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琴鹤堂国学 三媒三书六礼八抬大轿,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礼仪。 三媒三书六礼八抬大轿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春秋时期。 婚礼有三媒为证,而非私奔,是为明媒。婚礼合乎三书六礼八抬大轿礼法,而非倒嫁,是为正娶。 出嫁女子只有符合三媒三书六礼八抬大轿,方是明媒正娶。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样,便不会被承认是明媒正娶。 尤其在今天传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的山东、潮汕、闽南等地区的婚姻形式中,仍可见到完整的三媒三书六礼八抬大轿婚礼。 《礼记·昏义第四十四》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仪礼·士昏礼第二》有云:“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由此,一般认为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此婚俗于秦朝已经定下,其后用于汉朝。 男女若非完成三媒三书六礼八抬大轿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 三媒:男方家请来的跑媒、女方家请来的跑媒、保媒证婚人。 男方家请来的跑媒:主要负责向女方家提出婚事请求,传达男方的意愿。 女方家请来的跑媒:主要负责向男方家传达女方的意见和要求,确保婚事的顺利进行。 保媒证婚人:负责在男女双方之间进行牵线搭桥,协调双方的意见,确保婚事的顺利进行。如果男女双方发生争执或谈不妥时,保媒会进行调解。 这就是古礼之三媒。 三媒的存在不仅体现了古代婚姻的正式和郑重,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女方权益的作用。 如果婚后出现矛盾,女方可以通过三媒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她们是明媒正娶的妻子,是通过正式的婚俗礼仪迎娶进门的。 三书:聘书、礼书、迎书。 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古代之结婚证。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女双方互换之书柬,即《鸾书献瑞书》、《凤笺呈祥书》。 礼书:即在纳征(过大礼)时所用的《礼书》,列明礼品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黄道吉日的文书,即:《婚书乾集》、《婚书坤集》。 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纳采一、问名二、纳吉三、纳征四、请期五、亲迎六。 纳采: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需写三部婚书,即:《恳书》、《允书》、《纳采喜书》(内附《纳采礼目》)。 《仪礼·士昏礼第二》有云:“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郑玄注:“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 关于男女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六及笄,即可结婚。 男方到适婚年龄时,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方家长需书《恳书》送与女方家。《恳书》中有男方家长及男方姓名,以备女方考察品行。其中,不需要女方家长称呼,以备万一女方不同意退回而尴尬。 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如若同意,女方家长需书《允书》送与男方家。《允书》中有女方家长及女方姓名,以备男方称呼。如女方不同意,可直接将《恳书》由媒人退回男方。 男方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之礼,并书《纳采喜书》(内附《纳采礼目》)与女方。 男家在纳采时,需将若干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 古代,纳采之礼物为雁。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后世因时代原因、风俗原因、家庭原因等渐加礼物。 问名:俗称“合八字”,需写四部婚书,即:其中含有男女双方姓名生辰八字书《顺乎坤道》、《大哉乾元》、《两姓同庚书》,与保媒证婚人书《请执柯书》。 问名的具体内涵有两层: 其一,请先生占问是否上等婚。 其二,询问女方母亲姓氏,以便分辨嫡庶。 《仪礼·士昏礼第二》有云:“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 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 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礼记·方氏注》有云:“问名者,问女生之母氏也。” 即女方收到纳采之礼物后,需主动将女方姓名生辰八字书《顺乎坤道》,送与男方家,以备男方请先生八字合婚用。 如男方同意,再请先生合婚,如为上等婚,还需将《顺乎坤道》放在祖先灵案上观察。如三日内家中平安无事,就会把男方姓名生辰八字书《大哉乾元》送给女方。 女方家也会把男方《大哉乾元》放置在祖先灵案前,如果三日家中无事,就同意缔结婚姻。女方也可以请先生复盘合婚八字,如八字不合,可以提出异议,甚至退婚。 如女方同意婚约,请媒人转答同意。男方再书《两姓同庚书》与女方,古礼称传庚之敬。用于订婚前传庚留底,为以后订婚择良辰吉日用。 男方再书《请执柯书》与保媒证婚人,订婚前请地位崇高,德高望重之男性为保媒中间人。 注意!保媒,是地位崇高,德高望重之男性为中间人。跑媒,为具体来回传达之媒婆,不是一个概念。 纳吉:又称过文定。需写聘书两份,即古代之结婚证:《鸾书献瑞书》、《凤笺呈祥书》。 婚事已初步议定,男方即可请先生择订婚黄道吉日书订婚书,书《鸾书献瑞书》与女方。 女方如同意,回书《凤笺呈祥书》与男方,互换过聘书后,即不可悔婚。 纳征:又称过大礼,亦称“纳成”。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男家在得到女方聘书后,回书《礼书》及礼物送到女家。 《礼记·士昏礼第二》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 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聘礼均用双数,意即“好事成双”。 有条件的男方,还可以请婚礼当天的执笔文书先生,书《文教执笔》与执笔先生。 请期:又称乞日。即男家请先生择定结婚大喜的良辰吉日,由先生书婚书两份:《婚书乾集》、《婚书坤集》。 男方需提前订好饭店,书《花烛之喜》喜宴请帖与亲朋好友,在结婚当日喜宴。 男方书《喜结良缘》特别送与女方家族长辈,请他们在结婚当日喜宴。 男方书《红叶喜书》与三媒人,一般结婚大喜日头天晚上为传统谢媒宴。 女方书《于归之喜》喜宴请帖与亲朋好友,在结婚当日喜宴。 亲迎,指结婚当日迎亲。需用婚书三套:《报祖喜文》、《出阁书》(内含新娘《告祖书》)、《完婚告祖书》。 男方去女方家迎亲时,需在女方家祖先灵位前宣读《报祖喜文》,以誓言的形式,向女方祖先宣誓永结同心,不敢悔婚。 女方出嫁前,需身着凤冠霞帔,由司仪宣读《出阁书》(内含新娘《告祖书》),新娘阖家祈求祖先庇佑婚姻美满。 结婚三天后,男方家长需带领新婚新郎新娘在祖先灵位前宣读《完婚告祖书》,以誓言的形式,宣誓恩爱百年,不敢悔婚。 唐代之前,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 《仪礼·士昏礼第二》有云:“昏礼下达。” 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 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此后相沿至今。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有云:“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 明清时期,轿子发展为四人抬或八人抬。而八个人抬的娶亲大花轿,旧时的结婚讲究明媒正娶,由夫家用轿迎娶是其主要内容。 有条件的男方,一般都会选用八抬大轿来迎娶新娘,以示对新娘的重视。没有条件的家庭,也尽量选择两抬小轿来迎娶新娘,态度诚恳,仪式隆重,不失新娘及娘家面子。 另外,有信仰的家庭,还可以在道观,或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道长或牧师以神的名义祈福证婚。 文章至此,笔者不禁要问: 虽说是在中国现代的婚俗礼仪中,三媒三书六礼八抬大轿的婚俗礼仪在一些地方已化繁为简,三媒三书六礼八抬大轿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难道只是纯粹形式感吗? 为何中国古代离婚率会很低,三媒三书六礼八抬大轿这个传统,应该有其深不可测的内涵在起作用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