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痛!抑郁女孩跳楼被救,却被父母一巴掌打死:你这么矫情,不配活着!

 麦侬1 2024-12-04

“我好容易让她下来,你让她跳下去仅仅一秒。”

消防员发的一条朋友圈,让无数人泪目。

抑郁症女孩孙梦,因父母逼迫分手,爬到楼顶想跳楼,眼睛里写满绝望。

直到消防员买来奶茶和烧烤,说帮她追回男朋友,她才慢慢从天台爬下来。

然而,刚刚燃起的求生欲,竟被妈妈的一巴掌狠狠打碎!

爸爸对她劈头盖脸一顿骂:
“你疯了!怎么养出你这么个玩意!”
“她瞎说自己有抑郁症你也信啊”
“把你那些破烂玩意全都给你扔了!”
图片
孙梦苦笑了一下,像行尸走肉一般被父母拎回家。

当天晚上,她再次跳楼,一秒身亡。

接到电话,消防员瞬间崩溃,屏幕这边的我也忍不住痛哭!

消防员明明救下她了,却被亲生父母一巴掌打死......

更让人窒息的是,这个热播剧片段,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图片

抑郁症,绝不是矫情

现实中,和孙梦父母类似的人不在少数,认为抑郁就是矫情/不懂事/叛逆

为什么抑郁总是不被理解?

英国作家马特·海格,24岁时患上抑郁症,后来回望那段经历,他写道:
抑郁是隐形的,它不是“感到有点难过”,也并不总是有一个明显的病因。
在父母那代人认知里,只有躯体的病痛,没有心理上的疾病。

然而,这样的认知却与日益增长的青少年抑郁率相悖。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
2022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14.8%。
也就是说,每六个家庭,就要有一个面对孩子抑郁的考验。

中国青少年抑郁人数,已经高达2300多万!

在很多三四线城市,家长根本没听过什么是抑郁,心理医疗资源也十分匮乏。

一则探讨三四线城市青少年抑郁的帖子下,有人说,在他生活的城市,根本找不到心理咨询诊所,更别说专业的治疗师了。

“整个小城,只见到过一个第二学历是心理学的”。

家长对抑郁缺乏正确认知,精神健康领域的医疗资源稀缺,这些都导致抑郁不被理解——

谁来救救抑郁的孩子?

图片

图片

当一个抑郁的孩子决定去死

有人说,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但麻木和痛苦是累积起来的。

同样,一个孩子的绝望,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我接待过一个14岁的男孩,父母把他送来时,已经确诊重度抑郁。

可即便如此,他的妈妈还在试探性问我:
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回学校?他成绩很好,可不能因为这种事耽误。
濒临自杀的孩子,和一心关心分数的家长,仿佛活在两个世界。
没人知道男孩有多恐惧,每逢考试,他就紧张得心跳加速、头晕。

满脑子想的都是:没考好怎么办。

后来就发展到无缘无故大哭、失眠、厌学,甚至烧炭自杀

英国一项关于青少年的心理研究发现,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孩子抑郁的最大诱因。

抑郁症背后,往往站着一个“生病的家庭”。

开头提到的女孩孙梦,已经上大学了,还要被父母逼着做决定。

他们把种种“霸王式”要求强加给女儿,言辞中全是辱骂和指责。

图片

孙梦绝望地说:
“他们只是担心自己而已。我死了,他们就不用担心有人气坏他们的心肝脾肺了,也不会折他们的寿。”
除了家长的不理解,失去生命的活力,也是抑郁患者面临的最大痛苦。
在孙梦的微博中,有这样几段话:
“确诊了抑郁症反倒觉得平静了,感谢医生让我在他办公室睡了半个小时。”
“提前一小时出门,还是迟到了,背过无数次的单词,还是拼错了,实在做不到你们想象的那么好,不想再让父母失望,也不想再耽误大家了。”
“生活这个游戏太难了,我决定删号不玩了,如果有下一次,让我当一只蒲公英吧,朋友们,晚安!”
其实,抑郁的对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正如马特·海格描述得那样:

你可以在抑郁的同时快乐着,就像一个清醒的酗酒者。

有的家长认为,只要让孩子开心,他就能走出抑郁。

这是种偏见,抑郁的人,无法体验任何美好的事物,比如日落、美食、旅行。

那种“吃点好吃的”“睡一觉就好”的想法,真的会害苦孩子。

图片

图片

面对抑郁,家长该醒醒了

面对抑郁或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破除错误认知,正确看待抑郁症

抑郁症确实是一种疾病,但它并不羞耻。

微博上有个话题,几万名抑郁症患者鼓足勇气,把这件事告诉妈妈。
图片
有个女孩说,因为抑郁症挣扎了7年,一直想自杀。

当自己终于鼓足勇气告诉妈妈,妈妈说:

“你总是这样矫情,这都多少年了?你就不能忍着吗?”

至亲之人的漠视、不理解,是对抑郁孩子最大的伤害。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想再次重申:

抑郁并不是小孩子的“无理取闹”和“矫情”。

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疾病,最需要的是足够的正视和理解。

其次,收起高高在上,平等地对待孩子

把孩子放在次要位置,忽视孩子的真实需求,是不少家长的通病。

看过一个孩子在跳楼自杀前写的遗书:
“妈妈,您不喜欢,那我就去另一个世界穿二次元衣服,不碍您的眼,这样我还是个乖孩子对吗?”
在妈妈眼里,孩子喜欢的东西下流、恶心,对孩子进行各种辱骂,逼得孩子抑郁自杀。

兴趣爱好,本就没有对错标准。

尊重孩子的真实需求,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这是尊重孩子的起码底线。

最后,理解和共情,是对抗抑郁的良药

抑郁的孩子,最需要来自亲密之人的共情。

父母一句“我理解”,就能为他们带去莫大的精神鼓舞和支持。

爱孩子,就从此刻给予他关爱,尤其是情绪和心理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