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文明——神农氏、夏后氏之江汉源 第二十五章 禹王在湖北活动的遗迹 一、华夏先民之治水,是历代接力在进行,并不是只有大禹治水 在屈家岭遗址,新发现熊家岭水坝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新发现的水坝遗址实际就是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水利系统,这个系统由水坝、蓄水区、灌溉区、溢洪道组成。水坝坐落于青木档河流上,土筑而成。现存坝顶高约2米,宽13米,底宽27米,长180米。早期坝的年代在距今5100年至4900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也是江汉地区人工治水的最早遗迹。所以我总在说,大禹治水,是上古人民治水的一个断面。因为大禹治水是夏朝建立的法理依据,所以留在了先民的记忆中。但是华夏先民之治水,是历代接力在进行,并不是只有大禹治水。 屈家岭文化熊家岭水坝资料(来自网络) 二、夏禹在湖北留下了“禹王”称号和“禹王城(宫)” 孝感、京山、天门古城遗址示意图 根据黄饮冰著《禹迹(禹绩)》一文,夏禹称禹王的起始点在湖北。公元前(汉平帝原始元年前,公元元年=汉平帝原始元年)2300年前,西少昊昌意被九州霸主共工氏击溃,流亡到石家河,夏后氏鲧从西川到石家河勤王。夏后氏在石家河分兵,夏后氏鲧向北挺进大夏地区,建立石峁城,恢复黄帝族系对大夏地区的统治秩序,形成对中原霸主共工氏的威慑态势,以策应颛顼与共工氏争帝;夏后氏禹留守江汉,保卫石家河。这样夏禹才独立登上历史舞台。湖北时期的夏禹,称“禹王”。 说夏禹在湖北,得有考古证据、文化人文证据。 我以前反复说,后石家河时期主政石家河的就是夏禹。在后石家河时期,石家河城的名称就是“夏城”。 在湖北,有大悟禹王城,这座城是大禹兵败石家河向北流亡时期建立的,大禹从这里走向南阳、淮上和颍川。大悟禹王城遗址面积50万平方米,文化层最厚处4米,含有屈家岭、龙山、西周、春秋战国和汉6个时期的遗物。 黄冈市禹王城遗址 经朋友指点,说黄冈市也有禹王城遗址。在黄冈市黄州区找到了禹王城遗址。黄冈禹王城遗址应该是夏后氏进入石家河城后分设的卫城,夏禹起初在这里拱卫石家河城。城址现存面积1.5平方公里。城址整体呈长方形,周长约5.5公里,城垣高5-8米,宽8-15米,部分城垣保存较好。 在武汉,有禹稷行宫。又名大禹庙、禹王庙、禹王宫。地处龟山山麓。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2013年,禹王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王宫 赑[bì ]屃[xì ]碑 赑屃碑为明代汉白玉无字碑,传说是禹王为了表彰赑屃而建的无字碑。上古神兽赑屃在江海作恶 禹王将其降服帮助治水。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黄帝轩辕氏代神农氏为天子,降格的神农氏作为黄帝轩辕氏的客卿,继续都居在石家河城(石家实际就是夏),摄政南方。正因为有神农氏在石家河城,公元前2300年前被击溃的西少昊才能流亡石家河城。 西少昊流亡石家河城,石家河城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谋略北伐共工氏”。江南土著(原西王母遗族)就又有了分离梦。在公元(汉平帝原始元年)前2300年后的某一年,颛顼与共工争帝战争暴发,西少昊神农联军北上,夏禹留守江汉。江南分离势力当然也会乘虚北上江汉,争夺江汉这块富庶之地。夏禹丢失黄冈禹王城,又丢失石家河城,只好北撤。 北撤的第一站是大悟禹王城,第二站就是南阳。所以古籍记载南阳是“有夏之居”之一。 在南阳的夏禹,越方城向东,就进入到淮水上游地区,夏禹面对的就是“四渎”。 三、荆州息壤 我在《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分析》一文中,我说过“息壤是古人看到的真实存在一种自然现象。因为用堵的办法对付洪水,就要在来水方向的河谷之口或湖泊之口建筑大坝,由于洪水的冲刷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饱含泥沙的浑浊洪水在河谷和湖泊被被建筑的大坝拦截之后停留下来,经过较长时间的沉积就会淤积下来,大坝垮塌后洪水消退,就会形成一块一块的冲击平原,人们看到的就是新的平地的出现,先民们只见其功,不知其效,自然就把新冲击平原的出现归结于神秘的“息壤”。实际上,神话中的“息壤”我们现在也看得到。这就是帝尧时期“息壤”的真实性。” 在《山海经.海内经》中,有关于“息壤”的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里,有的解释说“帝”是“天帝”,我说“帝”是“尧”。 大禹治水在荆州古城留下“息壤”的遗迹。息壤遗迹位于荆州古城南门外西侧城墙脚边,是一处长约40米,宽约10米的土丘,其上有石柱四根,作为息壤遗迹的标志。 黄饮冰202410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