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火不作眩”之说,为高血压(中医称眩晕)的辨证施治提供了重要思路。高血压的发生,多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痰浊中阻,瘀血阻络,导致清窍失养,头目眩晕,那中医是怎么治的呢? 患者赵女士,65岁,高血压病史十年,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但血压控制不理想,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失眠等症状。近期因情绪激动,血压急剧升高,出现视物旋转,恶心呕吐,遂来中医门诊寻求治疗 赵女士初次找我挂号看诊时,面色潮红,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结合其高血压病史及当前症状,诊断为眩晕,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 针对赵女士的病情,开方“调压宁心汤”,方中包括: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生,先煎),牛膝、桑寄生、夜交藤、茯苓、益母草、栀子、黄芩、杜仲、炙甘草等药材 该方剂以天麻、钩藤、石决明为君药,天麻平肝息风,钩藤清热平肝,石决明重镇潜阳,三者合用,共奏平肝潜阳、息风止眩之功;牛膝、桑寄生、杜仲为臣药,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桑寄生、杜仲补肝肾,强腰膝,三者协同,加强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之力 夜交藤、茯苓为佐药,夜交藤养心安神,茯苓健脾利湿,宁心安神,二者合用,改善失眠心悸症状;益母草、栀子、黄芩为使药,益母草活血利水,栀子清热泻火,黄芩清热燥湿,三者合用,既清热又活血,有助于血压的稳定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赵女士自述头晕、头痛症状明显减轻,心悸、失眠症状有所改善,血压监测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所下降。在此基础上,专家对药方进行了微调,增加了夏枯草15克,以加强清肝泻火之力 经过连续三个疗程的治疗,赵女士的头晕、头痛、心悸、失眠等症状基本消失,血压控制稳定,精神状态良好。在后续的巩固治疗中,根据赵女士的恢复情况,对药方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减少了钩藤、石决明的用量,以防过于寒凉伤脾,同时增加了枸杞子,以加强滋补肝肾,养阴生津的功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