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汗三两三 基础方:黄芪30g、桑叶30g、当归30g、甘草10g、煅牡蛎208克,浮小麦20g、防风10g、白术15g、地骨皮25g。 功能:益气固表敛汗。主治:气虚自汗。神疲乏力,自汗津津,动则益甚,如水流漓,舌淡脉沉弱。 方解:黄芪益气护卫肌表,桑叶清金肃木以汗,“血汗同源”,当归养血和血,甘草和药增液,甘守津回;牡蛎潜静收敛止汗;汗为心之液,浮小麦固表止汗,补养心气,安神定悸,“心病者宜食麦”是也;防风为风中润剂,去肌表之风,白术甘温益气;中气不足自可生阴火,地骨皮甘凉滋润,即清藩灼之火而敛汗又可增耗散之液而止渴。全方共成益气固表、和营卫、敛汗之效 加减:适逢外感,营卫不和加桂枝、白芍:“卫阳根于肾”,阳虚不能固护阴液者加炮附子,凡舌质暗淡畏寒、汗出冷凉者必用之。此症若发生于更年不惑时期,阴尽阳升,应注意,可与竹皮大丸互参。 附:桑叶 苦、甘、寒,归肺、肝经。小量辛凉解表,疏散风热,大量止血、止汗,《神农本草经》:“除寒热、出汗”,《日华子本草》也有“除风痛出汗”的记载,其清肃之性,可制肝木之贼燔灼津液蒸津外泄,入肺可输布皮毛敛津止汗。所含芸香甙和槲皮素能保持毛细血管正常抵抗力,减少通透性,发挥止血作用,并减少渗出而起到消炎作用。 强腰三两三 基础方:黄芪30g、杜仲30g、当归30g、甘草10g。功能:益气强腰。 主治:中气不足,腰膝酸痛。对于腰、骶、腿部肌肉、骨骼的病变导致的腰膝酸痛皆可应用,尤其是前者效果更佳。另外,此方又具安胎、降低血压之效,用于胎动不安、先兆流产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损伤,尿蛋白阳性者,但当归已不适合。此方可与通痹三两通脉三两三互参。 方解:脾主肌肉,黄芪甘温健脾益气力,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疗骨伤,当归养血活血,以濡养筋骨肌肉,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阳虚加炮附子、细辛;湿浊下注加生苡仁、土茯苓;血脉不行加鸡血藤;病及骨介加地鳖虫;下元虚损加熟地、骨碎补。 附;杜仲甘、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本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本草汇言》:“足胫之痠,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痛,非杜仲不除。”如《和剂局方》的青娥丸、《伤科补要》杜仲汤皆为治疗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的名方,杜仲含有一种特殊成分,可促进人体的皮肤、骨骼、肌肉中的蛋白胶原合成和分解,具有促进代谢和防止衰退的功能,同时其具有类激素作用,增强骨质强度。另外,杜仲有调理任冲、固经安胎的作用,《本草求真》:“肾经虚寒者,可用此温补以固胎元。”《中药大辞典》:“安胎,治胎漏欲坠。”如《景岳全书》胎元饮、《证治准绳》杜仲丸,能抑制子宫兴奋收缩,使其恢复正常状态,并能双向调节血压,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散结三两三 基础方:黄芪30g、夏枯草30g、当归30g、甘草10g、娱蚣1条、僵蚕10g、野菊花20g、玄参20g、浙贝10g。 功能:益气散结解毒。主治:气虚毒聚。乳腺炎、淋巴结炎及结核、毛囊炎、腮腺炎等浅表部位的肿块、结节感染兼见气血两虚表现者。 方解:黄芪、当归益气养血以扶正,使中宫气化敦厚,夏枯草清热解毒,消炎散结,甘草和药解毒,蜈蚣解毒通络,僵蚕、野菊花、玄参、浙贝旨在加强其解毒散结的效果,全方共成益气解毒,消癥散结之效。 加减:阳气不足寒痰阴疽者结合阳和汤;发热者加柴胡、黄芩;腑实便秘加大黄以釜底抽薪。 附: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苦可清热,辛可散结,《本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本草从新》:“治…症坚、乳痈、乳岩”,《滇南本草》:“散瘰疬,周身结核”,《摄生众妙方》夏枯草汤即单用一味夏枯草治疗肝郁化火炼液成痰,形成瘰病、瘘瘤。夏枯草对金葡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皮肤致病真菌,单纯疱疹病毒皆有抑制作用,但其终属苦寒之品,难免损气伤阳,抑制免疫,降低血压,与黄芪配伍恰可纠偏补弊,扬长避短。 摄精三两三 基础方:黄芪30g、熟地30g、当归30g、益智仁15克、甘草10克。 功能:益气养血填精。 主治:气精不足,下元亏损,泻泄滑脱,尿频无度,或剧烈吐下、汗脱之后耗伤气阴,口干频饮,神疲倦息,声低言微,舌淡苔少,脉沉微无力。如尿崩症神经性烦渴、干燥综合征等。 方解:黄芪补气而升举,提摄津精,熟地甘温补肾,质地醇厚,填精生髓,摄纳元气,当归滋补阴血,益智仁温补脾肾,固精缩尿,甘草甘缓壅塞之性导致的钠水潴留的“副”作用,恰可反其道而用之,而达到增液养阴的作用。 附:熟地黄甘、微温,滋阴养血,益精填髓。肾者先天之本,司二便,主封藏,内蕴真阴元阳,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熟地为滋补肝肾第一要药,通过改善体内AD水平起到滋阴补肾的作用,显著减少24小时尿量;增强血中SOD和GSH-px的活性,降低LPO含量,降低肝肾组织中的蛋白质分解速率,增加肺组织中蛋白合成速率,提高抗应激能力和机体免疫功能,起到抗衰老的作用。《本草正》:“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 本文来源于三两三应用与研究,向作者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