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虚水泛案

 博采杏方 2024-12-06

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心悸案》
   
刘渡舟医案:陆某某,男,42岁。形体肥胖,思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抢治两月有余,未见功效。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偶见结象。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
   
处方: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l0克。
   
此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但脉仍带结,犹显露出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乃于上方加附子9克,肉桂6克,以复心肾四气。服3剂手足转温,而不恶寒,然心悸气短犹来全愈,再与上方中加党参、五味子各l0克,以补心肺脉络之气。连服6剂,诸症皆瘥。
   
按语:本案冠心病由水气上冲所致,刘老名之为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短气等心病证候,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效果堪优。


《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心悸案》

    李祥舒医案:黄某某,男,43岁,19811130日初诊。三个月前劳动汗出受风,即感身病心悸,经服感冒清热冲剂,身痛缓解,但心悸日益加重,气短乏力,多汗,以致不能劳动。经某医院内科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全,按冠心病常规服药半月,效果不显。又进益气养血补心健脾中药20余剂,仍不效,转来试治,观面色就白.精神不振,察询病情,发作之前,自觉有一股凉气从少腹上冲至胸,随之心悸不休,坐卧不安,须手按心胸部始舒,喜暖恶寒,口不渴,脉沉细小数而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而润滑。诊为心阳不足水气上乘证。拟温通心阳,化气行水法      处方:茯苓24克,桂枝12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一剂。服药2剂,其证大减,继服2剂,痊愈。
   
按语:汗为心液,汗出过多,损伤心阳,心阳虚损,不能下温肾水,肾水寒而不化,上逆心胸。用本方宁心化饮,培土以制水,水饮一化,诸症得安。

 

《阳虚水泛----水凌上焦惊悸案》

    吉益南涯医案:某妇人,郁冒上逆,平常善惊,闻足音翟然即惊悸休惕,故不欲见人,常独处深闺。其家富有,家有咸敷既以步,使其不闻席音,摄养修治,无微不至,但不见寸效。在床已数年矣,于是请诊于先生,与以苓桂术甘汤,积年之病,以之渐愈。
   
按语:水饮内停,水饮上冲,心神被扰,而致惊悸不安,故伴有郁冒、上逆之证,当用苓桂术甘汤


《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失眠案》

   胡希恕医案:张某,女,65岁,19651213日初诊。多年失眠,久治不效。近头晕心悸,脐左跳动,有时感气往上冲,冲则心烦,汗出,口干不思饮,苔白,脉缓。此属寒饮上扰心神,治以温化降逆,佐以安神,予苓桂枣甘扬加味:
   
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酸枣仁15克,远志6克。
   
3剂睡眠稍安,头晕心烦、气上冲感亦减,前方加生龙牡各15克,续服6剂,诸症若失。
   
按语:凡病而见脐下动悸,水气上冲者,皆宜本方加减。

《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咳喘案》

   孔庆武医案:姬某某,男,15岁。咳嗽、气喘反复发作5年有余,每逢感冒加重,但近一年来,整天咳嗽不止,已停课休养月余。曾用中西两法治疗,不但未见减轻,且逐渐出现胸痛、心悸、怔仲、咳喘不能平卧等症,于19801120日来诊。刻咖吐大量涎沫,恶心呕吐,胸痛背胀,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舌质稍红,苔白滑,脉弦滑。此饮邪留积胃肠,而有化热之象。饮停膀胱,气化不利,水饮上凌心肺而致。孔老用苓桂术甘汤加味,14剂转危为安。仍以温阳利水之法,以善其后。历时半载随访,疗效巩固,末见复发。
  
按语: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饮邪停留中焦,上逆犯肺,每致咳喘。本案咳喘伴吐涎沫,渴不欲饮,呕恶,舌苔白滑,为饮停脾胃之眼目,故投苓桂术甘剂为治之得法,是获良效。


《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咳而遗尿案》


   
邹维德医案;姜某某,女,35岁。患者于19626月产第4胎,产后匝月,感受寒邪,引起咳嗽,月余而见咳嗽时小便滴出,夜间咳甚,小便淋漓尤多。中西医治疗皆不效。听诊两肺底部有稀疏湿性罗音。就诊时病已逾16个月,咯痰不多而色白,纳食正常,舌苔薄白,脉象弦细。    处方:茯苓15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甘草3克服药3剂证大减,服6剂咳止,尿遗亦愈。
   
按语:脾阳不振,寒饮中生,上泛于肺,肺失宣降,通调水道不利,则咳而遗尿。治用苓桂术甘温脾化饮,是培土生金而制水饮也。

 

《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奔豚案》

    ××,女,50岁。患奔豚病,自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走窜,行至小腹则胀,上抵心胸则气短心悸,头冒冷汗。少顷气往下行,则诸证随之而消。每次发作时精神特别紧张恐怖,如临死亡,每月发作二三次。平时少腹及腰部有酸疼感,带下多:面色青黄不泽。舌体胖舌质淡嫩,苔白润,脉弦数但按之无力。辨为心阳虚弱坐镇无权,以致下焦浊阴乘虚上犯。治疗当温补心阳,而消阴降冲。
   
桂枝15  白芍9  生姜9  大枣12 炙甘草6 黑锡丹6(用药汤送服)
   
一剂药服尽,冲气已止。共进五剂而愈。  
   
【解说】奔豚病发作的一般情况是气从少晖上冲胸咽,发作时恐怖欲死,气复还则止。这在临球上亦比较常见。但发作程度如本案这样严重的并不多见.导致奔豚产生的机理大多是由于心阳不足,不能坐镇于上,因而下焦阴寒邪气得以上冲。奔豚病的发作特点是,凡奔豚气所经过的部位,必然使正常的气机运行闭塞,而出现憋闷胀满心悸,汗出等证。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病的一个有效方剂,《伤寒论》指出: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更加桂在于取桂枝强心通阳,开结气,降冲气,用来治疗奔豚病最为合拍。有的医家认为,加桂应是加肉桂。如果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加桂枝和加肉桂。效果基本相同。


《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奔豚案》

     ××,女:52.岁。患头晕,心悸,胸中满闷。每到夜晚则气上冲胸,诸证随上冲之势而加剧。伴有面部虚浮,目下色青,下肢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口虽渴但不欲饮水,强饮则胃中痞闷:问其人便反而秘结不通,五六日一次,坚如羊屎。舌质淡胖,脉滑,脉沉滑无力。此证为心脾阳气两虚。脾阳不运,则水气内停,心阳不振,则水气上乖。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所以头晕,心悸,胸闷;水气不化津液不能布行,则小便不利而大便反秘;水气外溢皮肤则为浮肿。治疗当用温通心阳,气化津液降冲伐水为主。
   
茯苓30  桂枝10  白术I0 炙甘草6
   
服药两剂后,气上冲胸及头晕、心悸等证得以控制。上方加肉桂3克,泽泻IO克,助阳消阴,利水行津,又服两剂,口渴止,小便利而大使下。最后采用脾肾双温之法,又合用真武汤使阳回阴消,精神振奋。

       
《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奔豚案》

    ××,男,42岁。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经二个多月治疗,病情没有缓解。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每当心痛发作之时,自觉气上冲咽喉,便觉气息窒塞,周身出冷汗,恐怖欲死。舌淡苔白.脉弦而结,此奔豚发作,属于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闭塞胸阳。治当通阳下气,利水宁心。    
   
茯苓18  桂枝10 白术6 炙甘草6 龙骨l2 牡蛎I2 三剂
   
药后冲气平息,心神得安,但脉仍有结象,并伴有明显的畏寒肢冷。此下焦肾阳未复,水寒之势尚未平伏。上方加附子l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又服三剂,下肢转温。但心悸,胸痛偶发,转用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又服六剂后,诸症皆平。
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


《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奔豚案》

岳美中医案:老友娄某某的爱人,年七十,患呕吐,腹痛一年余,于1973416日远道来京就诊。询其病状,云腹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于小腹见结成瘕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从小腹上冲至心下,苦闷欲死。既而冲气渐降,痛渐减,块亦渐小,终至痛止块消如常人。此中医之奔豚气。患者因其女暴亡,悲哀过甚,情志经久不舒而得此证,予仲景桂枝加桂汤:
   
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温服,每日1剂。
   
共服上方14剂,奔豚气大为减轻,腹中作响,仍有一次呕吐。依原方加半夏9克,茯苓9克,以和胃蠲饮,嘱服10剂。药后,时有心下微作冲痛,头亦痛,大便涩,左关脉弦,与理中场加肉佳、吴萸,数剂而愈。
   
按语:《金匮要略》云:奔脉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本案其女暴亡,悲哀忧思过甚。致发心脾阳虚,火不下达,下寒上逆。因下焦寒气有或聚或散之时,所以少腹痛块有或隐或现之候,心阳虚损,下寒上逆,则气从少腹上冲心。与桂枝加桂汤温阳降逆,正中病机,果有神效。

 

《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奔豚案》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54岁。主诉脐下跳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每日发作四、五次,上午轻而下午重。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苔白而水滑。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枣甘汤证。疏方:
  
茯苓30克,桂枝10克,上肉桂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用甘澜水煮药。仅服3剂,则小便畅通而病愈。
  
按语:此证气从少腹上冲于胸,名曰奔豚,乃固心阳上虚.坐镇无权,使下焦之邪得以上犯。仲景治此有两方,若气冲而小便利者,用桂枝加桂汤;气冲而小便不利者,则用苓桂甘枣汤。今脐下悸而又小便困难,与苓桂甘枣汤之证机合,用之果获捷效。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眩晕案》

    姜春华医案:魏某,女,55岁,19731022日初诊。患耳源性眩晕病已7年,发作时视物转动,如坐凌空,素息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白沫,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滑大。证属痰饮上泛,宜温化痰饮,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5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6克,五味子9克。
   
连服14剂而愈,随访两年未发。
   
按语;姜春华教授擅于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证之属于痰饮上泛者。如属耳源性眩晕,姜老常加五味子,并重用至9克。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眩晕案》

    钟育衡医案:成某某,女,50岁,197575日诊治。头晕目眩,心下满闷,泛恶,气短,善太息,背部寒冷,夏日酷暑亦不能离毛背心,病已七年之久,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曾用许多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果。诊见;精神尚好,体质肥胖,面色晦暗,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灰白而腻,脘腹平软,按之无痛,两下肢按之微陷不起,脉沉缓无力。诊为留饮,治以温阳化饮,健牌和胃,
   
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50克,甘草10克,水煎,分两次温服。
   
服用3剂,病情明显好转,全身轻快.头目清爽,背冷大减。继服上方3剂,尿量增多,下肢浮肿消失,余症基本痊愈。因虑其病年深日久,劝其坚持每月服2剂,连服半年,以巩固疗效,追踪观察,疾病末再发作。
   
按语:钟育衡教授认为,伤寒、金匮所载治痰饮病处方二十余首,但从本治疗者,只有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九两首。苓桂术甘汤是治疗脾胃阳虚所致饮证的主要方剂,临床以为辨证要点。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眩晕案》

    王维澎医案;陈某某,男,38岁。昔日两眼视力均为12,半年来,视力骤减,左目06,右目01。某医院眼科诊为视神经乳头水肿,于198535日来诊。患者形体肥胖,行步不稳,头晕且重,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弦。脉证相参,乃脾失健运,饮邪上犯之证。治宜健脾利湿,升清降浊,予方苓桂术甘汤。处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45克,炙甘草6克。
   
药进5剂,眩晕减轻,行步亦较前有力。于上方加减出入,服药2月余,谙症若失,视力亦恢复至o9
    
按语:本案眼疾伴头晕倦怠,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来沉弦,乃脾阳不足,痰饮内停,水湿泛滥所致,故投苓桂术甘汤以温脾阳,化痰饮而愈。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背寒案》

    孙会文医案:孙某某,男,55岁。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入。某医投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乏效,延余诊治。脉弦滑,苔白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患者服药15剂,背冷得良,随访一年安好。 
   
按语:心之腑在背,饮留心而不去,阻碍阳气布散,致使背部寒冷。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匮》一语点明此案之病因。而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始行。五苓散有温阳化饮之力,使心下留饮去而背冷除。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唾涎案》

    范勇医案:刘某,女,19岁,1989213口初诊。15岁时曾患肺结核,经抗痨治疗后痊愈。但此后惭见口吐涎沫,纳谷不馨,历时4载,逐渐加重,乃来就诊。患者曾间断服用阿托品等,但药后口干异常,停药又复唾如故,且觉背部寒冷,小便短少。舌谈、苔白润,脉沉缓。初辨为中焦虚寒,治拟理中汤加味,服药10剂未效。透思其故,此患者非脾胃虚寒,乃水湿困脾,当从饮论治,改用等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18克,桂枝、白术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
   
服用一剂,尿较多,口纳转佳。3剂后吐唾止,背冷若失。减茯苓为9克,加入党参10克,再服。随访3年,未见复发。(新中医1993)
  
按语,肺癌之后,肺气耗散,子病及母,脾阳难运,律液输布失常,积而为饮.致濒频吐唾,用苓桂术甘汤加味,给饮邪以出路,饮去唾止。然久病必虚,饮去证缓之后,当减少茯苓之渗利,加入党参以补虚。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口渴案》

   陈培建医案:徐某,男,53岁,l983421日初诊。自诉近两月来口咽干燥,需频频饮水,迟则燥渴难,饮至腹胀仍觉口渴,昼夜饮水约七八暖瓶,小便清长,舌微红,苔白腻,脉濡数。查:空腹血糖108mg%,尿糖阴性。曾服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中药50余剂不效。笔者认为该证当属湿热为患,应燥、化同施,方选平胃散和三仁汤化裁。服3剂后来诊.口渴干燥益甚,要求更法治之,拟苓桂术甘汤主之:
  
茯苓30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3克。嘱先服1剂,观察病情。翌日来诉,口渴似有减轻,继服4剂证除。
  
按语:本案初治辨证有误,后经细询病情,知渴饮不止反而腹胀,是水湿不化;口渴咽干而舌苔不黄,亦非有热。当属中焦阳微,不能化气行水,津不上承于口所致。然因无小便不利,故不用五苓散渗利膀胱,而以苓桂术甘汤辅助中阳,温化水湿,土健湿化,津液四布测燥渴渐除。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呕吐案》

    岳美中医案:卢老太太,196756月间来诊。身体矮瘦,患心下水饮已数年。平日心下觉寒,稍胀满,西医确诊为幽门狭窄。积56日则头晕呕吐清水,吐尽方休。如此反复数年,愈演愈重,近又犯病而住院,服中西止呕药无效。余虑其胃寒积饮而吐,且心下有时逆满,颇与苓桂木甘汤证相近,此证非温阳涤饮莫治,因久病寒甚,稍加干姜。
   
拟方如下:茯苓30克,桂枝10克,焦白术24克,甘草10克,干姜5克,嘱服3剂,以观后效。
   
时隔10余日,其夫告余:仅服2剂呕吐立止,近2日仅有泛酸感。拟前方量减半并加吴萸,水炒黄连少许,牡蛎12克,常服。
   
按语:胃寒积饮,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呕吐清水不止,与苓桂术甘汤证病机相符,用之果获良验。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胃痛案》

    毕明义医案;徐某某,男,27岁,1989829日初诊。上腹部疼痛18年,加重2年。患者自9岁之时因含水饺过多而当即感到院腹胀满,同时腹泻,经治腹泻已止。从此之后,腹部经常胀满,吐酸水,饮食明显减少,反复吐血、便血,曾因上消化道出血而手术治疗,术后胃皖疼痛仍反复发作,多次住院。遍服甲氰咪呱、204胃特灵、保和九、参苓白术丸等药物,效果不显,进来诊。刻诊:不但空腹时疼痛,而且每因饮食入胃之后,即刻疼痛,有时即便饮入西瓜汁亦感疼痛,更为甚者,每固饮水、或饮茶后即感心口隐隐而痛。若仰卧时,上腹部自感胀满,如有物堵其间,大便排解无力。面包萎黄,精神萎靡不振。舌质稍淡,舌体大,苔薄白、微黄而滑,边有齿印。右脉浮弦,关虚大,左脉沉弦。诊为胃皖痛,属脾胃气虚型。给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炙甘草15克,白芍50克,白术50克,茯苓50克,大枣30克,生姜50克。
    3
剂后疼痛减其大半,饮食较前增多,胀满已明显减轻,宗上方仍服3剂,疼痛己止,胀满已除。为巩固疗效,仍服上方10剂,而疼痛一直不发。
   
按语:本案胃脘痛属虚证,以久病体虚,空腹疼痛,痛而喜按,脉虚气怯为辨。以本方治疗,似不符临床之常规。其实,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其主症即是心下满,微痛,而关键是其微痛一症。微痛,即微微而痛,乃隐痛之变词,隐痛为虚性疼痛,多为脾胃气虚所致。至于心下满症,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无形之满,多病在气,常为肝气横逆犯胃;有形之满,多病在积,常为水积和食积。然不论何型之,都必须依据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金匠要略》)者,方可应用此方。

    本方主治及配伍,正为心下满,微痛而设。方中茯苓、白术,一治水积,一治食积,二药相伍,健脾利湿,以去心下满;炙甘草、白芍相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生姜行气散水;大枣补脾和营。本方以补为主,兼以攻实,对虚中挟实之微痛心下满,较为适宜,临床不妨一试。

《阳虚水泛----水凌中焦腹痛案》

   刘景棋医案;王某某,女.38岁,1983214日初诊。少腹跳动疼痛已四、五年,经常出现脐下跳动,夜间加剧,有时感到有气自脐下上冲至胃脘部,则胃脘部剧痛出冷汗,过一时许方止,每天发作数次,纳呆,消瘦,全身无力。检查发现关元穴有压痛,屡治不愈。五年前有过痢疾史,现大便时干时稀,脉左右滑。
  
辨证:冲气犯胃。治则:降冲和胃。服苓甘枣汤30剂,脐下跳动和胃脘疼痛消失,关元压痛亦消失。疗后三月复查,纳增,体重增加,体力倍增。按语:本案奔豚证以院腹剧痛为主要表现,以苓桂甘枣汤利水降冲,则虽不治病而病自止矣。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泄泻案》

    张宏俊医案:董某,女,42岁,19841012日诊。泄泻反复发作8年,经某医院用纤维肠镜检查拟诊为慢性肠炎,迭更数医,均无建树。泄泻发作时,腹痛绵绵,继则肠鸣漉漉,泻下粪便初稀塘,后则水泻,无臭秽及灼热感,每口2—3次,多则5次,平素气短懒言,小便量少。观其舌淡体胖,苔灰白而腻,脉沉缓无力。粪检:除食物残渣(),余()。脉证合参,乃久泄脾阳亏虚,饮邪内生,下注大肠,予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白术、律草各20克,桂枝、炙甘草各l0克,水煎服,每日1剂。
   
9剂,已无水泄,粪质稀搪,日1—2次,气短等症显著好转,方已奏效,予前方加党参、炒扁豆各l0克,以健脾益气助运,继服12剂后,大便已成形,诸症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语:脾阳不足,水饮内停,直注大肠,则泄泻不止,以苓桂术甘温脾阳,复运化,水饮一化,则泄泻自止。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白带案》

    马子知医案:刘某某,女,35岁,1985825日就诊。白带量多,如脓如涕,淋漓不断3年。伴腰膝酸软,腹胀不适,腹内时常漉瀛作响。舌苔薄白而腻,脉沉弦。此属痰饮内阻,清浊不分,投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克,白术18克,桂枝lo克,炙甘草10克,乌药l 2克。
   
初服白带反增,如崩如注,继而渐渐减少,共服16剂,白带尽,它症亦愈。迫访2年末复发。
   
按语:本案带下乃脾虚水停,《妇科玉尺》云:湿土下陷,脾精不受,不能输为营血,而白物下流。故用苓桂术甘汤以健脾化饮,求本而治。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癫痫案》

    李克绍医案:王某某,女,约50岁。患者经常跌倒抽搐,昏不知人,重时每月发作数次,经西医诊断为癫痫,多方治疗无效,后来学院找我诊治。望其舌上,一层白砂苔,干而且厚。触诊胃部,痞硬微痛,并问知其食欲不佳,口干欲饮,此系水饮结于中脘,但病人迫切要求治疗痫风,并不以胃病为重。我想,癫痫虽然是脑病,但是脑部的这一兴奋灶,必须通过刺激才能引起发作,而引起刺激的因素,在中医看来是多种多样的,譬如用中药治癫痫,可以选用怯痰、和血、解郁、理气、镇痉等各种不同的方法,有时都能减轻发作,甚至可能基本痊愈,就是证明。本患者心下有宿痰水饮,可能就是癫痫发作的触媒。根据以上设想,即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意。
   
处方:茯苓,白术,白芍,炙甘草,枳实,僵蚕,蜈蚣,全蝎。患者于一年后又来学院找我看病,她说,上方连服数剂后,癫痫一次也未发作,当时胃病也好了。现今胃病又发,只要求治疗胃病云云。因又与健脾理气化痰方而去。
   
按语:于本案足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重要。


《阳虚水泛----水停下焦颈强案》

   陈修园医案:嘉庆戊辰,吏部谢芝田先生会亲,患头项强痛,身疼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汗,反烦,六脉洪数。初诊疑为太阳阳明合病。谛思良久,曰:前病在无形之太阳,今病在有形之太阳。但使有形之太阳小便一利,则所有病气俱随无形之经气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一服遂瘥。
  
按语:头项强痛,服解表药无效,知非表证,观其有小便不利一症,又见心下满,则为水气内停之候。盖水邪内停于膀胱,郁遏其经脉中阳气,阳遏而经脉不利,故可见头项强痛、身疼等外证,看似表证而实非表证;水凝气结,里气不和,则见心下满等里证,似里实并非里实。所以本证汗下皆不宜用,当用利小便之法,而使经气外达则愈。

 

《阳虚水泛----水停下焦高热口渴案》
一、蓄水

    俞长荣医案: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元减,口渴反而增剧。我素遵家训(家父酬胃:伤寒方治病效若样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调理半月复元。 
   
按语;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

《阳虚水泛----水停下焦消渴案》

     李克绍医案:王某,男,7岁,1975713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
   
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s克,水煎 
   
按语: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水气内停,滓液不布,则见口渴,饮多则溲亦多。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

《阳虚水泛----水停下焦呕吐案》

   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
  
按语:本案乃蓄水之重证。水蓄于下,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饮内停,气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饮水。然而内停之水饮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饮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则吐,而吐后仍然渴饮。于是饮水而渴不解,呕吐而水饮不除,大论谓之水逆,乃蓄水之严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治其本。

《阳虚水泛----水停下焦呕吐案》

    姜晓医案:袁某,男,11岁,1986311日诊。患儿三日前始感微恶风寒,纳差,继而发烧,体温385,两腮肿痛,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曾服普济消毒饮,病反加剧,昨夜体温升至392,头痛呕吐,胸中烦闷。刻诊:面色苍白,两腮肿痛,呕吐频作,吐出物尽为水液,吐后渴饮,水入复吐,且伴睾丸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滑数。诊断;疗腮、水逆证。病机:瘟毒上结,水饮内停。治法:通阳化气,行水解肌。方药;五苓散。桂枝6克,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l0克。捣末,分作三次,水送吞服。
   1
剂后不再呕吐,脘腹觉畅,能进饮食,头痛减轻,体温382。继用原方作汤剂,并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20克以解毒散结。2剂后,诸症消失,腮肿亦平,惟精神稍差,饮食欠佳,随用参苓白术散调理善后。 
  
按语:痄腮治以清热解毒法多,而本案上有渴而欲饮,水入即吐;下有小便不利,睾丸水肿。显系五苓散证,乃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所致。故治不宜再用常法,而径用五苓散收功。
                                  
《阳虚水泛----水停下焦呃逆案》

    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于198742日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气机逆乱。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 
  
按语:中焦本寒,又加水饮停滞,胃气失和,致发呃逆。故用五苓散温化水饮,加良姜以温胃散寒,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

《阳虚水泛----水停下焦癫痫案》

    刘景棋医案:陈某某,男,45岁,1979720日初诊。患癫痫已三年,为受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背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脉浮滑。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治则:化气行水,怯风止痉。处方:
   
茯苓18克,猪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泽泻30克,钻地风30克,千年健30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
   
6剂已控制发作。服24剂,临床治愈。疗后3年无复发。 
   
按语;五苓散治病痛,国内外均有报道,本方对水饮型癫痫,疗效甚佳。

《阳虚水泛----水停下焦解颅案》

    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
   
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水煎顿服。
   
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阳虚水泛----水停下焦头痛案》


   
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1983123日入院。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故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各l0克。
   
是夜头痛即未发作。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 
   
按语: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

《阳虚水泛----水停下焦耳鸣案》


   
吴克纯医案:徐某某,男,32岁,l98298日诊。思者耳鸣3月余,曾服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益气汤等60余剂皆乏效。到诊:两耳内有蝉鸣之声,时或如风入耳,听音不清。查体质壮实,饮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数次,色淡不黄,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常变化。此清窍不畅而致耳呜。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试投五苓散加味;
   
泽泻30克,茯苓、白术各15克,猪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剂后,小便次数增多,耳鸣渐减,连服5剂,耳鸣消失。 
   
按语:肾开窍于耳,主二阴。肾不化气,水泛清窍,亦可致耳呜、耳聋。采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窍,下窍通而上窍畅,耳鸣随之而愈。

《阳虚水泛----水停下焦眩晕案》


   
董圣群医案:张某某,女,37岁。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加剧4天。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舌质淡苔白,脉濡。处方:泽泻20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白术l0克,桂枝10克,
   
每日一剂,煎汤200毫升,分三次服。
   
服药三天后眩晕、耳呜、恶心、呕吐明显减轻,服药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以方测证,还应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用五苓散的对之机。
《阳虚阴凝----津凝口渴》

    陶政拴医案:陈某,男,43岁。患消渴,前医诊为中阳失运.下焦阳虚,以温补脾肾法,用理中加味及金匮肾气九不效,反觉中满纳呆,今来我处就诊。到见口渴,饮水频频,口干难忍,鼻干无涕。呼吸觉冷,舌淡少津,脉略浮而迟细。证属肺冷气沮,津液寒凝。
   
拟用:甘草10克,干姜10克,按素常饮量煮取贮瓶,渴以代茶。
   
旬日后二诊:渴势顿控,饮量递减,鼻润有涕,呼吸照然矣。效不更方,嘱其继服月尽而瘥。 
按语;病在上焦而治中、下,故不愈也。可见,同施温法,临床运用宜结合脏腑辨证为妥。同时证明甘草干姜汤对肺寒气冷之证.确有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