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术后3年生存率刚刚突破50%,就荣膺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是什么癌如此可怕?

 坐看云起2004 2024-11-13
医学史

你今天的行医故事,就是明天的医学史

【刀先生按】这种疾病的5年总体生存率约为10%。

日前召开的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传出消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领衔的研究项目《胰腺肿瘤外科关键技术和干预策略的创新与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提升胰腺癌手术的安全性、根治性和有效性,虞先濬团队针对胰腺癌手术关键技术和干预策略进行了一系列创新,通过开展一系列基础临床转化研究,建立了个体化手术和综合治疗策略,显著延长胰腺癌术后生存期,胰腺恶性肿瘤患者3年生存率达56.8%,赶超国际先进国家水平。

虞先濬团队的重要创新主要包括:

——创新胰肠吻合术式,大幅提升手术安全性

胰头肿瘤切除后的胰肠吻合术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步骤。由于胰腺质地软脆似豆腐,吻合手术后胰液容易从吻合缝隙漏出导致胰瘘,继发严重感染,引起大出血乃至死亡,这是胰腺外科最常见、最危重的并发症。

针对上述难题,虞先濬团队发明的“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术使胰肠吻合口愈合加快,住院时间缩短50%。

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借鉴榫卯结构,创新“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术,使胰管残端深入空肠内。将胰腺癌手术胰漏率从20.3%降低至9%,并通过III期临床试验证实该技术能使患者胰瘘率显著下降,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于0.3%,大幅提升了手术安全性。

——创新淋巴清扫,显著提升手术根治性

淋巴清扫是胰腺癌根治术的重要步骤,传统清扫依靠钝性解剖,患者创伤大、手术耗时长。

针对这个问题,虞先濬团队建立“超声刀刮吸层次解剖淋巴清扫”技术,减少了结扎可能导致的肿瘤残留,避免了非必要出血和损伤。同时,研发了一系列胰腺手术专用新型器械,提高了深部淋巴清扫的效率。锐性清扫和专用手术器械相结合,使淋巴清扫时间缩短50%,局部复发率降低30%。

此外,由于业界对胰腺癌淋巴转移的特性认识不足,淋巴清扫范围一直存在争议。盲目扩大清扫范围会增加创伤与风险,而不恰当地缩小清扫范围则有可能导致肿瘤残留。对此,研究团队结合原发肿瘤的分期,联合运用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术前建立淋巴转移预测模型,判断可能转移的淋巴结区域,进而引导精准手术清扫。

团队进一步通过胰腺癌分期的大样本临床研究,界定淋巴转移和肿瘤大小及血管侵犯的平衡关系,提出“上海复旦版”分期方案,改良了AJCC国际分期,指导临床预后判断及治疗策略的制定。

虞先濬团队针对胰腺癌淋巴清扫的一系列创新工作,显著提升了手术根治性,对胰腺癌淋巴转移的病理特征、诊断标准、清扫范围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被业界广泛采纳。

——甄别手术不获益人群,明显提高手术有效性。

部分胰腺癌患者手术切除后很快出现复发转移。能否预判患者从手术中的获益情况?对此,虞先濬团队开展多项研究,在术前甄别手术不获益人群,并实施个体化术前新辅助治疗,以提高胰腺癌手术的有效性。

首先,研究团队进行了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筛选,首次在术前鉴定出两组“手术不获益”胰腺癌亚群。

研究团队还发现手术不获益亚群中KRAS/MEK/ERK通路存在异常活化,抑制该通路可以减弱胰腺癌糖酵解,改善其恶性潜能。在SMAD4缺失突变的胰腺癌中,PGK1表达上调,核PGK1通过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驱动细胞转移,而细胞质PGK1通过糖酵解酶的作用促进细胞增殖。这两项研究阐明了胰腺癌手术不获益亚群的潜在干预靶点,为抗代谢治疗在胰腺癌中应用提供了依据。

团队对手术不获益人群开展了术前新辅助治疗研究,个体化疗用药策略被中华医学会指南引用推荐,指导临床实践。

团队还证实CD36单抗可以显著促进抗肿瘤免疫并与传统化疗方案产生协同作用抑制胰腺癌进展,此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Cell Rep Med》杂志;解析了胰腺癌免疫微环境特征,发现PD-L1单抗与CXCR1/2抑制剂联用,能显著提升CRIP1高表达胰腺癌的免疫治疗效果。这两项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证实个体化免疫治疗联用,可以进一步抑制胰腺癌活性,提高新辅助治疗和手术切除的疗效。

数据显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每年进行手术的胰腺恶性肿瘤已经逼近3000例,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胰腺癌诊治中心。相关成果已在全国40家三甲医院应用,累计让1.4万余人次胰腺肿瘤患者获益。

图片

【版权相关事宜请联系刀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