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武兰亭序》因北宋时发现于定武(今河北定县),故名。传唐欧阳询据右军真迹临摹上石。此石刻浑朴、敦厚,为诸刻之冠。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写下千古绝唱《兰亭序》,真迹历经数代相传,至唐太宗时,命善书者临摹数本。其中,欧阳询受命手摹《兰亭序》并刻石,置于唐学士院。 安史之乱起,郭子仪于皇宫得欧阳询临本刻石,运至灵武。五代后梁时,刻石移置汴都。后晋时,又被耶律德光携至栾城,耶律德光死后,刻石佚失近百年。北宋庆历年间,定州人李学究觅得此石,因当时定州设定武军,故称《定武兰亭》。此后,此石历经韩琦、宋祁、薛向父子等多人之手,又被宋徽宗置于宣和殿。靖康年间,金兵破汴京,兰亭刻石却被女真人所不识,得以留存。南宋时,宗泽将刻石送给宋高宗,金兵进逼扬州,宋高宗命内臣将兰亭刻石真本投于扬州石塔寺井中。三百年后,明代宣德四年,东阳人何士英任两淮都转盐运使时,扬州石塔寺僧淘井发现此碑,何士英呈进皇上,后又因东阳县令黄文炳之举,刻石断裂为三,由何氏子孙分藏。定武兰亭序的流传充满了波折与传奇,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 宋拓定武本兰亭序,笔致遒劲,墨色苍然,名冠古今。仔细观察定武兰亭序中的每个字,拙朴十足,妙趣无穷。其结构排列合理,独立空间之内的笔画安排四周的空间都是那么均匀,好似刻意安排,却又神采十足。这充分体现了书写者的深厚功力。从笔画线条来看,毫不粉饰,没有刻意的技法叠加之后的妍美,朴实无华却又魅力非凡。有些拓本可以清晰地看到墨色有纵横垂直交叉的纹路,这是因为在帖版上粘上了一层薄薄的、纹路稀疏的麻布,不仅防止了帖版皴裂,还增加了视觉效果。 下面是柯九思版本的真本,虽然没有特别清晰,但是感觉特别赏心悦目,就很对眼。 定武兰亭序以楷书的笔意来书写行书,即行中带楷。这种写法需要超强的控笔能力,在艺术范畴中是一种创新写法。相比之下,赵孟頫的楷书中带有行书笔意和笔法,主要是为了书写的便利,以推广大面积应用为主,属于实用派的写法。虽然赵孟頫的书法也有其独特之处,但在艺术价值和控笔难度上,定武兰亭序更技高一筹。定武兰亭序中,王羲之下笔之定力十足,气息平稳,只有内心沉静才可以达到这种效果。这也体现了古人书法理论中提到的书法创作之前的心态调整问题,只有放下烦恼琐碎,静下心来去创作书写,才有可能做到心手相一,一气呵成。 “汪中旧藏《定武兰亭》” 自乾隆五十年被汪中收得后,大致经历了汪中父子、钟淮父子、张丙炎、完颜景贤、朱翼盦等人的次第收藏。汪中得到此帖后,称其为诸《定武兰亭》之 “第一”,并自比赵孟頫得《定武兰亭》“独孤本”。汪中晚年得子喜孙,去世后藏书存于宝应刘台拱,此时 “汪本《兰亭》” 应为汪喜孙收藏。汪喜孙延请多人鉴赏并为其题跋,此帖也随着汪喜孙逐渐广为人知。 下面是赵孟頫收藏的赵氏藏本,后面有赵孟頫临兰亭序的真迹,也是非常好看。 后来,此帖又被钟淮父子收藏。再之后,张丙炎、完颜景贤也先后收藏过此帖。朱翼盦也是 “汪中旧藏《定武兰亭》” 的重要收藏者之一。此外,端方亦有可能在完颜景贤与朱翼盦之间收藏此帖。民国以后,此帖曾经文明书局珂罗版影印。然而,最终此帖流入日本,至今下落不明。 几个版本中,柯九思收藏的北宋拓本《定武兰亭序》最为细腻还原,是后世不少名家学习的范本。赵孟頫在 “柯九思本” 后写跋文道:“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最善,评右军之书者以禊帖为最善,真迹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为最善”。不夸张地说,这件作品就是赵氏学羲之笔法最重要的依据。相较于临本,此作用笔兼具刚健与纵逸、灵巧与浑厚。甚至与 “神龙本” 相比,对原作的还原度也极高。南唐李煜曾言 “欧阳询得其(王羲之)力而失之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定武兰亭序” 则能兼得骨力与温秀,而且没有过于明显的欧阳询个人风格。 众多收藏家也对柯九思本赞誉有加。有收藏家评价此本:“此兰亭真刻,用薄纸打,故字美肥,然意度具足,无毫发遗,鉴者当自得之。” 摹拓者用 “蝉翼拓” 的方式,效果细腻匀净,连细微纹理都清晰可辨,比众多墨迹本都要完美,是当之无愧的 “国家宝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