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绝不是矫情
现实中,和孙梦父母类似的人不在少数,认为抑郁就是矫情/不懂事/叛逆。
为什么抑郁总是不被理解?
抑郁是隐形的,它不是“感到有点难过”,也并不总是有一个明显的病因。
然而,这样的认知却与日益增长的青少年抑郁率相悖。
2022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14.8%。
中国青少年抑郁人数,已经高达2300多万!
在很多三四线城市,家长根本没听过什么是抑郁,心理医疗资源也十分匮乏。
一则探讨三四线城市青少年抑郁的帖子下,有人说,在他生活的城市,根本找不到心理咨询诊所,更别说专业的治疗师了。
“整个小城,只见到过一个第二学历是心理学的”。
家长对抑郁缺乏正确认知,精神健康领域的医疗资源稀缺,这些都导致抑郁不被理解——
谁来救救抑郁的孩子?
当一个抑郁的孩子决定去死
有人说,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但麻木和痛苦是累积起来的。
同样,一个孩子的绝望,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我接待过一个14岁的男孩,父母把他送来时,已经确诊重度抑郁。
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回学校?他成绩很好,可不能因为这种事耽误。
满脑子想的都是:没考好怎么办。
后来就发展到无缘无故大哭、失眠、厌学,甚至烧炭自杀。
英国一项关于青少年的心理研究发现,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孩子抑郁的最大诱因。
抑郁症背后,往往站着一个“生病的家庭”。
开头提到的女孩孙梦,已经上大学了,还要被父母逼着做决定。
他们把种种“霸王式”要求强加给女儿,言辞中全是辱骂和指责。
“他们只是担心自己而已。我死了,他们就不用担心有人气坏他们的心肝脾肺了,也不会折他们的寿。”
“确诊了抑郁症反倒觉得平静了,感谢医生让我在他办公室睡了半个小时。” “提前一小时出门,还是迟到了,背过无数次的单词,还是拼错了,实在做不到你们想象的那么好,不想再让父母失望,也不想再耽误大家了。” “生活这个游戏太难了,我决定删号不玩了,如果有下一次,让我当一只蒲公英吧,朋友们,晚安!”
正如马特·海格描述得那样:
你可以在抑郁的同时快乐着,就像一个清醒的酗酒者。
有的家长认为,只要让孩子开心,他就能走出抑郁。
这是种偏见,抑郁的人,无法体验任何美好的事物,比如日落、美食、旅行。
那种“吃点好吃的”“睡一觉就好”的想法,真的会害苦孩子。
面对抑郁或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破除错误认知,正确看待抑郁症
抑郁症确实是一种疾病,但它并不羞耻。

当自己终于鼓足勇气告诉妈妈,妈妈说:
“你总是这样矫情,这都多少年了?你就不能忍着吗?”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想再次重申:
抑郁并不是小孩子的“无理取闹”和“矫情”。
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疾病,最需要的是足够的正视和理解。
其次,收起高高在上,平等地对待孩子
把孩子放在次要位置,忽视孩子的真实需求,是不少家长的通病。
“妈妈,您不喜欢,那我就去另一个世界穿二次元衣服,不碍您的眼,这样我还是个乖孩子对吗?”
兴趣爱好,本就没有对错标准。
尊重孩子的真实需求,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这是尊重孩子的起码底线。
最后,理解和共情,是对抗抑郁的良药
抑郁的孩子,最需要来自亲密之人的共情。
父母一句“我理解”,就能为他们带去莫大的精神鼓舞和支持。
爱孩子,就从此刻给予他关爱,尤其是情绪和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