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是一种肌肤感觉异常的症状。中医辨证治疗麻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气血亏虚- 症状表现:肢体麻木,同时伴有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等。 -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方剂常选用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通过这些药物来补益气血,改善麻木症状。 八珍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八珍汤的基本组成和剂量(成人)一般是:人参9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5g、当归9g、川芎6g、白芍9g、熟地12g。
功效
- 益气补血。用于治疗气血两虚证,可改善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等症状。
方解
-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白术苦温,健脾燥湿;茯苓甘淡,健脾渗湿;炙甘草益气和中。这四味药组合起来可以益气健脾,是补气的基本方,主要针对脾胃气虚。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过补脾胃来达到补气的目的。 -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四物汤):熟地滋阴补血,填精益髓;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柔肝;川芎活血行气。这四味药组合成四物汤,主要用于补血和血。它可以调节营血的运行,滋养心肝,使血液充足且运行通畅。
两方相合,既能补气又能补血,达到气血双补的功效,使气旺血生。
用法
- 传统用法是将上述药材锉成粗末,每服9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现代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药材按比例配好后,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不过,具体的用药剂量和用法还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 二,风寒入络- 症状表现:麻木伴有疼痛,遇寒加重,得热则缓,还可能有恶风寒等表现。 -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通络。可以使用小活络丹,其主要药物如川乌、草乌能温经散寒,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乳香、没药活血止痛,达到改善经络气血运行,减轻麻木的作用。 小活络丹,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小活络丹主要由川乌(炮,去皮脐)、草乌(炮,去皮脐)、地龙、天南星(炮)各180g、乳香(研)、没药(研)各66g组成。
功效
- 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邪闭阻、痰瘀阻络所致的痹病,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或冷痛,或刺痛,或疼痛夜甚、关节屈伸不利、麻木拘挛。
方解
- 川乌、草乌:这两味药大辛大热,善于祛风除湿、温经通络,能有效驱散经络中的寒邪,为君药。它们主要针对风寒湿痹中的寒邪,起到温通经络的关键作用。 - 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解痉,能去除经络中的痰湿,与川乌、草乌配合,增强化痰祛湿、通络的作用,为臣药。 - 乳香、没药:乳香擅长活血行气,没药长于散瘀止痛,二者相伍,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效,并且可以帮助川乌、草乌等药物更好地疏通经络,也是臣药。 - 地龙:性寒味咸,能清热通络、平肝息风,在大队温热药中可佐制川乌、草乌、天南星的燥热之性,还能引导诸药直达病所,为佐使药。
用法
- 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炼蜜制成大蜜丸,每丸重3g。一般用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由于方中川乌、草乌有大毒,现代临床应用必须严格遵循医嘱,谨慎使用,防止中毒。 三,痰瘀阻络- 症状表现:麻木日久,固定不移,伴有肢体沉重,或有头晕目眩、胸闷多痰等。 - 治疗原则:化痰逐瘀通络。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可用于此证型。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等)活血化瘀,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两方合用能有效疏通经络,消除麻木。 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1. 方剂组成与剂量(常规参考剂量) - 身痛逐瘀汤: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甘草6g、没药6g、羌活3g、五灵脂(炒)6g、当归9g、香附3g、牛膝9g、地龙6g。 - 二陈汤:半夏15g、陈皮15g、茯苓9g、炙甘草5g。 2. 功效 - 活血化瘀,化痰祛湿,通络止痛。主要用于治疗痰瘀阻络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身体沉重,以及胸膈痞闷等症状。 3. 方解 - 身痛逐瘀汤部分 - 秦艽、羌活:秦艽能祛风湿、通络止痛,羌活善于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二者合用可去除肢体经络的风湿之邪,使经络通畅。 - 川芎、桃仁、红花、当归、没药、五灵脂:这些药物以活血化瘀为主。川芎活血行气,桃仁、红花能活血化瘀,当归养血活血,没药、五灵脂散瘀止痛,它们共同作用,使瘀血得去,气血通畅。 - 香附:能理气解郁,使气行则血行,辅助活血化瘀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 牛膝:有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的作用,引血下行,使瘀血从下而去。 - 地龙:清热通络,可加强全方通络的作用,又能防止诸药过于温燥。 - 二陈汤部分 -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是化痰的主要药物,针对痰湿内阻的情况,能有效减少体内痰湿。 -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其理气作用有助于化痰药物发挥功效,使气顺则痰消。 -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通过渗湿利水,减少体内湿气,与半夏、陈皮配合,增强化痰祛湿的效果。 - 炙甘草:调和诸药,同时也有一定的健脾作用。 4. 用法 - 将上述药物一同水煎服,每日1剂,分2 - 3次服用。具体的剂量和服用次数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 四,肝风内动- 症状表现:肢体麻木伴有眩晕耳鸣、震颤,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 治疗原则:平肝息风。镇肝息风汤(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等)是常用方剂,通过平肝潜阳、息风通络来治疗因肝风内动引起的麻木。 镇肝息风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1. 方剂组成与剂量(成人常规剂量) - 怀牛膝30g、生赭石30g(轧细)、生龙骨15g(捣碎)、生牡蛎15g(捣碎)、生龟板15g(捣碎)、生杭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捣碎)、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4.5g。 2. 功效 - 镇肝息风,滋阴潜阳。用于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所致的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歪斜,甚或昏仆,半身不遂,脉弦长有力。 3. 方解 - 怀牛膝:重用为君药,引血下行,补益肝肾,折其亢盛之风阳。 - 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这些金石介壳类药物平肝潜阳,镇肝息风,是臣药。生赭石降逆气、平肝潜阳;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平肝潜阳;生龟板滋阴潜阳,与怀牛膝配合,既能滋补肝肾之阴,又能镇潜肝阳,使上亢之阳得以潜藏。 - 生杭芍、玄参、天冬:生杭芍养血敛阴,柔肝平肝;玄参、天冬滋阴清热,使肝肾之阴充足,以制阳亢。此三味药协助君药、臣药滋阴潜阳,为佐药。 - 川楝子、生麦芽、茵陈:川楝子疏肝理气,使肝气条达,防止诸药过于重镇而影响肝气的疏泄;生麦芽和胃疏肝;茵陈清肝热,利湿。这三味药有利于肝的疏泄,为佐使药。 - 甘草:调和诸药,和中缓急。 4. 用法 - 水煎服,每日1剂,分2 - 3次服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体质、病情等,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剂量和服用方法。 实际治疗时,中医师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加减用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