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赤水备考全志》 张志和 1984年,叙永县赤水镇退休教师姜学成老先生,将其收藏的《赤水备考全志》(乾隆七年抄本)捐献了出来。遗憾的是,姜学成老先生所捐的《赤水备考全志》后又不知所踪。现存的《赤水备考全志》,为叙永县教师章勋的抄本。 《赤水备考全志》,由时任四川盐茶道副史的山西汾阳人刘而位和时任叙永直隶厅同知的甘肃宁朔人杜枢作序。刘而位称:“斯考也,可以动居斯土者之观感,可以为官斯土者之操割也,是即余所以勖赤之士、赤之民、赤之官之意乎。”杜枢赞张志和:“凡地之风土人情、钱谷里井,以及草木昆虫,一有关于民生日用者,靡不留意。” 《赤水备考全志》虽只是一地方志,但张志和在纂辑时既力求全面而又抱着严谨的态度多加考证,正如他在该志《咨访》中所言:“爰疏小引以咨诹,翼得旧遗为备考。绅衿耆宿言行见闻,或断简残碑,或刻本笔记,或子史久录,或父老遗传,不拘短札长篇,无论典词谚语,务就同人考订,乃见百世信征。” 除目录外,《赤水备考全志》分“疆域考”“建置考”“学校考”“食货考”“名胜考”“科第考”“人物考”“艺文考”等八卷,各卷内容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明代设赤水卫至清代乾隆初年赤水的历史。 赤水分县辖有长乐里和大康里。《赤水备考全志》在《疆域考》中专列“户口”,详细地记录了乾隆二年辖区户籍人口状况。根据该志“户口”记载汇总,乾隆二年赤水分县共有2262户,10787人(大康里之白撒一地少数民族未录女性人数);其中少数民族780户,3824人。可见,当时的赤水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针对赤水特殊的社情,张志和在《赤水备考全志》中又撰有《彝情》,详细介绍当地少数民族居住地域、习俗等,内容甚为完备,堪称张志和版《蛮书》。 《赤水备考全志》之《食货考》详细记录了当时赤水分县的田赋、盐法、支给、物产。在“物产”之“水果”类,录有李、橘、柑等,而李、橘等今天已被列作赤水河谷水果产业的重点发展果类,特别是赤水镇的奉皇李,更是被得尝者赞不绝口。《赤水备考全志》的这些记载,可见赤水河谷栽种李、橘等水果历史久远,这无疑可以进一步增强地方产业发展的自信。 此外,张志和在《赤水备考全志》中精心绘制了“蜀南叙永军粮厅永宁县丞分驻图”“赤水二里总图”等七幅图样,图文并茂,对今人了解和研究地方历史地理变迁益处良多。 总之,《赤水备考全志》可称较为完备的地方小百科全书。该志既遵循一般志书的惯例,又不过多拘泥于形式。其结合地方特点,使地方志能服务于地方,哪怕到了今天,该志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仍具一定实用价值,同时也有史料价值,并且可以为今天各地修纂镇志、村志等地方志书提供借鉴。 《赤水备考全志》抄本中,有多处“平江张志和纂辑”的字样。平江为何处,一直让人存疑。光绪三十四年修纂的《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职官·政绩·张志和》中称张志和是“湖南平江人”。自此至今,凡有述及张志和籍贯者,均用张志和为“湖南平江人”一说。其实,在附于《赤水备考全志》之《目录》后的序言中,张志和自述曾“叠经志馆分校,稍知通省之胜概”。清雍正《四川通志》的“分校”名录中记载:“署汶川县知县臣张志和,江南吴县监生。”此外,清嘉庆《四川通志》的“原修”名录中也有相关记载:“署汶川县知县张志和,江南吴县人。”这些记载刚好与收录于《赤水备考全志》之张志和所撰《署前兴场碑》一文中张志和自述其赴赤水任前有“陟锦屏、濬岷江、治新安”等经历相印证。综上可知,《赤水备考全志》纂辑者张志和,正是参加清雍正《四川通志》分校的张志和。而“平江张志和”与“江南吴县监生张志和”中的“平江”与“江南吴县”,所指其实是苏州吴县,而非湖南平江。因宋元明时期先后设平江府与平江路,苏州吴县遂有平江之称。由此,可以肯定,张志和不是湖南平江人,而是苏州吴县人。 张志和任县丞的永宁县赤水分县,在明代为洪武二十一年(1388)所设之赤水卫,卫治在赤水河场(今叙永县赤水镇),境跨赤水河南北两岸。赤水卫初设时隶于四川都指挥使司,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建省后赤水卫改隶贵州都司;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撤赤水卫并入毕节县,雍正八年(1730),毕节县赤水河以北土地划归四川永宁县,同时设县丞分驻赤水河场,史称“永宁县赤水分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永宁县迁治古蔺场,并于宣统元年(1909)更名古蔺县。从1909年至1983年,赤水河场在内的赤水分县所领诸地均为古蔺县辖。1983年,赤水河场划属叙永,今为叙永县赤水镇。 从赤水河场顺赤水河而下可直达川江,赤水河场又是古时由四川往云贵等地的西南丝绸之路要津,也正因此,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屡遭战祸。张志和任赤水县丞时,赤水刚从明末至清初的各种战乱中挣脱不久,可谓百业凋敝、哀鸿遍野,让目睹此景的张志和也深感震惊。后来经张志和的用心治理,这里才有了很大的改观。 中国历史上的七品官被称芝麻官,任县丞的张志和,其品级可能也就是八品或从七品,这当然连芝麻官也称不上。但连芝麻官也称不上的张志和,不仅为我们留下了《赤水备考全志》,而且实实在在地将百废待兴的赤水,治理得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乾隆二年,张志和从叙永出发,越是往南,眼前的景象越是荒凉。等他到了赤水古城的北门,这座明初建造、曾经雄踞赤水河边的古城“城圯草蔓”的场景更是让他感到触目惊心,以致他内心发出“黔蜀两界而何以此”的叩问。从这时起,张志和的心中,应该就已在思考怎样才能挑好肩头沉甸甸的担子。从张志和所撰《署前兴场碑》及《赤水备考全志》中的《劝约》可窥张志和治理赤水用心之良苦。《劝约》以《整饬士民八条》为主,其中“八条”分别为“鼓士气、厚民俗、清保甲、整佃弊、申赌禁、禁打架、劝种树、谨放青”;此外,又有“劝农、山坡干燥(防火)、劝蚕桑(又分列养蚕法、留种法、种桑法)、《澹宁义馆约言》”等劝条。张志和治理赤水,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兴教、重农、兴商贸。 张志和兴教,重开澹宁义馆,让当地孩子们有书可读。地处要冲的赤水虽屡受战火蹂躏,但也曾文风盛行,明代正统至成化年间就涌现了张谏、陈迪、朱谦、茅鋐等知名进士,其中张谏更被誉为“贵州第一进士”。明朝中后期至清初,因战火连绵,文教事业不仅停滞不前,最后甚至连学馆也被化为灰烬。为了恢复和推动赤水文教发展,张志和在学馆修复后拟定《澹宁义馆约言》,从课程开设到学童怎样修身求学、教师怎样教学等诸多方面对教育教学进行规范;他倡导民族平等,指出儿童“不拘汉彝”都应享有相同的受教育权,并要求学童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做到“不亢不卑,言语和顺婉逊,而饮食尤当不乱下箸、不乱举杯;若夫行止坐立,更莫倚侧歪斜”;他指出师生之间要做到“为师者教之勿倦,诸童习之无厌”。当然,张志和兴教,还包括他重视对普通民众的教化。 张志和对为了恢复士气、发展生产所拟定“鼓士气”等八条,都结合地方实际逐一进行细致的阐释。如“申赌禁”条,他开门见山地指出“赌博,败家之缘由,做贼之根本。是以靖盗源首先禁赌,保身家亦需戒赌”,并明确“凡赌博俱以军流徙,分别拟罪,若有前程者,并要革退加等治之”;又如“禁打架”条,他劝诫人们不能意气用事,“从来打架只因一时气愤,横行喧闹,遂至手脚乱动”酿成苦果;再如“谨放青”条,他劝导家长要“着一孩童引之以牧,抑择一草肥之处拴樁就食”,这样牲畜既可饱食又不损毁和误食农作物。这些宣教规条,无一不体现一个底层官员的责任与担当。张志和还订立“劝农”“劝蚕桑”“养蚕法”等规条,对不同季节、不同的地理环境应该播种什么作物等进行具体说明,对栽桑养蚕各个环节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他甚至连什么样的桑叶最好都不忘叮嘱:“桑为黄桑乃佳,其皮黄,其枝繁,发芽最早。二月终,叶始圆”,真可谓苦口婆心,同时也见其用心之深、观察之细、学识之广博。以教化奠基,推广科学的种养殖方法,可以想见,张志和的这些举措,对当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振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对于赤水这样的水陆码头,可谓商业兴则百业兴。从《署前兴场碑》可以看出,在生产初步恢复后,张志和就集思广益,克服各种困难,动员和组织民众重兴明末就因战乱而荒废的赤水场。重开赤水河场,张志和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牛鼻子”。 总之,从张志和治理赤水的实践及收录于《赤水备考全志》中有关地方治理的文献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其一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滚烫之心,应该也可以获取有益于今天乡村治理的养分。正如张志和所云:“官虽小而责愈重”。光绪《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职官·政绩·张志和》称:“赤属文献不至无征,志和之力也。志和性情坦易,抚民如家人父子。凡地方之风土人情以及昆虫草木,一有关于民生日用者,靡不留意。赤虽弹丸小邑,居然有礼让风。语云:君之所居则化,证之志和益信。” 张志和在为后人留下《赤水备考全志》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名字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