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之璠《松荫迎鸿图笔筒》(清早期1644-1744)器形微微缩腰,底足饱满沉稳,口沿轻灵,天地以内收来处理。整体统一,美若天成。在众多传世笔筒中堪称典范。所用雕刻技法,是标准的“薄地阳文”,这一特殊的处理形式,是吴之璠最为擅长的刻法。其纹饰隆起,高度比一般的浅浮雕更浅,有近迫底子之感,况且底是平的,故名“薄地阳文”。其压缩比率,比一般浮雕大,通过微妙的起伏产生层感,从而分出远近;同时,应用竹丝的顺丝与断丝的肌理,来体现细微的层次变化。相对于一般浮雕,以删繁就简的手法创造空间感,呈现气清而静朗雅致的氛围。与其他雕刻相比较,这一技法突出一个“薄”字,更能展示用刀的技法变化。且将画理、画法与雕刻语言完美地结合,使画面最大程度地接近于竹子材质本身的气息。图面上,松树主干挺拔,取势向上,枝干回转左展右收,口沿处借薄云遮挡,势外延而气内收。苍松、淡云,口沿的过渡极其巧妙,避免了松干冲破口沿、器物漏气的弊病。如此处理,既融通画理、画法,又符合竹器的雕刻原理。主干在打磨以后,采用阴刻方法,面线结合,刻画松鳞(因为在表层不足毫米厚的竹筠上,用浮雕的形式刻松鳞,会显得琐碎与单薄),见刀见笔,刀痕处留下的竹纤维的毛毛肌理,使松鳞呈现苍劲的质感,从而强化松干的视觉厚度。枝干硬朗,圆刀富有节奏地刻画枝条的下部,在有限的厚度中,利用光影效果,产生质感。松针,则用三角槽刀刻画,利落潇洒。然后,用刮刀平伏铲地所遗留的刀痕,使铲去的底在同一纤维层面上,平而匀称,丝丝纤维,有静心静气之感觉。人物是全图的重点,看似寥寥数刀,其实是千万刀的累积,以刮刀理顺,内部的刻画超过边缘地带的深度,通过线、面结构的有机结合,使人物体态饱满鲜活。脸部眼角处用圆针点煞,提神聚气。整个器物的气场,都围绕着人物。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吴之璠对于材质的尊重、题材的把握、内容的处理、形式的应用,都达到了极致,也可以说是一种至善至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