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革命烈士伟业,忆武大先贤深情 今年恰逢闻一多先生125周年诞辰 近日 “闻一多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武大文学院教授、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陈建军 作开幕式致辞 携诗意为珞珈定名,赋山以灵韵 怀远见为文院筹谋,聚贤而兴学 引才学为课程革新,拓视以开智 “珞珈宝藏”第二期为你讲述 闻一多与珞珈山的故事~ ▲珞珈山上的“闻一多纪念馆” 闻一多自幼好读诗书,志在文学 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留学之时 便创作了《红烛》《太阳吟》等不朽诗篇 积极参与文学评论 为推动国剧振兴四处奔走 时任武大校长刘树杞亲自邀请、动员他服务乡梓 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刚刚改建,百废待兴 闻一多先后任文学院筹备主任、首任院长 并参与学校图书管理、群育、校刊出版 入学审查等多项工作 作为学校校务会议的成员 深度参与包括《国立武汉大学学则》 《国立武汉大学训育委员会规则》等在内的 学校规章制度的起草制定 亲自拟定了《教员请假规则》等制度 以满腔热忱推动新生的武大步入正轨 ▲闻一多参加学校第一次校务会议的记录 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曾言 “一家大学能否至臻于第一流 端赖其文学院是否第一流 有了第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诸系 其校风自然活泼……” 身为院长,闻一多以长远而敏锐的目光 重新调整课程设置以体现时代发展之需 在文学院开设并亲自讲授“现代英美诗” “西洋美术史”“英诗初步”等课程 培养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 推荐、引进了一大批学术名流与青年才俊 鼓励青年教师发挥专长 师资汇聚,百家争鸣 为文学院奠定一流根基 ▲担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 武昌城外东湖之滨落驾山一带 被划定为武大新校址 关于这座山的名字有多种说法 落驾山、落袈山、罗家山、逻迦山……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讨论新校址时 闻一多建议改名为谐音的“珞珈山” 该提议得到采纳并一直沿用至今 珞,表示石头坚硬;珈,指古代妇女头饰 珞珈与原名巧妙谐音,更添灵韵而意境深远 又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 1939年作成的国立武汉大学校歌歌词中便有 “试选珞珈胜处,安置百亩宫室,英隽与翱翔” 如今,“珞珈”二字 已然成为武大的代名词与精神象征 无数从珞珈山走向世界各地的学子 因同为“珞珈人”而自豪 ▲1928年的国立武汉大学校门(东厂口校舍) 1930年3月27日,学校第69次校务会议作出决议 全校教职员、学生自由提出校徽、校歌式样 由文学院院长闻一多汇齐并审核所有校徽设计图样 5月1日,第74次校务会议 对校旗、校徽、校歌的制定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推举闻一多、陈源、袁昌英和时昭瀛等人会商 拟制数种图案并继续收集设计方案 由闻一多审定后报校务会议决定 后此项工作被搁浅 1931年,第116次校务会议决议 校徽上用“武大”二字 具体由刘赜、王星拱、凌叔华、燕树棠 时昭瀛、陈源、朱东润、萧君绛等人制定完成 并最终确定以篆体“武大”红底白字为校徽 当时还有另一种篆刻的 “国立武汉大学”六字校徽也流传至今 学校曾经使用的两枚校徽 都凝聚着闻一多的心血和汗水 ▲国立武汉大学曾经使用的两枚校徽 历经诗人生涯、留学洗礼与文学梦想的追逐 闻一多的人生轨迹愈发明朗 他精心授课,潜心备课 终圆文学教授之梦 贯通古今,启迪心智 授课之时,他从不拘泥于书本,如演员入戏 将作品人物栩栩如生呈现于学生眼前 于珞珈文苑,闻一多深耕中国古典文学 上溯至楚辞、《诗经》 由《庄子》及《周易》 他首推杜甫为研究对象 于《文哲季刊》连载《杜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首次公开发表古典文学研究成果 广涉上古文学、金石考古 诸子百家、乐府、唐代文学…… 他怀揣着撰写“诗的史”或“史的诗”的理想 欲借文学之窗,映照中国古代璀璨的思想文化 从诗人成长为学者 闻一多完成了事业上的转型与思想上的沉淀 ▲东厂舍校舍教室 为铭记这位建校元老的卓越贡献 1986年,武汉大学于老图书馆东侧 文学院旧址(今数学与统计学院) 树立起闻一多半身铜像 由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亲笔题名 象征其精神永驻珞珈山人心间 他屹立一隅,目光炯炯,凝视远方 雕像传神地捕捉了他心系家国、忧思未来的赤子情怀 闻一多不仅赋予武大诗意山名 更在此开始了从诗人至学者的华丽蜕变 此既为武大之光 亦是闻先生身为武大一员的无上荣耀 我们应写一多颂,世代当吟七子歌 斯人已远,红烛不灭 闻先生的光芒至今仍照耀在珞珈山头 秉一支烛,明明烛光点亮整个长夜 擎一炬火,熊熊烈焰照彻整个深渊 我们循着光一边回望一边前行 追问遥遥征途的答案 --RECOMM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