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正非最新谈话纪要(10月31日发布)| 习全深度研读(二)

 大智若愚wxy 2024-11-12
任正非最新谈话纪要(10月31日发布)| 习全深度研读(二)

这篇文章解读第7-11个问题

共计7389字,预计阅读需要45分钟

07 问答七

提问:我来自北京大学。有两个问题:第一,您认为对下一代的教育,就当前的教育体制应该做哪些改革?第二,我们有一个担心,今天在座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在教育时我们有一个平衡和疑惑的问题,我们把最好的学生教得更好,是否会使得在偏远地区或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更落后。我们应该如何达到这种平衡?教育如何均衡发展?

任总:我认为小孩一定要快乐,一定要有点精气神,在快乐中自我发现自己的潜力。教育系统对小孩也要宽容一些,允许他们适当的差异化。现在都是先进的网络了,乡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教育,填平知识鸿沟,他们也能知道世界的最先进。现在都有先进的计算工具,许多知识是可以查阅的,孩子主要学会方法论。学生要快乐,心理要舒畅,社会才安宁。不是人人都能创造社会的,但是人人都要遵纪守法,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栋梁,这些人学习很苦、生活很苦,一生很苦,他们要去点燃新世界的火花,拿着火把去照亮这个世界,那他们要担负的责任就多。我非常支持某些名校的录取条件,他们面试的前两项就是“你是否照顾过孤儿,是否照顾过孤寡老人”,如果没有,你就没有履行社会责任。这些名牌大学,培养的都是企业领袖、国家领袖、社会领袖……如果你不爱社会,只是为了多赚钱,你就是社会价值观的破坏者,而并不是社会的建设者。

【习全】

01 这段对于目前体制教育的评价很委婉但也很中肯、很深刻,稍微扩展来研读一下:

在确保共性要求达标的前提下,如果教育系统对孩子的宽容度可以再多一些,多鼓励孩子的个性化(个人文化系统和个人资源系统)发展,那么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会更舒展,精神内耗就会更少。

精神内耗少了,“精气神”就会更足,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提升孩子的探索勇气、创造力和想象力,人的内在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释放。

当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的时候,“让花成花、让树成树”便有了可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那份繁荣和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我在《蜕变:个人成长人生哲学》一书中也写过一段话表达同一个意思:“只有一种花的花园,不能被称为花园;只有一种树的森林,也不能称为森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繁荣。繁荣,是各就各位,各得其所,让每个生命回归本来的样子。”

02 信息时代里,知识的鸿沟将不复存在,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只会体现在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上。

知识公平,可能是信息时代给予我们每个人最大的福利,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尽管现在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渠道已经多种多样,极其丰富,但即便如此,人和人之间也还是会因为知识产生巨大的差异,主要因为两点:

① 学习意愿:学习意愿纯粹是个人主观范畴的因素,外人无法左右。和学习能力比起来,学习意愿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和命运。

学习意愿和贫富没有关系。《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是穷人家的孩子,当时也处在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但生活的苦难依然无法阻挡他学习的热情。道理很简单,不多说。

② 学习能力

任总在谈话里提到的“孩子主要学会方法论”,指的是一个人应该有学习能力。

任正非最新谈话纪要(10月31日发布)| 习全深度研读(二)

学习能力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可转移能力。可转移能力这个词在内部社群里经常提及,对一个人可转移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无论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

学习能力是支撑“万事都可学,万事能学会”的基础的基础。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学会学习方法的能力;二是迅速抓到门道(方法)的能力。

03 天生我才必有用,但有大才和小才之分

任总说:“不是人人都能创造社会的,但是人人都要遵纪守法,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栋梁”。这句话往深处说一下。

有用意味着有贡献,但贡献有大有小之分。常人总希望成大才,真正目的并非成大才本身,而是指望着成大才后得到的那份功名利禄。只有少数人是带着时代使命感、社会使命感和国家命运使命感来学习成才的,他们的初心并非功名利禄,而是希望为时代、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常人发私志小愿,要的只是功名利禄,既然如此,那么创造社会、引领社会的那帮人里怎么可能会有你?

少数人发公志大愿,求的只是那份起心动念的心安,这样的初心够宏大够端正,才能创造社会、引领社会。

起心动念一歪掉,正果就难成。但起心动念是歪的还是正的,只有自己知道,骗得了别人,但永远骗不了自己。

能成为社会栋梁之材的人,品德要先正。只有品德正,才愿意担负更多的责任;能担负更多的责任的人,肯定是大才。

如果成才的目的是为了往自己的兜里多揣些银两,这样的人你觉得会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吗?既然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又怎么会成大才?

做不了大才也没关系,别给社会添乱(遵纪守法)是最起码的,在这个基础上若还能做点小小贡献,也算是功德。

任总:我支持电子考试,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都可以考试,你可以使用计算机或其他工具等各种方式来帮助你解决问题。确认他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面试来评定,面试也可以用电子。我们现在都是强调过去的方法,死记硬背,消耗孩子大量的精力去记一些不需要记的东西,这些东西网上随便都能搜到。昨天有人告诉我,现在有些10岁左右的小孩,左手ChatGPT,右手豆包,用两种人工智能的模型讨论一个问题,自己与自己打,这样的小孩不就有可能是未来的天才吗?

【习全】

跟上潮流,不要逆着时代做事情。

学习是为了用,而不要追求形式主义。“左手ChatGPT,右手豆包”改变的是学习方法的形式,并没有改变学习的本质,所有形式的改变最终都是为了提高效率,解放人脑;而解放人脑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脑去做更多更有价值的事情。

时代变化对人最大的考验,并不是在于学习某样新事物时的难度,而是要你主动离开舒适区的那份勇气。

任总:我们的社会要让各种各样的孩子快乐地成长,每个小孩应该在音乐、舞蹈、体育……上选择有一样爱好,这不就非常好吗?教育一定要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精神,快乐不是以金钱为中心。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都快乐,而不是去比较金钱,给自己心里造成压力。这样的教育制度可以慢慢使得社会和谐,大家不会产生这么多矛盾,社会不就更美好了吗?这是我的简单体会。

【习全】

快乐成长并不是享乐主义,更不是溺爱心态的变种,而是为尊重个体成长规律,充分释放个体潜能而营造的一种自由环境。

这样的自由环境需要下面的土壤:

真爱而非假爱,共情而非绑架;

帮助而非要求,鼓励而非责骂;

肯定而非否定,包容而非包办;

倾听而非说教,尊重而非权威;

理性而非情绪,和谐而非内耗;

鼓励“叛逆”而非盲从。

08 问答八

提问:我是2017年开始参加ICPC,现在国外读博。作为选手、教练,能感受到这两、三年华为对于竞赛的支持是非常大的。在您看来,对于有竞赛背景的人才的看法,以及对他们未来的期待是什么?华为如此重视竞赛的原因是什么?

任总:刚才我讲了某些名校的录取标准,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基本都是很高的,但不仅仅是看分数,还有一个重要标准是要爱这个社会。我们支持竞赛没有更多的企图,就是希望加强更多的交流。我们创造的一些东西,比如欧拉、鸿蒙以及一些开源的软件,我们全开放,我们也像美国一样,开放、开源的东西很多,促使技术进步。鸿蒙、欧拉是开源的,有一些系统我们开放没开源,但大部分我们既开放又开源。我们主要是促进交流,交流后如果你觉得对你们国家、对社会有用,可以要教材去。但教材不是我的,是版权所有者的,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他给你教材的时候,你可能需要尊重别人的版权等,它也是开放的。

【习全】

在前几条回答的解读中,我多次提到任总的这个观念:开放包容,合作共赢。这显然是他的世界观,这种观念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更符合全人类的福祉追求,也就是他反复提到的“爱社会”。

上一条回答也说到:创造社会、引领社会的人都是那些发公志大愿,坚守初心的人,任总当然也是这样一种心态,在这种心态的基础上,华为创造的欧拉、鸿蒙等系统绝不会私藏于华为内部,更不会将它们作为巩固华为引领地位的护城墙。

做事业,初期成长可能很依赖一个人的个体能力,但最终能做成多大的事,能走到多高的高度,靠的不仅仅是个体的能力大小,更多还是取决于这个人的胸怀和视野高度。

所谓胸怀,就是一个人有多开放,多包容,这背后非得靠多元融合的思维支撑不可。

所谓视野高度,就是一个人在意的是多大群体的利益,这背后非得靠宏大的公志大愿不可。

任总:我们主要是体现价值的开放,对社会进步的促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从你们身上吸收了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促进我们改变。我们也经常从社会上看各种信息,向外部学习。前一段时间,我们看施密特在斯坦福大学的讲话后,我们成立了很多“小巧灵突击队”去推广人工智能,“小巧灵”这个名字就是施密特提的。前两天英伟达黄仁勋在高盛的采访上的讲话,我们大家都在学习,听听他讲了什么,当然我们也听听你们年轻人讲了什么。

【习全】

秉承着真正的开放包容心态,才会呈现真正的积极交流行为和谦虚学习行为,而不是虚伪的谦虚秀。

很多高人在读书读“饱”后,就不一定靠读书来补充自己了,而是靠最新信息资料来了解世界前沿。任总提到的“施密特在斯坦福大学的讲话”、“英伟达黄仁勋在高盛的采访上的讲话”都是属于这类最新信息资料,而现在我为大家解读的也是这类最新信息资料。

这类信息资料里传递着的信息一定是引领社会潮流的那些人脑袋里最新鲜的想法和判断,因此非常值得去认真听、认真学习。

但是,要想真正听懂这些人在说些什么,又需要你先得把书读“饱”(其实就是补课)。大部分人平时没有读过书,或是还没有读“饱”,这种情况下,就算是这类最新的信息资料呈现在你的眼前,你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价值(其实是因为看不懂,看不透),进而就略过了。信息时代,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样被慢慢拉开的(学习意愿+学习能力)。

任总:因此,我们是一种社会上的交流,不完全是有私利的,我们总要给社会做一点支持贡献。这个贡献有益于对方,也有益于我们。你们给我们很大的压力,这样我们内部的“封建土围子”也就粉碎了。

09 问答九

提问:首先,非常感谢您的指导,你们是一个好的榜样。如何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成为未来的领导?华为原来是一家中国本地公司,后来成为全球领导者,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营,你们是如何发展人才的?你们有20多万员工,他们说的语言都不一样,那你们有没有什么项目或者技术去帮助他们?比如把他们分类,去培养不同的技术组合。现场有非常多的人才,他们坐到一起,相互认识,他们也建立起了社交联系。我想了解一下华为人才培养的秘密,如何帮助我们年轻的人才,通过这样的项目能成为未来下一代的栋梁。

任总:我们在世界各地这么多的能力中心和研究中心,也是通过二、三十年的摸索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在20多岁时就发明相对论,经过一百多年,这个理论才被证实是正确的。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时渴望和别人喝咖啡,因为他太寂寞了,他也不可能不断地创造,使生活充满了公式。他和别人喝咖啡时,别人讲的他听不懂,因为他对社会不了解,就像我们今天和小朋友喝咖啡,小朋友讲的我们也听不懂,因为他们是新新人类,语言表达方式和我们不一样。同样,别人也不知道他这个伟大的人物讲的“引力场”是怎么回事,大家相互都听不懂,但毕竟喝了咖啡,爱因斯坦解决了寂寞问题。我们也是通过二、三十年的摸索才明白了这个世界。

我们也不懂菲尔兹奖数学家的语言,我在巴黎和他们交流,我带着翻译,这个翻译不是英文翻译,是技术翻译。但即使技术专家给我解释,我也没有完全理解教授讲的数学问题,这个图形和将来有什么关系,但我们允许他“胡说八道”,我们继续提供经费支持。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他的“胡说八道”原来是有道理的,就对我们的产品推进了改革。新新人类说的话、做出的东西,以前我们是听不懂的,但慢慢地就听懂了。就像我们听神仙讲故事,不知道他讲什么,慢慢地修道,慢慢就入道了。我们再慢慢组合起来,这个组合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来相互理解,而不是有什么秘密。

【习全】

这段话里,藏着一个很简单深刻,但又极易被常人忽视的真理:

做任何事,都会有个过程。过程是快是慢,不由任何一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这个过程中的任何现象都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我们要做的而且能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接受它的存在、允许它的发生,然后耐心地坚持(积极/开放/包容)。

要让一件事“开花结果”,除了日常“浇水”、“施肥”、“除草”等“护理”工作之外,还必须有长期主义的精神和延迟满足的耐心才可以。做任何事都必须这样,尤其是大事业。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很难成就大事业。

当别人问他秘密是什么,任总说没有秘密,但真正的秘密就是他的回答里藏着的道理(就是上面这段话)。人们往往就是这样——看重速成秘诀,轻视至上真理。

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第一、华为花了近30年时间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机构,服务全球,这需要时间和耐心;

第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证明正确并被广泛接受,足足过了100年,这需要时间和耐心;而爱因斯坦太过超前的思维和认知导致的不被人理解使得他极其孤独寂寞,但这也不重要,因为这是阶段性的必然,只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并允许发生。

第三,就算听不懂菲尔兹奖数学家的话,仍然坚定相信他支持他,允许“胡说八道”,但不允许华为否定人才,时间会让我们听懂他,积极点,包容点,开放点,时间会给我们回报。

10 问答十

提问:我来自美国。华为是一个全球性的企业,现在陷入大国的纷争,未来可能也会受到这种影响,你们是如何能够一步步走到现在这样的技术实力的?

任总:不管这个世界如何纷争,理论是公开的,因为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有国界的是工程与技术。在工程与技术方面,企业可能是不公开。比如,德国高铁的刹车片,没有论文,也没有专利。中国要买刹车片,需要把旧的刹车片寄到德国去,德国才把新的刹车片卖给我们。

美国是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这得益于他的开放和包容。两百多年来,美国从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非常发达的国家,在于其开放性、包容性,全球人才都到美国去创新,带来文化多元化、社会多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多元化,创造了伟大的美国。美国给全世界的所有国家、所有公司树立了榜样,那就是必须开放,如果封闭起来就要落后。华为要向美国学习开放性、包容性。

【习全】

智者评人评事,确实都是点到为止。既能给对方留面子,又给自己留空间,还能把事情说清楚,确实好!

如果你是个聪明人,别人对你用点到为止的说话方式显然是合适的;如果你是个笨蛋,别人对你用点到为止的说话方式显然更合适。

开放包容的心态,是进步与繁荣的根本动力来源。不管是对个人而言、或是对家庭而言,亦或是对一个国家而言,这个规律都是成立的。

“理论研究”就像山顶的灯塔,谁都看得见,不想公开透明都不行,藏也藏不住;“工程和技术”就是上山的路,谁先修成(找到)这条路谁就先上去。你自己修(找到)的路可以封得住,但是山顶灯塔射出的光芒却是永远封不住的。

有些人干了太多封路的事情。封就封,我给买路钱,你让我上去也可以;但后来给钱也不行。更可气的是,你居然还有一颗想把我弄死的心。逼急了,自己在山的另一边另修一条通往山顶的路(过程太艰辛,简直就是现代版的愚公),这下彻底挡不住了。

某些国家在短时间内有那么大的成就,确实是得益于其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属性,但现在,这份开放包容变成了某些人为谋己利喊出的口号而已,有些国家的文化属性正在逐渐变得越来越封闭自守

开放包容成就繁荣发展,封闭自守导致衰败灭亡。国运如此,家运如此,个人命运更是如此。

学习别人的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找路,也是为了避坑

11 问答十一

提问:我来自白俄罗斯。想了解一下您的个人时间是如何安排的?我知道您的空闲时间其实也是很重要的,您个人时间是怎么安排的?

任总: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个人爱好。小时候比较淘气,东淘淘西晃晃,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爱好。如果你一定要问我的爱好,业余时间就是寂寞。也许有时就是看看书、上上网,看看年轻人讲的话,这样我和年轻人说话的时候,他们知道我懂他们的语言,他们也就愿意和我喝咖啡了。我在网上学习网络语言,年轻人的语言体系我能理解,就可以和年轻人说到一起去了。

【习全】

别人问他日常空余时间怎么安排,任总直接提到了个人爱好这个点上。对于个人爱好的问题,任总多次提及,他的态度是鼓励赞成的。

原因有两个

一、个人爱好是激发个人潜能的诱因,极有可能因此成才成事,为社会做贡献;(花成花,树成树)

二、若有个人爱好,就能更好解决一个人的无聊、空虚、孤独问题,精神世界始终处于某种稳定秩序中;

人确实应该培养自己的个人爱好,每个人也一定有自己的爱好,只不过是有没有找到的区别。拥有爱好的人,在精神世界的构建上相对他人比较容易,也比较稳固。

把精神投注在事上、投注在物上,比投注在别人身上要来得靠谱、来得稳定、来得正确。

精神世界越荒芜贫瘠,日常无聊感就会越重。

解决无聊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因人而异。当一个人的“个人文化系统”不太成熟或处在较低层次时,就会频繁地使用低级趣味手段。

低级趣味手段使用越频繁,空虚感就会更重;空虚感越重,就又会去使用低级趣味手段来填补空虚无聊……

这是个死循环,虽然难破,但仍然能破。

每个人都应该而且一定要有适合自己的解决孤独问题、解决寂寞问题的健康的、有效的办法。如果这个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就一定会有人来帮你“解决”。这个时候,人是处在危险状态的。

拥有个人热爱,在精神自立的前提下,积极地开放地包容地融入集体和社会,并利用自己的能力创造价值为社会做贡献,这是任总一贯传递的观点,也确实是人生正道。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