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题是叶剑英在长征中的功绩。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在关键时候是立了大功的。 周恩来在1972年提到叶剑英时也说: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密电 1935年6月,川西懋功,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下旬,两河口政治局会议,决定一、四两个方面军分路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 张国焘自恃四方面军有8万之众,对带领一方面军2万人艰苦转战的党中央不放在眼里。北进途中,张国焘连声叫嚷要“改组中央”、“审查中央路线”,阴谋攫夺中央军委的领导权。 进至毛儿盖地区时,张国焘命令四方面军停止前进,提出红军应西进青海,打通国际路线。继而又提出南下川康,在川康边界创建根据地。 1935年8月间,中央两次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判张国焘的错误主张,重申了北上抗日的方针和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任务。 中央决定一、四两个方面军混合编成左、右两路军,同时并进,在班佑会师。 北进方针确定后,叶剑英就忙于找向导,了解草地地形,制定行军计划去了。
毛泽东召集陈昌浩等人开会,研究右路军北上的具体路线。 陈昌浩说:从毛儿盖向北,就是茫茫草地,一无人,二无路,大军难以通行。 叶剑英深知陈昌浩思想不通,就说:草地是没有路,但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在草地能够走出一条路来!我们走草地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敌人万万不会料到我们会选择这一着棋。为了更有把握,如果我们预先派遣精锐部队侦察开路,可以化险为夷。我愿作开路先锋! 那就你去开路吧! 叶剑英率领先遣队,在向导带领下,踏进茫茫草地,向班佑开进。 叶剑英了解到,从班佑经俄界去甘南,比从提卜楞去甘南,可节省两天时间,还可以避免敌人骑兵的袭击。 叶剑英向中央建议,改变原定行军计划,经俄界向甘南开进。这一建议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一致赞同。 此后,右路军沿着叶剑英先遣队的足迹,向巴西、阿西、包座、俄界浩浩荡荡前进。叶剑英出色地完成了开路先锋的任务,为红军开辟了一条穿过草地之路。
这时,张国焘不仅不执行中央要左路军迅速去班佑向右路军靠拢的指示。相反,张国焘却重弹西进青海打通国际线路的老调。 遭到中央严厉批评后,张国焘又借口东进为大水所阻,要左、右两路军南下川康。 中央再次电令张国焘,迅速东进与右路军会合,“不得违误”。 双方语气都强硬了起来。 张国焘见中央北上方针不可动摇,与自己南下的决心迥异,奸心毕露,竟阴谋以武力危害中央,裹胁红一方面军全部南下。 1935年9月上旬的一天,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机要室,收到张国焘签发的一份密电。 密电主要内容如下: ×日电悉,余经长期考虑,目前北进时机不成熟,在川康边境建立根据地最为适宜,候革命来潮时再向东北方向发展,望劝毛、周、张放弃毛儿盖方案,同右路军回头南下。如执迷不悟,坚持北进,则以武力解决之。执行情况,望及时电告。 电报是发给陈昌浩的。 当时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在开会,陈昌浩正在讲话,电报于是先递到了参谋长叶剑英的手里。 叶剑英一看,大为震惊,随即悄然离开会场,策马疾驰,直奔距此十里远的毛泽东驻地。 当晚,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右路军里的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先行北上,迅速脱离险境。 同时通知叶剑英,迅速脱身到红三军团司令部会合。 叶剑英此时正与陈昌浩共处一室,传递密电一事一旦泄露,将有不好的后果。并且,叶剑英一直在考虑如何将中央直属队带走。
深夜,叶剑英率一头没有备鞍的驮骡,带领打粮的中央直属队直奔红三军团驻地。 就在叶剑英离开不久,传递密电一事泄露,四个手提驳壳枪的精壮士兵向叶剑英前进的方向追去。 叶剑英正从另一条路赶往红三军团司令部,经过大半夜的摸索行军,中央直属队全部安全抵达红三军团驻地。 第二天清晨,毛泽东带领一、三军团和中央直属队,离开巴西,脱离了险境。 哈达铺报纸
会后,红一、三军团改编为了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兼第二纵队司令员,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 十天后,陕甘支队进至甘南哈达铺。 下一步将如何行动? 叶剑英忧心如焚,特别叮嘱注意收集敌人的报纸。叶剑英从缴获的国民党报纸上,看到“国军进剿”陕北红军刘志丹部的情况。 叶剑英进一步了解到,陕北地瘠民贫,人民富有反抗性,刘志丹很早就在那里创建了根据地,规模相当可观。 叶剑英把报纸送给彭德怀看,彭德怀拿着报纸直奔毛泽东住室。 毛泽东立即召集中央几位负责人开会,研究今后的行进路线,大家与叶剑英设想的方案不谋而合,一致同意到陕北去找刘志丹。 事实证明,中央决定北上陕北非常英明。不然,以万余人的陕甘支队长驱数千里,通过宁夏、青海,穿越戈壁,前往新疆,后果不堪设想。 1935年10月,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5年11月6日,陕甘支队在甘泉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七军会师,完成了这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写下了历史上前所未闻的故事。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