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豹尾” 开篇与结尾法 作者:莫眲Mone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白居易)一篇佳作,开篇与结尾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对文章的整体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凤头豹尾”的写作理念,强调开头应如凤凰之头,小巧而精美,具有先声夺人之魅;结尾则似豹尾,简洁有力,能够收束全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上)开篇之“凤头” 好的开头,能够在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引领他们踏入作者精心营造的文学世界。常见的“凤头”写法有多种。 或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开篇即言:“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此句简洁明了,毫无拖沓之感,直接点明了文章的核心人物——父亲,以及贯穿全文的关键意象——背影,能在第一时间便明晰文章的情感聚焦点,犹如在迷雾中看到一座明亮的明灯,为后续的阅读指明方向。 或描绘场景,营造氛围。如朱自清在《春》中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短短几句话,就巧妙地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把人们对春天的殷切盼望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也为全文描绘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奠定欢快的基调。这样的开头,恰似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好奇心和阅读兴趣油然而生。如鲁迅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作者通过对深冬故乡景象的细致描绘,那阴晦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萧索的荒村,如同一幅色调灰暗的水墨画,将故乡的衰败与荒凉展露无遗,能深刻感受到文中弥漫的压抑与惆怅之情,为下文对故乡人物命运的叙述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埋下伏笔。 亦或设置悬念,引发好奇。像莫泊桑的《项链》:“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文章开头简单介绍女主人公的出身与婚姻状况,却又似有未尽之言,让读者不禁好奇这位女子将会有怎样的命运走向,这种悬念的设置如同一把无形的钩子,紧紧钩住阅读欲望,使其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打造“凤头”,皆需遵循简洁精美的原则,避免冗长拖沓。如老子所言:“少则得,多则惑。”力求以最凝练的文字,传递出最丰富的信息,为文章奠定良好的开端。并且能精准地提炼出与主题紧密相关的元素,以最凝练的文字勾勒出文章的轮廓,在开篇便能对文章的走向有所预感,如同在迷宫入口处看到指向中心的箭头。 (下)结尾之“豹尾” 结尾是文章的终章之笔,是留给读者的最后一抹余韵。有力的结尾,能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情感得以深化,读者在合卷之后,仍久久沉浸于文章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一种常见的“豹尾”形式为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结尾:“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在前文对白杨树的外形、品质等进行多方面的描写与赞美,结尾处通过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对坚韧不拔、团结向上的歌颂与赞美之情,使文章的主题从对白杨树的礼赞升华到对民族精神的敬仰与弘扬,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极大拓展和深化,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 另一种结尾方式是含蓄蕴藉,留白回味。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此句看似只是平淡地叙述了庭院中枇杷树的生长状况,却于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中,蕴含了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与无尽的眷恋。时光流转,枇杷树已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而曾经一同植树的爱人却已离去,物是人非的感慨尽在这寥寥数语之中,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这份思念之情如袅袅余音,萦绕在读者心头,久久不散。 还有一种结尾方式是含蓄留白,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如沈从文在《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样的结尾没有明确地交代故事的最终结局,却让读者的心始终牵挂着翠翠的命运,在那片湘西的山水之间久久徘徊,沉浸在对人性、爱情和命运的深沉思索之中。 还可采用抒情议论,余音绕梁之法。如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七》结尾:“我心潮澎湃,又想起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亲爱的小朋友,我在这漫漫长夜中,望见了黎明的曙光,愿你们也都能在人生的海洋里,扬起希望的风帆,驶向那光明的彼岸。”作者在结尾处通过引用古诗,抒发了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并对小朋友们寄予殷切的期望,情真意切,富有感染力,使读者在感受到作者情感温度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启示与力量,仿佛在聆听一曲悠扬的乐章,曲终而意未尽。 “凤头豹尾”的结尾,应避免仓促收尾或画蛇添足,要做到简洁而不失深度,有力而富有韵味,要做到有力、深刻,避免虎头蛇尾,使文章留下持久而耀眼的光芒。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一个好的结尾,应该是对文章整体的一种升华和完善,读者在读完之后,能够感受到一种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启迪,仿佛在品尝完一杯美酒之后,仍有余香在舌尖萦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