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饮冰论“华”“夏” 第二章 华崇拜与华崇拜的进化和分化——“华”的造字本源物:一棵枝枝上冒着火花的树 一、华崇拜的本源物——火树图腾 小篆华:由“火”+“树”组成。意为一棵枝桠上冒着火花的树。 最原始“火”的来源,是因为遭电打雷击后,一些死亡干枯的树木被点燃,首先是树枝上冒着火苗,然后火越烧越旺导致整个树木燃烧,形成燃烧森林的大火,这个大火被远古华夏人命名为“华”,所以“华”是由树木和火苗组成,但“华”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树”,而是“火”,因为树木的燃烧就是“火”,所以“华”的本意是“火” ,华即火。在原始阶段人类还没有学会保存火种的时候,“火”不能离开树木而存在,所以原始的“华图腾”是“火树图腾”,原始的华崇拜是火崇拜。 现在的彝族语言中,称火为“莫都”,意思就是“雷击引起的大火”。“莫都”是现在的彝族语言,不是原始的彝族语言,但记录了火的原始意义。 “华”的本源并不是“花”。 在甲骨文中,“华”就是一棵正在等待点燃的枯树,没有叶子。所以,“华”的本源并不是“花”。那些认为甲骨文中的“华”是“一棵挂满花的树”的观点是错误的,即使甲骨文中有这样的“挂满花”树的象形出现,树的枝头上挂满也不是“花”,而是冒出的“火苗”。 甲骨文“华”——人为树立的枯树,等待被雷电点燃获得“火” 在人类认识到“火”对于人类自身的生活的重要性之后,人们就要想办法获得“火”。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远古人认识到森林大火是由于雷电击中枯树引起的,为了得到“火”,远古人故意在高山或高地上树立干枯的大树,等待雷电击中树木让树木燃烧以获得“火”。这就是为什么甲骨文中的“华”字,是一棵干枯的大树的原因。 在最原始的最远古的华语中,“火”的称谓,有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国远古华人,起源自大西南泛长江上游地区,并在滇黔高原上发展壮大成原始华人群。华人的形成,与火的认识相关。 在远古华人有了一定的认识自然的能力后,首先认识的是“火”。远古华人称“火”为“华”,亦即火树。 华的原始发音,可能是ha,后来演变成了hua,再后来就演变出了huo。 Ha是原始华人对于火的自然反应。被火灼伤,原始华人的反应是a,为了驱赶火,原始华人集聚在一起,发出了haha的声音。这些原始的面对火发出的声音,就演变成了原始华人对火的称谓。由ha的原声,演化成了以a为中心的sa、ha、ya、ga、la、ka等原始音节,这些音节,原始意义可能都与华(火或日)有关。 华表不是华的起源,而是华的结果。 在人们知道了人工取火后,人们不再需要特意树立干枯的大树来等待雷电的到来,所以这种在野外树立树木的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在主要场地树立“华表”的习俗,华表实际也是树木,树立华表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获得“火”,而是为了场面的宏大和威严! 从有“华”的称谓开始,才有华人和华族。(2014年2月27日) 二、华崇拜的进化 华的本意是火,华的造字本源物是火树,华的升华物是太阳,华的引申义是光明。现代汉语中,一切“泛光”均可称为华。 华崇拜、黄崇拜、皇崇拜、炎崇拜、昊崇拜、太阳树崇拜都是远古的崇拜。 1、华的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泛光” 华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什么?我们现在说“华”是“泛光”,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 在远古语言不发达的时候,远古人不可能马上就形成“泛光物”即为“华”的认识。要形成“泛光”的物体为“华”的总结性认识,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华”为“泛光”是长久认识和总结的结果,肯定不是远古人的原始认识,而是远古人一代一代逐步认识的结果。 2、华的本意是“火” 华——树木燃烧(图片来自网络) 在人智未开的年代,人类对遥远的太阳的认知是模糊不清的,也不具备认识太阳的智力。原始人只能凭直觉感性认知自己身边的东西。能够给原始人和远古人以刻骨铭心的触动的东西,就是“火”。“火”是“泛光”之列,当然能够给远古人以烙印。远古人认识的第一个“华”,就是“火”。 远古华人类认识了“火”,就把“火”命名为“华”。 中华之“华”,就是“火”。“火”音huo,华音hua,音的前缀是一样的,后缀不同,“火”是由“华”之音的转化而来,这也证明“华”是“火”的来源。 所以,华的本意是熊熊燃烧之火。起源阶段的华崇拜是火崇拜。起源阶段的华图腾是火树图腾。 要强调的是,对于“火”这个自然能,在远古人认识到它时,就称之为“华”,“火”的名称,是由“华”派生的,是后来的事情。 3、对“火”的来源之追究,使“华”升华为“太阳” 认识火之源,就要有智力了,所以,华为日的认识,是在人智开启之后。 火匆匆而来,忽忽而去,给远古人带来苦难,也带来惊喜。远古人就要思索,火哪里来?天上唯一不熄灭的东西,就是泛光的太阳,远古人终于认识到“华”的本质不是身边熊熊燃烧之物(火)而是天上的太阳,于是远古人指认太阳为“华”,“华”就升格为太阳。 华的升格,是太阳。在远古的某一个时期,天上的太阳也被称作华。 华者,太阳也。华崇拜的升华,是太阳崇拜。 4、在人工取火未发明前,华崇拜是火崇拜和太阳崇拜的合体 在远古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华”是火和太阳的混合。火是人身边的太阳,太阳是天神给人类保存的火种。远古人没有火的时候,就幻想去太阳那里盗火。 此时期,“华”既指“日”,也指“火”,“火”的命名还没有诞生。这个时期的华崇拜是火日崇拜。 5、在人工取火发明后,火崇拜从华崇拜中的分离出来 直到一个叫遂人的青年,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火才跟太阳分离了。但是,“华”作为一个人群的标志,固定下来,中华大地上第一个“用火”的族群,就是“华”人,其它的人也逐渐转化成了华人。 火和太阳的分离,导致了火崇拜和太阳崇拜的分离。华崇拜中的火崇拜部分,被新产生的“火”的名称代替,火崇拜成为了一个新的崇拜对象,太阳依然被称为“华”。 此时期,远古华人拥有了两个崇拜:华(日)崇拜和火崇拜。“火”的命名在此时期诞生。 在火成为人能够控制的东西后,对于有些族群,火不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些族群,火崇拜逐渐消退,火神成为众神之一,太阳成为了众神之主,太阳神是主神,华崇拜是太阳崇拜。 有些族群,火依然是重要的,有火就活,无火就祸,在这些族群,火神是主神。这些族群,从华族群中分离出来。 火崇拜与华崇拜的分离,也是华人的第一次分化。那些处于西北和草原的游牧族群,离不开火,自然要强化火崇拜,太阳崇拜反倒处于次要的位置。 炎族群,就是此时期从华族群中分离出来的。 6、华崇拜的引申——光明崇拜 光明崇拜的实质还是华(日)崇拜和火崇拜。无论是太阳还是火,带给人的是光明,所以华崇拜最终演变成了统一的光明崇拜,华为光明之神。 此时期诞生了一个新的命名——“日”,指代太阳。华崇拜为“光明”崇拜。这个时期,华族群拥有三个崇拜:火崇拜,日崇拜,华(光明)崇拜。 三、华崇拜的分化——黄、皇、昊、炎、太阳树崇拜与华崇拜的区别和联系 1、黄、皇、昊与华的区别和联系 金文皇(上是火塘之火,下是灯火) 皇的本意是“光”。以前我以为皇是太阳,其实,皇不是太阳,皇是“灯火之光”——灯光。“灯火辉煌”即是。皇是华的变体。华hua——皇huang,是尾音发生了改变。 皇之光来自灯火(火塘之火),所以皇的实质还是灯火,而不是太阳。但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皇(huang)不是源自火(huo)而是源自华(hua), 因为华是语言母体,由华而皇是语言上的直接音转,没有经过华(hua)——火(huo)——皇(huang)的变化。从语义上看,皇是塘火或灯火,其意也是为了获得光明、驱散黑暗。所以拥有皇崇拜的族群可能就是一直祖传下来的华族群,皇是华族群对“灯光”的原始称谓。 金黄的太阳(图片来自网络) 黄的本意也是“光”,是太阳泛出的黄光,我们说金黄的太阳,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黄是“华”的变体,即黄是华的分化,或黄是母体华分化而来。华hua——黄huang,是尾音发生了改变。黄是黄族群对太阳光的原始称谓。 拥有黄崇拜的族群,源自华(太阳)族群。 昊的陶刻——太阳、鸟和山,即鸟负日。(图片来自网络) 昊的本意是“鸟负日”,是太阳崇拜和鸟崇拜的融合。从语意上看,昊不仅有太阳,还有鸟,而华是单纯的太阳。从语音的角度看,华hua——昊hao,前音相同,说明两者有共同的发音习惯;尾音不同,说明尾音发生了分化。可以推测,华族群和昊族群在源头上是一个族群,在早期两者发生分离,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族群,从这个意义上讲,昊族群与华族群同源。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昊族群从华族群分离出来后,与鸟崇拜的族群发生了融合,形成了崇拜“鸟负日”之昊图腾的新族群。 “三皇”与皇相联系,应该产生于人类的定居时代,遂人、伏羲、神农是也。皇首先是指设置于屋门口的“火塘”,后指“灯”。掌管火塘、点灯息灯的人,是首领。皇,就是这些族群的首领之称谓。 同样的道理,黄为黄人族群的首领称谓,炎为火族群首领之称谓,昊为昊族群首领之称谓。 站在“光”的角度讲,远古华夏大地上有以“黄”为首领的族群、以“皇”为首领的族群、以“昊”为首领的族群,以“炎”为首领的族群。其中,炎源自火光;皇源自灯光;黄和昊,源自阳光。 皇在语义上与太阳无关,但在语音上皇(huang)与华(hua)火(huo)是同一个语言系统,且hua(华)与huo(火)、huang(皇)的音根相同。由hua(华)分化出了huo(火),也分化出了huang(皇),在语音上是一致的,并表现出了三者之间的演化关系,但在语义上华、火和皇三者的内涵是不同的,即音转和义转同时发生,表明华、火、皇的演化是同一语音系统内部发声的演化,而不是异化。由hua(华)分化出了huo(火)的原因,是因为huo的命名的需要,由hua(华)分化出了huang(皇)的原因,因为要命名不同于huo(火)的灯火(皇)的需要。 拥有hua(华)语言系统的族群,继承了华(太阳)崇拜、火崇拜,还具有皇(灯光,预示的是光明)崇拜,是华人的主体族群——华夏族群。 由华分化出黄,是在华(太阳)崇拜的时期,由于人口的迁移,一部分人口离开了主体族群,迁移到异地生活,语音发生了转化。所以黄族群来自华(太阳)族群。黄族群就是黄帝族群,古黄帝族群并不是外来族群,而是本土华族群的一个分支族群。从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黄帝族群一直生活于东北黄水流域(西拉木伦河)。 在华(光明)崇拜时期,华族群进行了又一次分化。在华夏远古语言中,hua(华)、hao(昊、皞)都具有“光明”的含义,是光明崇拜存在的证据。其它汉藏语支系中,一般“hu”“gu”“gua”等词根都有“光明”的意思,比如苗语的gua,畲语的hu,藏语的gu,都具有光明、光华的含义。这些词语,都是由“华”(光明)派生的。从语言的角度上看,这些具有光明崇拜的族群,都是从华族群中分化和分离出去的。 距今6000多年前的一个时期内,光明崇拜是普遍的崇拜,因为当时人类面临黑暗的恐惧,地上是洪水猛兽,天上是乌云蔽日,幽暗之灵统治着地球。华人离开祖居地向四处逃散,统一的华人族群分化出藏、苗、畲等多个族群。 2、尽管炎源自火,但是,炎不是华族群 炎,“火光上也”,是指在“篝火之上烤羊”的生活方式,所以炎源自火(此时火的称谓已经产生,火崇拜独立于华崇拜而存在),而不是源自华(火被称为华的时代)。在火转化成炎的时候,不是语音上的接转,而是语义上的突变,炎实质是指“在篝火上烤羊”。此时由火分化出来的炎族群,与华族群已经没有任何联系了。 从华的演化上看,炎族群最早从华族群中分离出来,而且生活于寒冷地带,靠牧羊而生活,所以火族群虽然源自华族群,但是由于分化太早,火族群成为了一个新的族群,与华族群已经没有丝毫关系了。 炎当然是炎帝族群的文化符号,炎族群后来又与华族群融合在一起了,这是后话。 3、三星堆的太阳树崇拜 由于火树和太阳的结合,在两湖地区,形成了太阳树的概念,即太阳栖息在太阳树上,桑木和若木,就是太阳树。太阳树在四川的三星堆文化遗址,有大量的表现,三星堆出土的树就是太阳树。所以三星堆是华夏文明的变体,其文化源头主要在江汉地区。 从语言上看,la(拉)的本源是ha(华),拉是太阳神。古埃及的“巴”和中国古巴人之“巴”,均是夏(sa)的变体,而夏(sa)是从华(ha)演变而来的,其逻辑关系很清楚。 黄饮冰2014年2月23日,2016年11月12日星期六修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