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汉字 第一百九十三课 见

 知愠课堂 2024-11-09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
语言传递力量,从声音感受美好
知愠课堂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
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
这一节我们学习“见”字。

jiàn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到本质意义:通过视觉获信息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进见、会见、遇见、观察、知道、了解等。引申指看法、见解希望别人接受的信息作助词,表被动,相当于“被”

xiàn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见”的甲骨文上“目”下“人”。其“目”尤为突出,表示目视而得。

金文、小篆延续甲骨文字形。小篆规范为上“目”下“人”的会意字。隶变后,“見”字的下部讹变为“儿”,楷书沿袭。“见”中的“儿”是“人”的异体写法,并非儿子的“儿”。《汉字简化方案》依据草书字形,将楷书字形中的“目”简化成下框“冂”,简化作“见”。

《说文解字》:“见,视也。从儿,从目。凡见之属皆从见。”

许慎认为:“见”,就是视的意思。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许慎“见,视也”的解释为:“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听而不闻者。浑言之,则视与见、闻与听,一也。”

意思是:如果要精确地理解(析言之),则有“视而不见”的说法,可见“见”(见)要比“视”看的更加仔细,“视而不见”就是看了但是没看清楚;如果要笼统地理解(浑言之),则“见”跟“视”是一个意思,所以许慎才说“见,视也。”

“视而不见”的说法出自《礼记·大学》: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

当你心不在这里的时候,就会视而不见,就会听而不闻,就会吃东西不知道滋味。这些情况说明要修养好自身的品行首先要端正内心。

我们在《正解汉字:》分析:

“视”甲骨文与“见”相似。都是突出大眼睛的人形,会意人在用眼看。区别在于“见”的人跪坐状,“视”的人站立状。《说文》:“视,瞻也。从见、示。眎,古文视;眡,亦古文视。”《说文》:“睗,目疾视也。”

见和视的主要区别在于:“视”侧重表示用眼睛看的行为,而“见”侧重表示用眼睛看到的结果。

在使用中“见”的意义可大致分为三层:

1、(通过视觉)接收信息:进见、会见、遇见、观察、知道、了解等。如:见多识广、见机而作、见微知著、见贤思齐、见义勇为等。   

2、希望被人接受的新信息:知道、觉得、见解、见识、主意、办法、希望、打算等。如:一孔之见、先见之明、真知灼见等。

3、将信息呈现出来(现):显现、显露、显示、表示等。如:图穷匕见、层出叠见等。

因为事物(信息)只能被动地被人接收,所以“见”又作助词,表被动。如:见笑大方。

我们在讲解“知”(正解汉字:知)字的时候提出:“信息”是“知识”和“智慧”的源头。获得信息是“知”,使用信息处理问题是“智”。能高效获得和使用信息便是“敏”(正解汉字:敏)。

“视”——通过眼睛获得光学信号,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正解汉字:视

“见”是“视”的结果——将光学信号转变成大脑的信息。

在把光学信号转变成大脑信息后,人们再“观”(正解汉字:观)——反复细看,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与“闻”(正解汉字:闻)——间接获得信息。

继而,“省”(正解汉字:省)——体验和再体验,进一步加工信息。

“察”则是从诸多信息中找出高价值部分。

“视(闻)→见→省→察→智”是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转变成知识,提升智慧的完整过程。而“见”是将物理信号转变成大脑信息的关键一步。   

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个社会内,人之所见大略相当。特别是在科技发达,通讯便捷快速的现代社会。社会里每个人“见”到的信息并无质量和数量上的差异。但不同人的“见识”却有巨大的差距。

我们在《正解汉字:知 智》中提出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再体验”能力的差异。

体验是在实践过程中直接获得的感观形象或者理性抽象信息的综合。再体验是对通过实践获得的信息进行意识层面(感性形象或理性抽象)的感悟、思考或者物质层面的实践、创造等再处理而获得的对事物更深入的认识。

在我们的社会里,相同阶层成长的孩子所获得的体验整体是相近的,并没有质的区别,量的差距也不会太大。但同一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后个性、成就等各方面的差异却非常巨大。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成长过程中孩子们再体验的不同。

有无再体验,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从日常接受的信息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再体验的深度决定一个人持续发展的高度。

简单来说就是:再体验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方向和高度。

古代传统的教育尽管没有提出“再体验”的概念,但在教育中对“再体验”的引导却非常重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四)

孔子说:“见到别人的能力强要学习靠拢,看到别人的不足要反省,避免犯错。”

见贤思齐”就是看到别人优秀之处,要思考别人是如何发展得那么优秀的,学习别人发展提升的方法。看到别人不足之处,自己要反省,避免出现停步不前的情况。如此一来,与人相处,无论贤与不贤皆能受益。   

这就是“再体验”的差异。

《论语》诸章句均体现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对再体验的重视。

《论语》中孔子对弟子再体验的引导随处可见。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第一)

由问答而继续挖掘更深层次的道理,获得更高的理解,这正是子贡再体验的具体实践。由孔子对子贡的赞许可见他对学生再体验的重视。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子夏身上: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第三)

同样,“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第五)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七)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第七)

《论语》诸章句均体现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对再体验的重视。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尽管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再体验”概念但他在教育中对学生的要求和引导却是十分到位的。   

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再体验不单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的理解,也是孩子触类旁通,思维能力发展提高的体现。

有良好再体验习惯的孩子在成长中获得的发展与普通孩子有巨大的区别。他们时刻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并尝试实践自己的想法;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总能受别人的启发,齐贤从善,省其不贤,改其不善,人人为师,处处受教。不为眼界所困,不为见识所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