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闽国吧! 闽国的创立者是王潮和王审知兄弟,王潮兄弟原本是光州固始人,世代务农为生。 当黄巢的盐帮军队肆虐中原时,江、淮间盗贼四起,一位名叫王绪的军队小头目趁机率兵造反,攻取了固始县。 当时的王潮兄弟在固始县一带以材勇而闻名,而且王潮又在固始县担任县吏之职,自然成了王绪招揽网罗的重点对象。 在唐朝末年的那段乱世之中,想要太太平平、安安稳稳地过过小康美满生活,几乎是个无法实现的愿望,外加王潮和王审知兄弟似乎也不是什么安分守已的主,所以兄弟两人便顺流潮流加入了王潮的军队。 不过,占据小小固始县城的王绪只不过是乱世之中的一股极其弱小的势力,在光州的北方,则是猛人猛将倍出的蔡州。 中原一带的头号杀戳狂人、食人恶魔、破坏专家、残忍军阀、暴虐天王秦宗权同志正好盘踞在蔡州一带割据称王,以王绪的实力要想和秦宗权较量,那是痴人说梦话。 王绪同志似乎也比较知道自己的真正斤两,所以非常知趣地选择了依附秦宗权,所以被秦宗权任命为光州刺史。 但光州刺史的座位绝不是秦宗权白给的,当黄巢逃离长安攻击蔡州一带的秦宗权时,秦宗权自然要小弟王绪率兵增援,攻击黄巢。 关键时刻,王绪同志开始思考人生:听从秦宗权,很有可能成为黄巢的炮灰;反抗秦宗权,必然成为秦宗权的猎物,呆在光州横竖都是个死,何不另辟蹊径,到其它比较清静的地方去发展? 王绪同志的猜测比较精确,当他选择对秦宗权的要求不予理睬时,秦宗权迅速做出了反应,率兵击之。 幸亏王绪早已做好了转移根据地的准备,因此全军撤离光州,开始了一段长达千里的长距离行军大转移。 至于行军转移的方向,王绪大致有个大致模糊的目标,那就是江西南部、福建一带,因为那个年代的江西南部、福建山区基本上属于蛮荒未开化之地,也就比广东岭南一带稍强些。 蛮荒未开化之地,自然意味着没什么经济富庶可言,自然也就意味着没有多少人会去争抢这种地盘,唐朝政府对于这种地方,连节度使都懒得设,当然不会有多少唐朝的政府军,正所谓“山中无老虎、小猴称霸王”,自然是王绪这种小级别军事势力理想的盘踞场所。 王绪的这支小股军队从光州一路南逃,过长江、入江西、到赣南、转临汀、攻陷漳浦,成功地占据了福建南部山区一带。 说实话,王绪之所以能够千里大挪移,攻城拔寨,并不是说他的这支军队到底有多大的战斗力,究其原因是他所遭遇的对手实在太弱、完全没有档次。 盘踞了福建山区的王绪同志,终于开始鸟枪换炮,成功地聚集了数万之众,声势浩大,成为赣南、福建一带的一股强大军事力量。 成功就在眼前,王绪同志又一次开始思考人生了,虽然王绪号称枭雄式人物,但却天性猜忌多疑。 自己的胜利果实自然不能让下属或别人摘取,王绪开始猜忌怀疑军队中的材能出众者,猜忌怀疑的结果是在军队中挑选有材能的将领,并杀之,就连王绪的妹夫刘行全也在王绪的屠杀行列之内。 王潮、王审知兄弟在这支军队中的才能数一数二,自然引起了王绪的强烈猜忌,而且王潮兄弟似乎开始显露出了不听指挥的迹象。 当王绪的军队行军至漳州一带时,由于道路险阻、军粮缺乏,王绪便下令将士抛弃所有家属行军,但王潮兄弟都是至孝之人,不忍心抛弃母亲,仍然携母同行,引起了王绪的极度不满。 王绪一度准备杀死王潮之母,遭到王潮兄弟的拼死阻拦,最终没有得逞,但双方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不可调和,现在就看谁能先下手为强了! 相比王绪而言,王潮更称得上是一朵乱世中成功绽放的红花,因为他比王绪更善于抓住机会。 王潮迅速展开游说攻势,说服王绪手下的几位前军将领,共同倒戈,对付王绪。 王绪“屠杀材能精英”的恐怖行动已经彻底激怒了所有将士,大家决定不再选择为王绪卖命。 光启元年(公元885年)七月,在王潮的率领下,几十名壮士埋伏于篁竹林中,待王绪出现时,将王绪擒获,遭囚禁绑架的王绪后惭愧自尽而死。 群龙不能无首,众人一致推举王潮为这支军队新的领导人,王潮正式开始了他的独立领军生涯。 |
|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五代十国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