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周应愿丨印说 · 鉴赏

 脩心 2024-11-26 发布于江西
图片

本文原刊于《中国篆刻》2024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

印说 · 鉴赏

(明)周应愿

编者按:周应愿所著《印说》是明代重要的印学理论著作。其继承刘勰《文心雕龙》和孙过庭《书谱》等经典文论、书论体例,分列二十章,涉及到印章源流、品评、创作等诸多问题,展现了明中期对印章的认识和印学理论发展情况。本刊节录的第十七章中,周氏以龟历、尧台舜馆、仓颉墓等上古传说,提出“其流各异,其源则同”的观点。又举出流传古法帖中所载仓颉、夏禹、仲尼和史籀等字,切入印章的鉴赏问题。本篇为较早提出印章鉴赏的专论,强调需从符印中汲取精髓,而鉴赏是追溯传统与篆刻创作的重要途径。

明明暗暗,是何是非。玄文处幽,瞍谓不章。离娄微睇,瞽以无明。任目凭形,任耳徇声。昔者陶唐之世,越常国献千岁神龟,方三尺余,背上有文,科斗书,记开辟已来,帝命录之,谓之龟历。崆峒山中,有尧碑禹碣,蒲坂郭外,有尧台舜馆,铭记皆古文书。仓颉墓在北海,呼为藏书台,周人当时莫识,遂藏之书府,至秦时李斯识八字,云:“上天作命,皇辟迭王。”又汉沔会流处,岸上有石,铭云:“下至水府三十一里。”皆传李斯刻此石。汉高帝南山得一剑,铭曰:“赤霄。”大篆书。昭帝时茂陵人献宝剑上,铭曰:“直千金,寿万岁。”大篆书。平帝时得一剑,上有帝名,曰:“衎因服之。”大篆书。石勒耕地得一刀,铭曰:“石氏昌。”大篆书。古人户牖、刀剑皆篆书。至汉萧何治未央宫成,以秃笔题额,时谓“萧籀”。又题苍龙、白虎二观,于是宫殿皆作署书。而刻符施之印玺,摹印施之印章,鹤头偃波,蚊脚虫书,其流各异,其源则同。《东观记》载马援上光武书言:

“臣所假伏波将军印,书'伏’字,'犬’文外向。城皋令印,'皋’字为'白’下'羊’;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人’,'人’下'羊’。即一县长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为信也,所宜齐同。”荐晓古文字者,事下大司空正郡国印章。1

夫援,将耳。功业虽盛,不以文学起家,乃其经雅博览,留心印篆,秦汉以来惟此一疏。贾逵、扬雄之徒,且不能过,况其他乎?后千余年,嵯峨山中得古印,寸余,涂金驼钮,文如援书。邵博论之曰:“当时万里之外,一军之中,视此方寸印何如哉?岂亦自料后此千余岁,委于荆菅瓦砾之地,为牛童马卒之所得也,好事者百金可赎也。又况不以功业取富贵,欲其区区傲天下而垂后世,斯惑矣。”噫!古人鉴赏,感慨系之,精爽可爱,大率类此。又刘敞知周亚夫印为“亚夫印”,祖莹知于阗国王故玉印。自古及今,达观宏览之士,未有不重印者。古法帖载仓颉二十八字,夏禹十二字,仲尼十二字,史籀六字,李斯十八字,不知何所从来,大约后人伪作。而《田畴耕耨》一帖,拟作印章,朱文,体极妙。黄长睿谓是李阳冰《明州刺史裴君纪德碑》语,其字画正疑李笔。若科斗入印,便大不情。唐开元中,武之奇于偃师获一铜片,盘形,四尺六寸,上镂文,深二分,云:“右林左泉,后冈前道,万世之英,兹焉是宝。”今考诸图籍,十六字中惟“世”字可辩,余十五字与诸篆毫不相似,此是周武封比干墓文。(图1)《石鼓文》惟“高”作“图片”,不堪通俗,诸体大小、繁简,俱极参商,篆扁额极奇妙。入印略加减之,才可配合。大抵制作须着刽子手段,鉴赏须着金刚眼睛。嗟乎!贱近贵远,久而论定,世人安适从哉。《诗》曰:“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图片

来源:周应愿《鉴赏》,《印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