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我家的祖籍地湖南醴陵

 阿奇旅拍专栏 2024-12-04 发布于广东

我家祖籍地湖南醴陵,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移民城市,亦是国共两党杰出人物的摇篮。

一一一题记

说来惭愧,自幼填写各类表格的籍贯一栏时,我皆遵父命填写“湖南醴陵”,然而对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却知之甚少。直至2016年秋日的一个周末,我踏入醴陵市博物馆,细细品味,才得以窥见这片土地的厚重与辉煌。

醴陵,这座位于湖南省东部的县级市,其名字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距今已有约三千年的历史。自汉高后四年的“醴陵侯”封号算起,至今已逾两千余载。从三国时期的吴国荆州长沙郡,到隋唐时期的长沙郡,再到宋代的荆湖南路潭州长沙郡,直至今日,醴陵始终保持着那份古老而又坚韧的气息。

醴陵市现辖2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人口约105万。这里不仅盛产陶瓷与花炮,更是世界釉下五彩瓷的发源地、中国“国瓷”与“红官窑”的所在地,被誉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国花炮之都”。

康熙《县志》序中赞誉醴陵“山川澄郁”,“澄郁”二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里山之葱郁、水之澄澈。醴陵地处江南丘陵地带,罗霄山脉环绕四周,群山起伏,树木繁茂,四季常青。

唐代道家学者司马承祯在其著作《天地宫府图》中将全国的著名山岳封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醴陵的沩山位列第十三小洞天,彰龙山则为第四十八福地,均为理想的修行之所。此外,这里河流众多,水流充沛,母亲河渌水自江西万载流入,滋养着这片沃土。

尽管醴陵面积不大,仅有2157平方公里,但其地理位置独特,被誉为“吴楚咽喉”、“湘东孔道”。自古以来,这里便是长沙郡的重要组成部分,渌水赋予其灵气,天华钟其秀美,历史长河中,醴陵以其“山川形胜之奇,毓为人文,俊义彪炳”,成为“潭州望邑”。

醴陵这座城市,连绵两千余年未曾改名,在岁月的洗礼中展现出湖南人特有的倔强与固执。自“永嘉之乱”后,随着晋室东渡,南方地区开始承载中原文化的正统,醴陵也因此与诸多历史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陶渊明在《搜神记》中描绘了醴陵的梅花泉,大唐帝国开国功臣李靖的红拂女葬于西山,房玄龄为屏山古刹题写铭文,诗圣杜甫乘舟由湘江入渌口,留下《过津口》《次空灵岸》等诗作,晚唐诗人韩偓在此避居两年,后远赴福建。

南朝梁天监六年,著名文学家江淹被封为醴陵侯。江淹一生传奇,不仅留下了许多汉魏六朝骈赋名篇,还留下了“生花妙笔”与“江郎才尽”两个典故。晚年,江淹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其子江蒍袭封醴陵侯。

宋朝,尤其是南宋时期,醴陵文风浓厚,“东南三贤”朱熹、张栻、吕祖谦先后来此讲学,带动了当地的文化氛围。从南宋到清朝,醴陵先后建立了七座书院,可见其文风之盛。醴籍学者吴猎先后师从张栻、朱熹,曾任岳麓书院堂长,朱熹的弟子黎贵臣也曾执掌岳麓书院,传播朱子理学,对湖湘学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末战乱导致醴陵人口锐减,明初开始大规模移民。这些外来移民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著名学者王守仁来醴讲学,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因此,醴陵成为了“彬彬文教地”,清朝两江总督陶澍曾赞曰:“当宋明之时,醴文风为吾郡冠。”

醴陵土地肥沃,农耕文明发达,自古为产粮区,早在宋初就开始种植双季稻,清代成为湖南发展双季稻的中心,是鱼米之乡。特别是到了清末,醴陵以盛产瓷器和鞭炮烟花闻名于世,成为湖南少有的富庶之地。

著名画家丰子恺曾躲避战乱途经醴陵,见这里山峻水曲错落有致,沃野田畴犹如画盘,物产丰饶,气候宜人,一派江南风光,以至于“碧水青山,错认杭州”。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醴陵有好山好水,但由于长期战乱,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百姓历经沧桑,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这使得醴陵的原住民急剧减少,甚至所剩无几。醴陵的原住民在元末时,由于战乱,仅留下了18姓居民,这就是醴陵历史上的老寨户18姓。

民国版《醴陵县志》记载:“丁、李、席、阂、彭、简、黄等18姓居民,结伙避居建安山,建寨以求自保”。(建安山,位于现板杉乡寨下村)。传说山上的居民,为迷惑过往的军队,编织大于常人两倍的草鞋,锤软使其变旧,丢在山下的小路旁。路过的士兵偶尔看见山上的炊烟,就去找上山的路,结果看见硕大的草鞋,以为山上有神人(还有一说是野人),就不敢上山了。

明初,时局平稳后,这18姓寨户返回祖居前,商量以后每年在留仙寨重聚一次,并把锅子砸碎,各姓每户拿一片作为每年重聚的凭证。因年代久远,周年团聚的事逐渐淡化而终止,但留仙寨18姓居民确为古老醴陵史载的原住户。

那么,醴陵现在的居民是从何而来的呢?现在的醴陵人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外地迁移过来的。醴陵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而我家则是来源于山西太原,由江西吉安安福迁徙而至的醴陵移民。

历史上,醴陵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移民迁人潮。第一次在元末明初,朝代交替与战乱频繁使得人口剧减。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仗,以历史来说,朱元璋可能是为了报复湖南百姓对陈友谅的支持,作出了“血洗湖南”的决定,但对这一段历史在史书上没有相关的记载。

另有一个传说,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他的各派系纷纷前往南京向他庆贺,他疲于应付,因而下令各路人马要按顺序依次进京。当他听说有队人马到长沙时,便下令“歇息三天”,不料被误传为“血洗三天”。长沙地区遭到大屠杀后,人烟稀少(当时醴陵地区)。后来为稳定统治,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鼓励江西省向湖南移民,史称“江西填湖广”。

移民到湖南的江西人,亲戚都还在江西,比如姑姑、姨娘、舅舅等。他们去江西看亲戚,就是看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江西人到湖南来,当然也就是老表来了。从此,湖南人就称江西人为老表。“江西老表”就是这么来的。

明末战争使得醴陵迎来了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广东、福建、江西等省的人大量涌入。现在醴陵的居民,大多为明清时期来自江西、广东、福建等地移民的后代。

从明初到清初的三百年间两次大规模的移民,使得土著居民不足百分之一。这些移民带来了各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也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

现在的醴陵人当中,祖籍最多的是来自于江西。醴陵受江西文化的影响非常深,一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因为醴陵离江西很近,二是江西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对湖湘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大。所以,醴陵对江西文化(主要是庐陵文化)的吸纳是最多的,也是最深的。

醴陵人杰地灵。在这里,每一块土地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每一处山水都有它独特的韵味。无论是古老的书院还是繁华的市井,都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气息与精神风貌。每当夜幕降临,灯火阑珊,漫步在古城街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先辈们留下的足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