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河南永城挖出一座5000年前的大墓,考古界都炸锅了。有人说这是'淮夷古国'的君主墓,有人说这话说得太早。死了5000年的人,凭什么让今天的考古学家这么激动? 【背景介绍】2024年,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挖出个大墓,叫M27。这墓够大,17平方米多。里面有350多件陪葬品,玉器、陶器、象牙制品,啥都有。最让人兴奋的是石圭、玉钺这些东西。有专家说,这些东西说明墓主人是个'国君'。但问题来了,咱们凭啥就认定这是个'国君'?5000年前真有'国家'这种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 墓葬规模超大 这M27大墓,17平方米多,在大汶口文化的墓里算是头号大个。墓里有棺有椁,排场不小。但是,大墓就一定是大官?万一是个土豪呢? 2. 随葬品数量惊人 350多件陪葬品,这阵势够大。玉器、陶器、象牙制品,应有尽有。那些玉器,5000年前可是稀罕物。但是,东西多就一定是大人物?会不会是当时流行往墓里塞东西? 3. 礼器彰显身份 墓里有石圭、玉钺,这些东西后来是帝王专用。但是,咱们能用几千年后的标准套5000年前?说不定当时这些就是普通装饰品。 4. 猪下颚骨之谜 这批墓里都有猪下颚骨,说是财富象征。但为啥偏偏是猪下颚骨?5000年前的人就爱吃猪头肉?这里头有啥特别含义? 5. 多元文化交融 王庄遗址出土的东西显示,这地方文化杂糅。有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的影子。这是不是说,5000年前的'淮夷古国'其实挺开放?那统治这种地方的'国君'得是啥样? 6. '淮夷古国'是否言之过早 有专家猜,王庄遗址可能是'淮夷古国'的都城。但是,5000年前真有'国家'这种东西?咱们会不会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了? 7. 对夏商周礼制的影响 有学者说,这些高级墓里的礼器,对后来的礼制文化影响很大。但是,这影响真的是直接的、连续的?5000年时间,中间会不会有啥大变化被咱们忽略了? 【写在最后】5000年前的一个大墓,让咱们对远古社会的认识都动摇了。那时候到底有没有'国家'?权力是怎么运作的?文明是咋传下来的?这些问题,光靠几件陪葬品可能说不清楚。考古学家兴奋是正常的,但还是得冷静点。毕竟,5000年的时间差太大了,随便下结论可能会被打脸。与其急着给墓主人戴高帽,不如多花点功夫去还原那个早就没了的世界。那里头,说不定有咱们想象不到的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