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闺静宴,如花美眷 难得一见的故宫珍藏 《雍正十二美人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十二美人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由清初宫廷画家创作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原曾题名《雍正妃画像》,后又改名为《雍正妃行乐图》。它是一套清宫旧藏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共有12幅,每幅尺寸相同,纵184厘米,横98厘米,均绘在品质精美的绢底上。 这套美人图原是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的装饰画。雍正帝当年对其赞赏有加。后为妥善保管,传旨将其拆下。《清档》载“着垫纸衬平,各配做卷杆”藏于宫内。 在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仕女们坐在斑竹椅上垂目沉思,或手持精美的茶具在梧桐树下静心品茶,又或倚门观竹,临窗赏雪。这些场景不仅描绘了宫中女子的日常生活,还通过各种陈设器物,如瓷器、青铜器等,增添了画面的真实性和观赏性。 一几一案,一器一物,疏朗有致,别具一格,勾勒出中式生活意境之美。接下来,紧随小编的步伐,一同细致入微地探索《十二美人图》中的精美瓷器,深入领略那些隐匿于画中,熠熠生辉的瓷器之美。 博古幽思图 清 雍正十二美人图 仕女坐于斑竹椅上垂目沉思。身侧环绕着陈设各种器物的多宝格。多宝格上摆放的各种器物,商周青铜钟、汝窑无纹水仙盆、白玉四足壶、青玉夔龙纹插屏、黑漆描金竹纹箱,明代鲜红釉僧帽壶、汝窑天青釉三足洗、商周兽面纹青铜觚等,均为康熙至雍正时期最盛行的陈设,具有典型的皇家气派。 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真实性,也映衬出仕女的闺中情趣。彩漆方桌上有仿官窑釉葫芦瓶,瓶内一支梅花。另有松花石砚台、铜兽耳扁壶等物。 明宣德 宝石红釉僧帽壶 明代鲜红釉僧帽壶,源自明代宣德年间宫廷御用,造型独特,壶口形似僧侣的帽子,因此得名僧帽壶。一侧口边至颈部置有宽带形曲柄,另一侧则出鸭嘴状流槽,方便倾倒液体。 外壁施以鲜红釉,釉色明艳纯正,宛如宝石般璀璨,俗称“宝石红”。整体造型与釉色已足以彰显其皇家御用瓷器的尊贵身份。 北宋 汝窑 青瓷无纹水仙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是北宋时期专为宫廷烧造天青色釉青瓷的窑场之一,与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水仙盆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造型典雅,气质古朴,通体满布天青釉,釉色匀润,极似“雨过天晴云开处”的淡青色。传世汝窑瓷器稀少且珍贵,其中水仙盆更是难得一见, 裘装对镜图 清 雍正十二美人图 仕女身着裘装,腰系玉佩,一手搭于暖炉御寒,一手持铜镜,神情专注地对镜自赏。画中背景是一幅墨迹酣畅的行草体七言诗挂轴,落款为'破尘居士题'。 破尘居士是雍正皇帝为雍亲王时自取的雅号,表示自己清心寡欲、不问功名。床上的托盘小圆几,圆几上是红釉盘及佛手。窗边放置种着水仙花的花盆,是为仿钧窑菱花口花盆,配套鼓钉洗奁。 花盆通体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侧凸起十二条直线纹,矮圈足。盆里满施天蓝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个圆形渗水孔,刻数目字“三”。此种花盆一般与盆托配套使用,是宫中最常用的陈设瓷。 明宣德 鲜红釉盘 景德镇窑自元代起烧制高温铜红釉,初创时多偏暗。明初永乐、宣德时,成功烧制出纯正鲜艳的“鲜红”釉,以铜为色剂,还原气氛高温烧成。鲜红釉盘胎薄体轻、釉细润、色鲜艳,部分有“灯草边”装饰效果。因烧制难、传世少,鲜红釉盘极具收藏价值。 总的来说,故宫《十二美人图》是一套珍贵的艺术品,它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场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的清代宫廷世界。 |
|