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高力士传奇 文/ 大圣 要想地位稳,下手就得狠。 据不完全统计,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武则天掌权期间,以各种手段杀害李唐皇族34人,自己的亲人23人,朝廷大臣36人,共计诛杀93人,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最毒妇人心”。 特别是对李唐宗室的屠戮,可谓腥风血雨,导致李唐皇室成员所剩无几,幸免于难的几个,要么流放外地,要么被迫改姓,每天生活在巨大的恐惧之中。 这其中,唐太宗李世民的孙子,吴王李恪的长子李仁,被贬谪到了岭南担任安抚讨击使。为求自保,李仁使出浑身解数,拼命讨好武则天。 讨女人欢心其实很简单,就两条:一是昧着良心使劲儿夸;二是投其所好多送礼物。从古至今,概莫能外。当年我朋友王建国就是靠这两条法宝把小丽追到手的。 李仁对武则天各种跪舔各种拍马屁,而且“数进符瑞诸异物”(《新唐书.太宗诸子》),动不动就给武则天进献各种祥瑞之物。 这谁顶得住啊,武则天很快就被糖衣炮弹拿下,不但没有加害李仁,还对他另眼看待,亲口夸赞李仁:“儿,吾家千里驹。”(《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李仁一听,受宠若惊,立刻对外宣布,自己从此改名李千里。 为感谢皇恩浩荡,李千里不远千里,又给武则天送去一份特殊礼物:两个被阉割的小男孩。 知道武则天崇信佛教,所以给两个小孩取名,一个叫“金刚”,一个叫“力士”。 武则天收到这份礼物后,十分欢喜,当即将这两个孩子定为贴身太监重点培养对象,在宫内学习各种才艺和礼仪。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其中那个叫“力士”的小孩,长大后,翻云覆雨,权倾朝野,成为左右大唐政局,以至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 没错,他就是唐代著名宦官高力士。 当然,那个时候他还不叫高力士,此子本名冯元一,所以我们应该称他冯力士。 历史上的太监大都出身平民家庭。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人选择读书,考取功名;有人选择习武,建立军功;也有人另辟蹊径,剑走偏锋,正所谓要进皇宫,必先自宫。 成功的栗子有很多,比如岳不群、林平之、东方不败等,论功夫原来不过是二三流角色,但自从挥刀自宫后,武功突飞猛进,一跃成为绝顶高手,称霸武林,笑傲江湖。 所以说啊,人生就是这样,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只看你怎么选。 但冯力士的进宫之路并不是他自己选的。跟别的太监不一样,冯元一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冯君衡官拜潘州刺史,自己正经是个根红苗正的官二代。 可惜9岁那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父亲不知犯了什么弥天大罪,被朝廷斩首,财产全部充公,一家老小悉数转为官奴。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冯元一被李千里阉割,后来又改名为“力士”,送进了皇宫。 ![]() 这本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有的人特别善于在逆境中成长,总是能将挫折转化为动力,将不幸转化为机遇。 在宫内,冯力士很快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当别的青春期同龄人春心萌动,胡思乱想的时候,他心无旁骛,专心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团结同学,积极向组织靠拢,加上聪明伶俐,善于察言观色,深得武则天的喜爱。 16岁开始,冯力士走上仕途,历任文林郎、宫教博士、内府丞、内府令等职。 这期间,宫里有个叫高延福的老太监,也是冯力士的上级领导,对冯力士十分欣赏,多有关照。冯力士对高延福也十分感激,视为靠山,双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高延福主动提出,将冯力士收为义子,冯力士从此改名为高力士。 看过宫斗戏的都知道,皇宫就是一个名利场,里面的人际关系老复杂了,处处是机关,处处是陷阱,身为太监,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祸上身。 所以曾有名人感叹:做太太难,做太监更难,做个八面玲珑出人头地的大太监难上加难。 在体制内,要想混出名堂,最重要的是站好队。你的能力只是一方面,你跟的那个人的能力如何,才是最关键的。 有人说,跟皇帝就对了,身为太监,谁当皇帝咱就跟着谁,总没错吧。 不一定我跟你讲,因为唐朝的情况有些特殊。 相当长一个时期,大唐政坛阴盛阳衰。早在唐高宗时期,武则天就与李治共治天下,所谓“二圣临朝”,许多时候,皇后比皇帝说话还管用;李治死后,则天皇后更是一手遮天,其后的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不过是武则天的傀儡,任人摆布;再往后,武则天干脆直接称帝,改“唐”为“周”,直至晚年“神龙政变”后,才还政于李唐。 中宗李显虽然复位,但因软弱无能,并没有掌控局势,韦皇后一派又异军突起。宫廷内斗暗流涌动,这一时期的政治形势依旧十分复杂。 作为太监,紧跟在位的皇帝,未必是最佳选择,还显得你特别功利,好像就知道巴结领导。 身经百战的股民们都知道,股市里你光追涨可不行,要善于发现潜力股,提前布局,在低位吸筹,静待拉升,这才是最聪明的选择。 当然,这需要敏锐独到的眼光,以及对大盘精准的研判。从小在宫廷长大的高力士就具备这样的素质,他把宝压在了临淄王李隆基的身上。 ![]() 对高力士而言,这是非常冒险的一步棋。 因为此时武则天早已驾崩,在位的皇帝是中宗李显,而李隆基是李显的弟弟李旦的三儿子。即使李显不当皇帝了,按规定,继位的也是李显的儿子,轮不到弟弟李旦;退一步讲,就算李旦当上了皇帝,将来接班的也是李旦的长子李宪。 也就是说,无论怎样,皇位都轮不到李隆基。 但高力士厉害就厉害在这里,他看准了李显等人的懦弱无能和李隆基的雄才大略,认定此人将来必成大器。 果然,公元710年,李隆基联手姑姑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 当时,中宗李显莫名暴亡,韦皇后以武则天为榜样,与女儿安乐公主一起,独揽大权,祸乱朝纲。为此,李隆基果断发动宫廷政变,处死了韦氏集团骨干,把自己的父亲李旦重新扶上皇位(李旦在武则天称帝之前就当过皇帝)。 由于李隆基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及时出手,挽救了大唐,功勋卓著,人气爆棚,哥哥李宪有自知之明,顺应民意,主动谦让,将太子之位让给了李隆基。 两年后,李旦退位为太上皇,李隆基登基,史称唐玄宗。 第二年,李隆基又将羽翼丰满,已成为威胁的昔日盟友太平公主赐死,彻底结束了高宗以来,组织混乱,女人干政的局面,将权力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 在这场你死我活,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中,高力士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始终站在李隆基一边。并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李隆基通风报信,出谋划策,里应外合,为政变成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战火洗礼之后,高力士成为李隆基最信赖的心腹,日夜陪伴左右。李隆基多次对人讲:“力士上直,吾寝则安。”(《资治通鉴》第213卷)意思是,只要高力士值班,我就睡得特别安稳。 高力士的官职也是一路升迁。从朝散大夫、内给事、内弓箭库使,升任内常侍兼三宫使,直至云麾将军、左监门卫大将军。 云麾将军主管内侍省,从三品;左监门卫大将军统领皇宫卫队,正三品。相当于办公厅主任兼警卫部队司令,权势熏天。 而且,玄宗破例准许高力士参与政事,“四方表奏,皆先呈力士,然后奏御;小者力士即决之,势倾内外。”(《资治通鉴》第213卷),各地来的奏折高力士先看,小事儿高力士自己就决定了,开了唐代宦官参政的先例。 难得的是,高力士并没有因此狂妄自大,独断专权,肆意妄为,他在处理各方面关系上很有分寸,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尽心辅佐李隆基,颇有政绩: 李隆基在册立太子问题上犹豫不决,高力士力主“推长而立”(《资治通鉴》第214卷),建议李隆基立李亨为太子,粉碎了宰相李林甫拥立寿王的企图; 太平盛世,李隆基自觉天下无事,“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当甩手掌柜,高力士马上提醒“皇权不可旁落”(《资治通鉴》第215卷),及时制止了李隆基的荒唐行为; 李隆基与宰相姚崇之间出现误会,高力士便充当润滑剂,上下勾连,从中调停,极力消除误会,促成君臣一心; 宰相张说被李林甫陷害入狱,高力士上下走动,积极为张说喊冤求情,保护贤良免受伤害...... 李隆基对高力士的工作十分满意,对他本人也非常尊重,一直称呼高力士为“将军”,皇太子称他为“兄”,诸王公主驸马等皆尊称高力士为“阿翁”或者“爷”。 你看,太监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在宫里只做些端茶倒水伺候人的低端工作,人家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在重要岗位发挥重要作用,一样受人尊重和敬仰。 当然,高力士能受到这样的礼遇和尊重,并不仅仅因为他的职位,主要是因为他与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关系。 这么说吧,如果李隆基一生中有什么朋友的话,那就是高力士。 李隆基是唐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从临淄王,到玄宗皇帝,再到太上皇,李隆基与高力士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关系早已超越了普通君臣。 他们不但是政治上的可靠盟友,更是生活中的好朋友。高力士不光为李隆基治国理政出主意,为李隆基的个人感情问题,也是操碎了心。 众所周知,李隆基是一个很专情的男人,年轻时候喜欢二十几岁的姑娘,到老了初心不改,还是喜欢二十几岁的姑娘。 李隆基56岁那年,与22岁的寿王妃杨玉环偶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一见钟情,就此坠入情网。 可是,老公公爱上了儿媳妇,这种事说不出口啊。李隆基为此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在悠长命运中的晨昏,常望着远方出神。 高力士多聪明啊,立刻明白了李隆基的心思。别看人家没有那个啥,但男女之事高力士也是懂的,毕竟也是结过婚的人。 没错,历史上太监结婚并不稀奇,高力士早在开元初年就已成婚,娶的是长安小吏吕玄晤的女儿。他们感情如何,夫妻生活咋样咱不知道,只知道吕小姐长得颇有几分姿色。 婚后,岳父平步青云,连升三级,先是被升为四品少卿,不久又被提拔为三品岐州刺史,一跃成为朝廷大员。 扯远了,再说回来。 为领导分忧解愁是下属的本分,你不能啥事儿都等着领导张口,因为有些话人家不方便说,说你想个办法把我儿媳妇弄过来,这话不能说啊,全靠咱自己悟。 ![]() 高力士想领导所想,急领导所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绞尽脑汁,费尽心血,一手策划了《鸠占鹊巢扒灰行动方案》。计划分五步完成: 第一步,效仿当年唐高宗迎娶武则天的做法,以为母亲祈福为名,命杨玉环在太真宫出家为女道士,先离开她老公再说; 第二步,想办法安抚好寿王,要讲孝道,要顾全大局,听爸爸的话,别闹情绪,给他另娶一位王妃,堵住儿子和群臣的嘴; 第三步,在适当的时机,宣布祈福期满,让杨玉环还俗,接入宫中,从此与李隆基朝夕相处,双方慢慢培养感情; 第四步,以高力士为首,群臣上表要求册封杨玉环为贵妃。李隆基再三推脱,不合适不合适,坚决不同意; 第五步,虽然领导高风亮节,但群众坚决不答应,再三进谏。万般无奈,李隆基勉为其难,接受了大家的建议。 这之后,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 大功告成,完美! 高力士不仅一手促成了这段旷世姻缘,在两个人的交往过程中,还数次化解矛盾,起到穿针引线,两面说和的作用。 两口子过日子,难免磕磕绊绊,更何况两人年龄相差这么多,有些方面肯定有不协调的地方。 特别是杨玉环,仗着自己年轻漂亮,仗着李隆基的无限宠爱,动不动就使性子耍小脾气。 每次闹别扭基本都是因为吃醋。说老李我一个你都应付不过来还跑到别的妃子那儿嘚瑟个啥?老李说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你听我给你解释。玉环捂着耳朵闭着眼睛跺着脚王八念经我不听我不听。咋说咋劝就是不理李隆基。 有一次真把李隆基给惹急了,怎么说我也是一国之君,人家不要面子的吗,一怒之下,以“忤旨”(《旧唐书》卷五十一)之罪,将杨玉环赶出了皇宫。 ![]() 男人嘛,就是赌气要面子,气一消,立刻就后悔了,但又不能马上去把人接回来,因为没有台阶。 还是高力士出马,两边说和,带着好吃的去看杨贵妃。 贵妃当时正在梳头,高力士说:你看这羊肉泡,这肉夹馍,这灌汤包,这凉皮,这甑糕,这烤串,都是皇上吩咐让做的,说你最喜欢吃这些,生怕你饿瘦了。 这谁顶得住啊,生气归生气,饭还是要吃的。杨玉环一边吃一边问:皇上有没有想我呀?晚上是自己一个人睡吗?那个小妖精有没有趁虚而入啊? 高力士叹气:哎,自从娘娘走后,皇上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娘娘,哪有心思跟别人纠缠。 杨玉环听完老感动了,说:“妾忤圣颜,罪当万死。衣服之外,皆圣恩所赐,无可遗留,然发肤是父母所有。”(《旧唐书》卷五十一)说完,剪下自己一缕头发,托高力士带给李隆基。 高力士回去以后,拿出那缕头发对李隆基说:自从娘娘离开您,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圣上,人瘦了好多,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你看你看。 李隆基一听就急了:哎呀,快快快,快去把人给我接回来! 长安兴庆宫内,情人见面,分外眼红,两人抱头痛哭,一个说:嘤嘤嘤,以后再也不乱发脾气了;一个说:呜呜呜,以后再也不惹宝宝生气了。 就这样,一对恋人在高力士的撮合下,尽弃前嫌,重归于好。 那一年,李隆基65岁。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玉环高力士等人仓皇逃往蜀中,途经马嵬坡,禁军哗变。 当时,舍车保帅已是唯一选项,但这种话不可能由李隆基的嘴里说出,关键时刻,又是高力士挺身而出,替领导背锅,亲手缢死了杨玉环。 马嵬坡之变后,李隆基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 高力士跟随李隆基辗转到了成都。在成都,为嘉奖大将军高力士忠诚果敢、勇于担当的精神,李隆基再次加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齐国公,从一品。 这是高力士一生的最高官职,是他事业的顶峰。只不过,今非昔比,此时,别说高力士的齐国公,就是李隆基的皇帝也已是徒有其名。 ![]() 马嵬坡分手后,太子李亨逃亡朔方,未经玄宗同意,在灵武登基称帝,尊远在成都的李隆基为太上皇。 从此,父子二人各据一方。直到一年后,李隆基才在高力士的陪同下,返回长安。 此时的大唐早已是肃宗时代,作为太上皇,李隆基居住在兴庆宫内,不问政事,每天与一帮宫女及梨园子弟喝酒唱戏,聊以度日。 顺便说一下,李隆基多才多艺,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和戏曲家。工作之余,他不但创作了《霓裳羽衣曲》这样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还一手创立了梨园戏曲教坊,并亲自任教培养艺人,特别是对年轻的女艺人,言传身教,手把手、嘴对嘴,不厌其烦,哼哼教导。有时他还亲自担任伴奏甚至主演上场演出,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至今被戏曲界尊为祖师爷。 又扯远了,再说回来。 李隆基在兴庆宫的那段时间里,陪伴他的除了高力士,还有妹妹玉真公主,以及亲历马嵬坡兵变的禁军统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 此时,李隆基和高力士的生活状态形同软禁,但他们并不介意,只要每天有酒有肉有小宫女就行了,就这样安度晚年也挺好,毕竟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折腾不动了。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让往事都随风去吧。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李隆基已经躺平,肃宗李亨还是不放心,毕竟老爸当年是靠政变起家的,如今虽已年迈卸任,但影响力还在,万一哪天雄风再起,有高力士出谋划策,有陈玄礼带兵配合,有玉真公主道上的朋友助力,再联合搞一次宫廷政变也不是不可能啊。 必须防患于未然,遏难于未发。于是,肃宗下令,将太上皇由兴庆宫强行转迁到相对封闭的太极宫。 之后,勒令陈玄礼退休离职;强令玉真公主移居玉真观;对心腹大患高力士,则安了个“潜通逆党”(《资治通鉴》第216卷)的罪名,免去职务,流放巫州(湖北怀化)。 自此,幽闭冷清的太极宫内,只剩下李隆基孤零零一个人,形影相吊,连那些熟悉的宫女都另换了一批新人。 ![]() 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高力士第一次离开李隆基。 高力士以戴罪之身抵达巫州后,备受冷落。大家避之犹恐不及,没人愿意跟他扯上关系。 好在高力士已经看淡了这些,并不以为意。他专注于地方的风土人情,不久,就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巫州人居然不吃荠菜。 荠菜也叫荠荠菜,在长安和洛阳一带非常流行,现在还有人去野地里挖来包饺子。如果在市场上买的话,论斤卖,还挺贵的。 高力士尝了一下巫州五溪一带的荠菜,发现跟长安洛阳两京相比,虽然略有不同,但味道是一样的。于是心生感慨,提笔写下一首《感巫州荠菜》诗: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 这是高力士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诗。乍一看好像写得很一般,但你要仔细看,就会发现,确实很一般。毕竟李白他们那些人已经把唐诗写到了无法企及的高度,我怎么跟他们比。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荠菜,其实表达的是另外一层意思:想当初,我高力士在两京是何等尊贵的身份,如今虎落平阳,到了巫州居然无人理睬。今非昔比,但我做人的气节是不会改变的。 公元762年三月,唐肃宗李亨病重,大赦天下,高力士得以回归。 行至朗州(湖北常德),遇到京城过来的人,一问才知道,李隆基在不久前刚刚驾崩。 高力士听闻噩耗,悲痛不已,“北望号恸,呕血而卒”(《旧唐书.高力士传》),享年78岁。 ![]() 高力士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参政并执掌大权的宦官,在他之后,唐朝宦官专权的大幕被徐徐拉开。 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日益严重,逼宫弑帝,为所欲为,最终成为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宦官之祸,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于德宗,极于昭宗。” 但需要说明的是,正史中并没有关于高力士本人擅权乱政的记载,相反,史学界对他的评价相当高,不论《旧唐书》《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都对高力士褒奖有加,颇多赞誉之词。 高力士唯一的负面报道,是流传甚广的为李白脱靴事件。 此事最早记载于唐代李肇的《唐国史补》,之后,各种正史野史均有记载。 但这只能说明李白狂妄,并不是高力士的劣迹。 以高力士的身份为李白脱靴,恰恰说明人家高力士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有胸襟、有气度,不与狂人争高低,不与酒鬼论短长。同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我们大家应该学习他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才对啊。 至于坊间传言的高力士因此怀恨李白,蓄意报复,导致李白被玄宗赶出京城一事,并无真凭实据,纯属无稽之谈。 高力士生前就说过:我没有,不是我,别瞎说,我老高不是那种人。 ![]() 高力士死后,唐代宗李豫感念高力士是耆宿长辈,护卫先帝有功,追赠其为扬州大都督,陪葬于唐玄宗的泰陵。 墓前的碑文上有这样几句话,应该是对高力士一生最好的总结: 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奉王言而有度,持国柄而无权。故近无闲言,远无横议。(潘炎《高力士神道碑》) 平心而论,对一个权势滔天的大太监来说,能做到“近无闲言,远无横议”,实属不易。 明代文学家李贽因此在《史纲评要》中感叹:“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 End - │编 辑:小 丽 │图 片:网 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