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农村学校走一圈,才发现故乡回不去了

 布衣粗食68 2024-11-12

光滑的石板路,从村口一直通到学堂。

学堂门口的乌桕,春天发芽,秋天染色;清清的溪流,绕过学堂,东流去。

有风,从远方吹来,夹杂着泥土的芬芳,有时候是猪牛羊粪的味道......

作为70后的我们,对村里的学堂,有太多美好的印象。

可是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就变成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段落:“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时隔二十多年,再回故乡,走一走曾经的上学路,发现乐园不见了,故乡也回不去了。

01

学校还在,只是野草蔓延。

我家在湘南的罗霄山脉腹地,村庄在半山腰,学校在山窝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村都有小学。几个村之中,就有完小,接纳五六年级的学生。一个乡一所中学。

从家到小学,要走一两里地,但我们走得很起劲。一路上,追追打打,抓几只青蛙、蝴蝶。也有好事者,躲藏在路的拐角处,冷不丁冒出来,吓人一跳。

学校是红砖房,算是村里最奢华的房屋之一。

每到开学,老师就组织大家一起拔野草。屋前屋后,操场上的野草,都要拔掉。

简易的篮球架下,总会站着一群孩子。篮球落在地上,溅起一阵灰尘,却也没有人嫌弃。

乒乓球台是水泥湖的,具体的施工员,是学校的张老师——一个一边教书,一边务农的人。

到周末的时候,村里组织放电影,就在学校的操场上。

电影机,常常会坏。还好,放电影的人,自己会修理。坏了,就让大家等一小会。多放《地道战》之类。

可是现在,村里的小学停办七八年了。

教室的黑板上,依稀有一些粉笔字,看不太清楚;篮球架已经不见了,大抵是腐朽了吧;房子的屋顶,多年没有修缮,有漏雨的痕迹。

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近5年间,我国小学减少了1.79万所,小学教学点减少了2.61万个。

并且,农村的学校,还在继续合并或者撤销。以肉眼可见是速度,少下去,再少下去。

02

孩子进城了,老人走了,故乡少了牵挂。

老人们告诉我们:“老家的根,人都要落叶归根。”

真的,我们的血液里,都隐藏着老家的泥土芬芳。我们走再远,也是要回老家看看的。

父母在老家,还管着一亩三分地,还养了三五只鸡。

逢年过节,一家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围着父母,一起吃顿饭。聊一聊村里的闲事。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就是过年过节,回村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一些老人,被接到城里生活,也不回来了;孩子们,几乎都到城里读书了。去县城的居多。

反而是清明节,村里略微显得热闹。扫墓的人,小汽车,络绎不绝,以至于不太宽的马路,堵起来了。

忽然发现,老人们的根在农村,我们的根也在农村。但是孩子们的根,不在农村。

就拿70后来说吧,我们的孩子,多半出生在城里,他们对祖辈的老家,是没有什么印象的。有时候,谈起老家读书的日子,孩子们是不理解的,还有一些惊讶。

我说,那时候要自己带菜去学校,一瓶子菜,就吃一个星期。孩子是反应,很意外,回了一句:“那是你们。”

老人们陆续过世,他们是如愿以偿:落叶归根了。

可是他们走了,老家又加剧了荒凉的速度。有时候去村里转一圈,都没有几个老人了。

人口的减少,让农村的小学,看不到学生,这就不奇怪了。

一开始是几个村一起办一个小学,后来是一个乡才有一所小学。

也不知为何,很多在村里留守的人,都不愿意让子孙回到村里生活了。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纪,也是要想方设法外出的。

偶尔有孩子到村里过暑假,跟着爷爷奶奶,但只是来去匆匆,不会长住。

03

山里的“微小学”,似乎看不到希望。

山里的学校少了,也小了。

我所在的乡里,小学只有十多个孩子,从一年级到三年级。

到学校走一圈,就会发现,孩子们上学的苦,比70后的我们小时候,更苦。

一大早起来,要走五六里地,才能到学校。还好在有大人骑着车,接送。只是中午,要在学校吃饭,或者自家带饭。

也有一些距离学校十来里地的孩子,他们选择了在学校寄宿。学校有很多空房,一些爷爷奶奶就搬过来,陪着孩子一起寄宿。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说是大冬天的,一个孩子跑过山路,头发都结冰了。同学们看着,就笑他是“冰花男孩”。

冬天的山里,读书就是翻山越岭去赶考一般。其中的滋味,不是那么好受的。

从经济的角度看,在农村学校的孩子,基本上是家境很一般的,或者是父母离婚了,孩子不得不跟着爷爷奶奶过。还有一部分是残疾孩子。

就从学生的组合来看,希望总是迷茫的。

04

很多人说,是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太差,导致很多学生流失。

也有人说,不是学校差劲,人生大多数的青年中年都在农村赚不到钱,养家糊口难。因此他们进城打工,而孩子自然就要随迁,避免变成留守儿童。

平时,我们总以为故乡的山水,是风景线。到学校走一走,就会发现,那是一道难以掩饰的伤疤。

这几十年,变化真的太快了,总是给人猝不及防。

时光荏苒,人老了,故乡也老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