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秦600年(二十)长平之战 赵国的惨败仅仅是因为赵括纸上谈兵吗

 陆一2 2024-11-18

为什么长平之战中,赵国会遭遇惨败,难道仅仅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吗?长平之战作为秦赵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不仅仅是两军统帅之间的较量,更是两个大国之间综合实力的对决。所以我觉得,如果把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完全归咎于赵括一人的话,显然有些片面。那么长平之战中,赵国为什么会败的那么惨,又为什么说赵国是被韩国拖下水的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长平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沁阳,但这个地方对于韩国来讲,又特别的重要,为什么呢?因为韩国的国土,一部分在山西,一部分在河南,而野王地区,就是连接河南和山西的咽喉地带,秦国攻下野王地区以后,整个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就彻底失去了与韩国国都的联系,成为了飞地,而飞地是很难守住的。所以韩王就想,反正上党郡是守不住了,干脆就送给秦国算了, 于是韩王下令让上党郡投降秦国,当然,这也是秦昭襄王攻打野王地区的真正目的。

可是上党郡的郡守冯亭接到命令以后,并没有投降秦国,而是决定向赵国投降,他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因为冯亭认为,如果把上党郡献给秦国,只会让秦国更加强大,但是如果把上党郡献给赵国的话,秦国必然会攻打赵国,到时候,韩赵就可以联手对付秦国了。于是冯亭就违背了韩王的命令,要把上党郡献给赵国。这个消息传到赵国以后,当时是赵孝成王在位,赵孝成王就找了公族的两个重要人物来商量,一个是平阳君赵豹,一个是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认为,上党郡不能要,这样会得罪秦国,召来不必要的祸端。

而平原君赵胜呢,平原君赵胜我们上集提到过,他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在赵国的地位非常高,而他认为,不要白不要,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十七座城池,为什么不要呢。最终赵孝成王选择了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接受了上党郡的投降。大家注意啊,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遇到事情首先是和廉颇商量,而赵孝成王遇到事情是先找公族的人商量,说明赵孝成王,从一开始就对廉颇不是很信任,这也是后来用赵括替换廉颇的一个原因。

赵国接受上党郡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秦国,秦昭襄王得知以后是勃然大怒,自己费了那么大劲打了下了野王,眼看上党郡这只煮熟的鸭子已经到了嘴边,却被赵国给截胡了,这叫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简直没有把我强秦放在眼里。于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左庶长王龁占领了上党郡,但是上党的百姓不愿意归附秦国,纷纷逃往了赵国,赵孝成王就派廉颇为大将,率领大军驻守在了长平以拒秦军,长平就是今天的山西高平。

一开始赵军打的并不顺利,屡次被秦军击败,但是廉颇是位名将,作战经验非常丰富,他看秦军士气正盛,就高筑营垒坚守不出,无论秦军如何叫阵,廉颇就是不迎战,很明显这是和秦军耗上了,而这一耗就首先把赵王给惹急了,赵王多次责备廉颇怯战。当然此时的秦昭襄王也急了,因为秦军是远征呀,求的是速胜,如果不能速胜的话,就会给后勤补给带来很大的压力。于是秦相范雎就用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马上就要投降了,秦军并不怕廉颇,真正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我们前面说过,赵孝成王一开始就不怎么信任廉颇,现在又听说廉颇要投降了,所以就立即下令用赵括换下了廉颇。但是赵括这个人,虽然从小熟读兵法,但并未上过战场,赵奢生前就曾对赵括的母亲说过:如果赵国以后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要用赵括为将的话,那么失败的肯定是他。所以此刻赵括的母亲坚决反对赵括为将,但是赵孝成王坚决要用赵括,赵括的母亲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但她有一个请求,如果赵括打了败仗的话,希望大王不要诛连整个家族。于是赵王就答应了赵母的请求,最后长平战败以后,赵括的家人也确实没有遭到诛连。秦昭襄王得知赵国用赵括代替了廉颇之后,就暗中用白起担任了秦军的主帅,并且下令,有谁敢走漏消息的话,格杀勿论。

而此刻赵括并不知道秦军已经换上了白起,所以他一到任,立即就主动发起进攻,白起先是佯装败退,然后派出一支两万五千人的的奇兵,绕道赵军的后方,断了赵军的后路,又派了五千骑兵插入赵军营垒之间,把赵军分割成了两支孤军,截断了运粮通道。此刻,秦军又派出精兵正面攻击赵军,赵军不敌,只好退回营垒,等待援兵,秦军就迅速将赵军包围了起来。秦昭襄王得知赵军粮道被切断以后,非常兴奋,亲自来到河内,赐给百姓每人一级爵位,凡十五岁以上的男丁,统统征调长平战场,他们的任务就是拦截赵军的救兵和粮草。

赵军立刻就陷入了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境地,史记记载,赵军士兵连续被围困了46天,由于军中无粮,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现象,最后没有办法,主帅赵括亲自带兵突围,结果死在了秦军的乱箭之中,赵括死后,赵军四十五万人向秦军投降。但是,白起却下令将赵军降卒全部坑杀,白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史记记载了一句话: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白起认为,赵军士兵反复无常,不杀掉的话,害怕会出现什么乱子。所以下令将赵军全部坑杀,只留下了240名的未成年士卒,放回了赵国,赵国上下,一片震惊。至此,长平之战以赵国的完败而告终。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的惨败,真的只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吗?我觉得不能让赵括一个人背这个锅,首先,长平之战作为秦赵两个强国之间的一次大决战,统兵的主帅固然重要,但两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更为重要,打仗拼的是什么,是兵员和粮草,赵王为什么要催促廉颇出战,就是因为赵国的粮草不足,已经耗不起了,所以赵孝成王才急于与秦军决战。

而秦国呢,虽然补给线很长,但是粮草可以从巴蜀源源不断的送往前线,也就是说,无论是统兵的主帅还是后勤补给,秦国的优势都很明显。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两国国君的能力简直不是一个级别,我们知道,秦昭襄王是秦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把韩赵魏和楚国打的满地找牙,等到他的曾孙秦始皇继位的时候,可以说统一六国已经成了时间问题。而赵孝成王才刚刚继位七年时间,他不仅没有祖父赵武灵王的魄力,在识人用人方面也不及他的父亲赵惠文王,反而听信谣言,弃用了廉颇,赵孝成王的临阵换将,也是导致长平之战惨败的一个关键原因。

所以说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孝成王也难辞其咎。

长平之战后,赵国已经不能再与秦国抗衡,那么接下来秦赵之间又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下集接着聊,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