤。真蚩尤葬于涿鹿矾山镇。" 附录5黄帝与穷桑的历史记载 《帝王世纪》:黄帝生于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居轩辕之丘。于山海经云:此地穷桑之际,西射之南是也。 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 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 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也。又为大庭氏之故国,又是商奄之地。 少昊自穷桑登帝位。穷桑在鲁北。后徙曲阜。 附录6关于称号的多世代承袭的理解 举例:《帝王世纪》:帝俈之世,[羿]掌射,加赐弓矢,封之于鉏,为帝司射,历唐及虞。 实例:西藏的“达赖”“班禅”称号,使用了十多代。古帝号和古氏族称号亦应作同样理解。 附录7关于秦晋高原的大夏与昆仑域名的问题 《史记·秦始皇本纪》:“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大夏,太原晋阳县。”括地理志云:“大夏,今并州晋阳及汾、绛等州是。昔高辛氏子居之,西近河。” 《秦始皇本纪》: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帝王世纪》:黄帝使伶伦于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解谷。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吹之以为黄钟之管,以象凤鸣。雌雄各六,以定律吕,以分星次。 对于“北过大夏”,如果解释成大夏太原晋阳县,就太狭小了。秦始皇的北过大夏,是指越过了大夏高原,抵达阴山脚下。 黄帝昆仑城就在大夏西部,延安芦山峁就是。大夏全域包含整个黄土高原。这里的原居民是古夏人的大夏支系。黄帝称大夏地区为“昆仑虚”。所以我常说“南北两昆虚”“东西两泰山”。所谓的“虚”,是高且广且平,实际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高原”。还有就是不要混淆昆仑虚和昆仑丘。 附录8秦始皇东巡不拜黄帝? 《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秦灵公祭祀黄帝的记载是公元前422年,秦灵公及其之后祭祀黄帝、炎帝成为常态。 黄帝是宗祖,蚩尤是战神。《封禅书》记齐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秦始皇东巡,拜蚩尤,不是拜祖,是拜战神;刘邦起兵拜蚩尤,不是拜祖,也是拜战神。而且齐地八神主,没有黄帝。秦始皇东巡到齐地,怎么会拜黄帝?《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古史体系,就是三皇五帝三王,黄帝就在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